世间万物,每一件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这道理,你可懂?声音缓缓飘来,在我耳边萦绕。
李白曰:天生我材必有用。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一件事,一种物,一个人。
很久以前,科学家发现一种花,花柱整整有20厘米,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一种喙长20cm的蜂才可以采到它的蜜,我们再来换种思想,如果没有这个喙长20cm的蜂,就不会有蜜蜂给它授粉,那么,它就会绝种。但是,当时人们的认知中是没有喙长20cm的蜂类的。科学家就疑惑了:没有这种蜂,谁来给这种花授粉呢,这种花怎么活下去呢?科学家断定,一定有这样的一种蜂,喙长20cm,只能由它来给这种花授粉,也只有这种花能给它提供花蜜。于是,科学家就在这朵花附近藏好,等待着那种可能会出现的喙长20cm的蜂种。
一天、两天时间慢慢地流过,科学家却仍是没有等到那种蜂,有些科学家死了心,退出了等待,可仍有些科学家坚信,一定会有这种蜂种。终于!不负众望!科学家真的等到了这种喙长20cm的蜂种,没有这种蜂,这种花朵不可能生存!没有这种花朵,这种蜜蜂也会绝种,它们是真正的只为彼此而存在的,肩负着让对方不绝种的重要责任!
你要相信,这个世界创造你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你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是这个世界的负担,你是有要承担责任的对象的!无论怎么样,不要放弃这个世界,不要让自己真正的成为这个世界的负担,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是辜负了这个世界对你的期望!浪费了它特地交给你的任务。
如果你是个学生,那么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汲取知识;如果你是个孩子,那么你的任务就是恭敬孝顺,照料父母;如果你是一个清洁工,那么你的任务就是认真打扫,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是有用处的,他们的出现,从来就不是毫无理由!不要放弃任何的,可以展现你自己的机会。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我的出现,没有辜负你的期望!
初三:婷子
点评: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存在皆合理。在十几岁的年级就深深懂得了这个道理实属难能可贵。
文章由一句疑问句引入,引用了李白的诗歌,引用了科学家的故事,用举例说明的方式向我们验证了这个世界创造你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这篇文章的文笔并没有多么出众,但是它所吸引的却是整个文章的行文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才可以成为一篇好文章,而这篇文章欠缺的则是文字方面的加工,如果能够再优美自然一些的话,文章一定会脱颖而出,闪闪发光的。
点评老师:沈霁月
你是否会怀念,那一抹忧伤。
花开花落,时间交替着四季的繁华,雨点敲击着如风的岁月。
那时我还是一个不识人间冷暖的小女孩,我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这使本来就很内向的我更加惶恐起来。以前被小山村的淳朴包裹着的幼小的心灵,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如今却像是一只脱笼的小鸟,飞向更辽阔的天空。站在讲台上,所有的目光聚焦而来,一双双充满疑惑的双眸显得那么的明亮,清澈。我的心上下跳动着,仿佛呼吸都很困难,脑袋死死地低下,不敢去直视他们的目光。脸刷的一下变成红苹果似的。好不容易熬了过去,找了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坐下,四周全是一副副新面孔,心扑通扑通的跳着,不敢吭声。
咦!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啊!笑起来甜甜的,嘴角上扬,似乎也很羞怯的说:你好啊!她的双眸一眨一眨的,很是美丽。我也羞涩的回复过去:你好!她笑得更加灿烂了,我悬空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舒了一口气,也淡淡的笑了。从此我们便是好朋友了。
两年过去了,我们要选择就读的初中,你的成绩很优异,你常常给我说你要去哪里哪里读书,那眼中充满了对远方的眺望,对理想的执着。我倾听着你的梦想,而我却充满着迷茫,我该何去何从。。我就像是那戏剧中的小丑,烘托主角是我的使命,但,又有谁规定,小丑就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相信,终有一天,小丑也会成为主角!后来,你考上了你理想的学校,笑容在你的脸上绽开,我相信,你的心也跟着喜悦跳动!我为你而高兴,然而,小丑也有了她的归宿。我们之间剩下的也仅仅是一连串的数字。有时候我会呆呆的望着这串数字,思量着到底该不该再去打扰你的生活,可是我就是那么容易被时间所打败,最终没有这样的勇气。两年就这样平静的过去了,初二的那个暑假,你和我第一次别后重逢。岁月似乎别致的疼爱你,你变得更加的美丽,比起以往的你,你长高了不少。但至内至外还是散发着稚嫩的气息。我承认我很想你,我相信,你也是这般的想我,因为我能从你的双眸中看出这份想念!
那时我便懂了,并不是不联系关系就会变淡,那份情会始终藏在我们彼此的心底。
初三:lullaby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Q。文章中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但阿Q形象的意义又远远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代表,他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蕴涵。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贫无立锥之地,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使阿Q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他最能自尊自大,毫无根据地炫耀自己的前世和将来,又最能在现实中毫不知耻地自轻自贱;他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甚至以自己的弱点为荣;他还欺善怕恶,欺弱怕强。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农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不觉神往革命,希望从此能够翻身。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要女人,要房子,要钱等),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虽然,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已不是阿Q所独有,它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是民族病态的集中体现。阿Q相已成为民族劣根性的代名词。精神胜利法深刻的阶级根源来自于中国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意识,其历史根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上屡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紧密相关,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易感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旧的封建思想意识形态的彻底批判。阿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这正是阿Q形象的思想魅力所在。
与此同时,鲁迅高度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为阿Q这一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尤其是,鲁迅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党人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意识到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没有去启发和发动他们,终于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而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阿Q最终被所谓革命政府诬指为抢匪,被绑上法场,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文章中的大团圆描写,其实是对阿Q的革命既不简单的肯定,也不简单的否定:阿Q的向往革命是必然的,是由他的被压迫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阿Q革命的动机是模糊的,是出于一种激动而盲目的情绪,缺乏起码的革命觉悟;阿Q的革命目的是极端错误的,无非是杀人、夺物与传宗接代;阿Q的革命方式是荒唐可笑的他对革命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将辫子盘在头上,或去投靠革命党。由此看出,鲁迅对阿Q的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阿Q的大团圆的结尾也是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必然结果,他既是阿Q个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正是通过阿Q这一悲剧结局,鲁迅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由于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也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阿Q正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叙述体的结构和夸张的讽刺性的语言,也是十分成功的,在形式上,出色地将悲剧和喜剧两种不同的风俗融为一体,达到悲剧内容与喜剧形式的有机统一;在写人的艺术上,成功地将西方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及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等特点,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传统形式的结构及用人物自身言行来传达人物神情的艺术传统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