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初三

关于未来的作文

《关于未来的作文》【第一篇】

  像是无法滞留的河流一样,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呈直线急速上升。当我出生时,已经不在地球出生。

  2014已经成了历史书上的字符号,全息电子模板已经成为了新的书包;人们的衣服不再是由舒适的布料和棉绸,先进的洗消机械已经成为了新的、完全符合人体线条的服装。

  这样的未来是有多好呢?

  每天出门都是温暖而不刺眼的阳光,天气不会变化,一年没有四季,永远保持在良好的26。人造光源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紫外线和红外线的伤害,大气层和臭氧层的比例保持在完美的数值。

  人们不需要运动,只需要买一瓶不怎么昂贵的营养液泡一个疗程,就可以拥有完美的身材。纸张已经成为了有价无市的稀世珍宝,我们再也不用纠结与做不完的作业而苦恼。教育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智能的教育采用了最合适的教案。

  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混完文凭我们不需要找工作,政府发的救济基金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吃好喝好的生活下去。

  但是我们再也得不到那种站在刺眼的阳光下,光着脚踩在草坪上,感受着生机勃勃的小草再用草尖扎着你的脚板的感受了。或许全息网络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始终觉得这并不是真实的。

  因为你知道。

  人们为了舒适的生活放弃了太多的东西,到了我这个年代,他们已经放弃了故乡,放弃了意志,放弃了以前我们触手可及的东西。

  现在,我们看着全息化的教科书上,绿色的,生机勃勃的小草发出这样的感叹:哇,我还没见过草这种东西,它真的有这么好看吗?

  很讽刺吗?不。

  有些人是这么认为的。

  后悔吗?我很后悔。

  还有一些人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我们似乎是回不去了。可能我们会找到一个全新的星球,那里有着绿色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儿。我们可以离开人造的地球,离开人造的光源,离开不变的气温离开这一潭死水一般的社会。

  但那已经不是地球了。

  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未来。我们总是向前看,却忽略了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初三:萨伊纳

《关于未来的作文》【第二篇】

  唉!未来!我本以为未来是掌控在我们的手中的,可是今天我发现我错了!

  我们的未来是父母所控制的,你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不都是他们所控制的吗?我们的一切难道不是按照他们的心意来行事的吗?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一样没有父母影子的吗?当然!我这不是泯灭、诋毁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人世间很不容易,我们吃、穿、住的一切也都是父母给的。父母的恩德是我们永远也还不清的。但是就因为这样我们就应该成为他们的奴隶吗?就应该任由他们驱使吗?反正我不想。我认为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敬父母,但我们不该成为任由他们驱使的奴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我我们应该让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是怎么样、而现在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他们,但是我不想成为被他们操控的傀儡。

初三:枫叶飘残落

《关于未来地底探测机的作文》【第三篇】

  在人类未知的地底世界里,一架像潜水艇一样的探测机以飞快的速度灵巧地在地底中穿梭。

  这就是我想发明的潜地艇,它的名字叫穿山甲号。看到这,你一定会问我:地底这么坚硬,怎么可能穿进去呢?别急别急,我现在就告诉你。

  潜地艇是潜水艇的弟弟。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潜地艇在地下航行。地下,满是泥土和岩石,潜地艇怎么能航行呢?原来,关键在于潜地艇的两头装的钻头,钻头上镶着坚硬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削铁如泥。用它对付泥土和岩石,犹如快刀切豆腐。潜地艇是由特殊的钛合金制成的,艇仓里面有先进的定位仪,操作全部由全自动化电脑控制,启动时外面披着一层保护罩,防止潜地艇受到破坏,还可以防止在水中航行时水渗入潜地艇。它的底部装有象坦克一样的履带,能够强有力地推动潜地艇在地底前进。它是采用原子能作为动力,可以长时间在地下航行。穿山甲号可以乘7-8人,载重量为10t。穿山甲号上还装有橡皮吸盘呢!它可以吸附在潜水艇或轮船外壳,跟随着它们作海上免费旅行。它也可以装在轮船内部。到了目的地,把潜地艇放入水中,它在水中可以象潜水艇一样前进。

  有了穿山甲号,它会成为许多人的好伙伴。地质队员们可需要它了,他们可以坐在穿山甲号里访问地下王国,寻找地下的石油、矿产。古生物学家用它到地下王国寻找古物、化石。电工们用它在地下铺设地下电缆。工人们可以用它在地下进行修理自来水管、煤气管,再也用不着挖开马路进行修理,再也不会把地面挖得一塌糊涂了。房地产开发商用它,可以为人类建造地底城市。冒险家用它,还可以试一下凡尔纳笔下的地底潜地艇旅行呢

  这穿山甲号还在我的梦中遨游,但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这种潜地艇来造福人类。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