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是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描写一个贫苦儿童汤姆和一个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的童话式故事。贫儿汤姆从小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幻想着自己能有一天当上富贵的王子,而爱德华因厌倦死板、空虚的宫廷生活,也幻想着能到民间尝尝作贫儿的滋味。于是有一天,他们交换了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通过这个童话情节,小说首先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极端艰难困苦和统治阶级生活的极端豪华奢侈。在此同时,小说还鲜明地表明了人生生来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环境决定人物性格的唯物主义观念。
汤姆并非天生就只能当贫儿,爱德华也不是生来就只能当王子,全部的不同只在服饰和地位。爱德华就曾跟汤姆说:要是我们光着身子走出去,谁也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的确,当贫儿穿上王子衣服时,大家都把他当成王子;而爱德华穿上贫儿衣服后,大家便认定他是贫儿,这里既没有什么天生富贵,也没有什么天赋王权,问题的关键只在穿什么服饰和处在什么地位。不仅如此,汤姆在穿上王子衣服,被人推上王位后,便立即颁发仁慈的法律,释放无罪的囚犯,否定封建法律的荒谬,指责宗教裁判所的草菅人命,成了被万民拥戴的开明君主。而爱德华在穿上贫儿衣服后,也能在重新当上国王时废止酷刑,昭雪冤狱,颁布新法,以改善人民的处境。这是他俩突然心血来潮或良心复苏吗?不,这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客观影响,是健康、朴素的人民生活对人的改造作用。汤姆从人民中来,健康、朴素的人民生活使他从小就具有善良、正直的品质和同情苦难、嫉恶如仇的性格。而爱德华从王宫走到人民中去以后,受人民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具有了跟统治者截然不同的品质和性格。
最后还有一点,小说虽然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但读者从小说所描写的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很自然会联想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劳动人民的艰难处境;从小说所描写的统治者的为所欲为,很自然会联想到当时美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专横欺诈;从汤姆和爱德华交换身份后的思想言行,也很自然会联想到深刻的种族歧视。因此,小说虽然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但其批评的矛头是指向19世纪的美国。
误会和交换身份,就是这一部童话的主要情节,而这看似俗套的设置,却在马克?吐温笔下显出了隐含的光辉。这篇读后感,语言质朴平实,从手法、思想和社会背景三方面阐述了作者意图,笔风简洁,眼光犀利。
不知什么时候起
目光被挡板截断
视野被框架固定
套上规矩
不明白
孩子为什么那么傻
一动不动
一个破烂木偶
也不懂
为什么要做花瓶
冷冷冰的
孩子不像孩子
那网
明明那么轻微
平凡、飘渺
却,一动
就遍体鳞伤
只有那些行将就木的人
才会承认
那讨厌的网
是骨子里需要的空气呢
我从不相信
只有羽翼丰满
才是时候拼搏
因为那时
心太累、太老、太小
我一向坚信
青春给予我们的
或许是稚嫩的一切
但别忘了
还附赠了一颗爱疯的心
去飞
去挣扎
青春不疯狂尝试
怎知自己拥有翅膀
初三:唐英岚
蜘蛛网网住了飞行的昆虫,渔网网住了嬉戏的游鱼,法网网住了逃脱的犯罪分子。而又是什么网,网住了你?
你是思想深处有一张网,那是禁锢住你天马行空、自由翱翔的思想的网。使你不得不按照已经规定好了的,或是已有千百人实践过了的行径去思考、去履行。你内心深处原有的、属于你自己的的思想,被随波逐流挡在了这张无形的网内。久而久之,你便会认为大众化的思想,也是你个人的思想。而真正属于你的思想,早已在你一次次拒绝它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你的内心深处有一张网,那是捆绑住你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的网。让你在一次次困难面前敲响退堂鼓;让你在一次次挫折之间埋头痛哭;让你在一次次失败之余叹命运不公。失败之后,恐惧他人嘲笑的心理在你心中潜滋暗长,最后,越长越长,结成一张紧密的网,让你的意志难以呼吸。在你解开这张无色的网之前,那些意志会一直被困在里面,不见天日。
你的脑子深处有一张网,那是束缚住你远大崇高、美好追求的网。它让你在每次挫败之后失去信心;让你在屈辱责罚中丧失追求;让你在残酷现实中扔掉梦想。你童年中最纯真、最美丽的梦想都会在这张网里磨灭。你最喜欢、最热爱的兴趣也会在这张无味的网里遗失尽。
所以,爆发吧!
用你的实际行动去溶化这一张张无形的网,让你的思想不顾世规教俗,重获自由!
用你的坚强意志去击破着一张张无色的网,让你的勇敢、坚强,一切本属于你的高尚品质得以解放!
用你的不败信心去解开这一张张无味的网,让你最原始的梦想重新拥抱阳光、释放活力吧!
初三:斑驳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