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初三

关于宿命的作文

《关于宿命的作文》【第一篇】

  宿命

  抬眼望向云际,一点一滴的水珠拍打在我身上,那是什么是天空的眼泪。他在哭泣吗?是的,它在为什么而哭泣,它为的是宿命,那可悲的宿命啊。雨,坠落云尘落入凡世,它的宿命是渗入土地;枫叶,脱落本体清风伴舞,它的宿命是化作春泥;昙花,更深月色怒放生命,它的宿命是绽放自己。

  宿命它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宿命是判结者,很早就决定了人的一生;有人说宿命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有人说世人过去皆有生命,过去的因缘善恶,辗转轮回便是宿命。更有古说北周无名氏《步虚词》:宿命积福应,闻经诺玉亲。意思是说一个人思想,行为及命运是上天注定了的,人只能顺从,服从,才能积福挡灾。

  但是我却不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宿命分为两种,一种是顺从服从上天的安排;一种是人的一生的涅盘。宿命分为精神上的幼年。青年。壮年。老年,幼年是每个人都可以踏上的阶梯;青年是大部分人可以跨过的阶梯;而壮年却只有少部分的人可以跳跃,其他人只会站在阶梯底下仰望,因为他们认为无法跳跃,所以就不去试着努力;相对于老年只会有一两个人可以爬上。

  我的宿命是涅盘,是人生的改变。我所要的不是一味的顺从,我要有自己的选择,要有自己的看法;我不会按照他人给我安排好的阳关大道走,我会在泥泞坑洼的山林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初三:白墨浅秋

《关于宿命人的作文》【第二篇】

  这儿,我们曾相遇;

  这儿,我们曾别离。

  我根本就不值得你第二次再说爱我。

  随便你怎么想。

  水性杨花,人尽可夫。

  无所谓。只要能让你死心。

  你不懂,我们之间,不是爱与不爱,喜欢与不喜欢的问题。

  或许是我太成熟了。

  我们之间横着的,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些人,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

  请原谅我这么悲观。请原谅这个世界没有童话。

  现在的年纪,说爱,太早,说喜欢,太肤浅。

  我或许是个狠心的女子。我知道。

  从我们分手的时候起,我就把你当做陌生人。

  如今走过这里,秋风瑟瑟,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那些回忆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再不可能回到过去。

  我已经变了。

  我知道。

  我不再是那个傻傻的以为拥有爱情便可以拥有世界的青春少女。

  然而,我也忘了,我再成熟,也只是十四岁。

  你相信宿命吗?我信。

  宿命会将两个毫无关系的人联系在一起。

  我称之为,宿命人。

  宿命人,你好。

初三:严佳琪

《关于塑料袋的旅行的作文》【第三篇】

  总是没有风,阳光斜斜地射进那间的房子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那个角落里有一个安详地躺在地上的塑料袋。

  那个塑料袋呆在这个角落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它早已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从它落在这个角落起,它就没有奢望过能够被人记起。只是如此其貌不扬的它,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逃离这个角落,进行一次小小的旅行。

  终于,有一天起风了,风轻轻地把那个塑料袋揽入自己的怀里,塑料袋一点也不反抗、挣扎,而是静静地躺在风的怀里,不停地吸吮自由的气息。它知道风会带它逃离了那个角落。那样它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将会变得有了意义,有了希望,有了憧憬。可是谁又知道等待它是什么。

  它在风的怀抱里感受到了飞翔的美妙,它不停地吸吮着自由的气息,它在想如果能这样一辈子那该多好。

  可是正当它神游之际,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即使是在风的怀抱里,它依然被雨滴鞭打着。于是,它便想着挣脱风的怀抱,可是在它挣脱的前一刻,风放开了它。原来风也嫌弃我它自嘲道,然后狠很地摔在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尽管它被摔得很痛,但它此刻无暇再去顾及这个。因为雨越下越大了,而此刻又是冬天,它仿佛被扔入了冰窖,好冷,好冷。它现在唯一想着的便是怎样到温暖的地方去避雨。

  渐渐地夜幕降临了,可是雨还一直在下。孤独感正铺天卷地地向它袭来,这种感觉甚至比寒冷来得更可怕。即使是在那个角落它也从有过这种感觉,它蜷缩着身子,试图寻求救命草。过了好久,它才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第二天,雨已经停了,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它。

  直到了正午它才舍得醒来,此刻它身上的湿意早已被阳光的照耀消失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温暖。但它依然感到不安。

  终于,这户人家的小孩发现了这个脏兮兮的它,那个小孩随手捡起直接将它丢入了垃圾桶。那个垃圾桶里有着许多它的同伴,其中很多都还是有用的。它不怪他,因为这样的它确实是没有了用途,而且它旅行的梦想已圆了,但其它的呢?它恨,它恨人类的无知,既然制造它们,不是好好地利用它们,而是就这样轻易地抛弃它们,同时它也在担忧人类的未来。。

广东云浮郁南县都城镇实验中学初三:丘锐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