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往往被解释为一种追求,但它却包含了许多令追求向往的特质。
我,向往过高而广阔的蓝天,却未曾去追求它;我,向往过蓝得发亮、却深不可测的大海,却从未去追求过它;我向往过辽阔的草原,向往过满天的繁星,甚至向往过遥远的另一星系――但我从未追求过它们。
现在,已经很明显:人的最初,是向往,不是追求。追求需要付出,向往则只是对另一种事物的偏好及感悟,只要心里拥有,就会感到满足。追求而得不到,是一种失落;向往而得不到,只会更加迷恋。因此,当你失意时,不妨静心想想,你是否已把向往转变为追求,它是否值得你改变对它的行为或对策。毕竟,失意的微妙不是短暂过程;曾经追求就不可能忘记。
谁无失意时?
当失意灰黑的藤蔓攀上你心灵的窗口,吞噬着你充满阳光的美丽心境,你岂能坐视不管?当它那墨黑的阔叶即将遮住你心底的最后一线光亮,你眼睁睁看着那活泼温暖的光芒在你心中消逝,你怎么能忘记了剪刀在哪儿?
是向往,不是追求。向往永远是春风,是夏荫,是秋云,是冬阳;追求则可能由春花烂漫到料峭寒风,由夏日凉荫变为惊雷溅雨,由秋高气爽变为百木凋零,由冬日暖阳转为寒风刺骨。
因此,在追求时请多一份考虑,向往时少一分犹豫。美景,自在眼前。
是英文歌还是中文歌
Oh。Stop!Stop!Stop!,Oh,我说,你可以讲中国话吗?,Oh。No,no, nglishisverygood,isverygood!,难听死了!原谅我英语学得不好,只会那么几个小单词,拼凑起来也只有这么几句话,可是为什么连中文歌里都有了英文?我不是喝小洋人妙恋牛奶长大的,所以我这个所谓的英盲对中文歌中夹杂英文这一现象很是头痛。那么你是怎么对待这种现象的?
正方:中文歌加几句英文多有范儿啊,听着就怪有味道的。不像以前,总是听中文,听都听腻了,这种歌曲才应该是社会的主流,老歌中只唱中文已经老掉牙了。谁说我们90后有病,我看是那些不懂欣赏的人才得了神经病,我们90后可以说是上进的一代,积极创新的一代,所以我们要郑重地告诉你们:你们OUT了!
反方:英文是什么,英国人的话吗,还是中国人的话?中文就是中文,英文就是英文,没什么中文里还加英文的,真是怪里怪气,难道你们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了?还是都变留学生了,我们是正宗的中国人,英文要学,但是不能学得阴阳怪气,中文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爱国精神都哪儿去了,我们的爱国精神就应该在这里,追求主流的你们已经走出道德之外了。
中文歌该有,但是否决中文歌加英文是错误的选择,不管目的是为了什么,这种歌曲实属娱乐,你想听就听,不听也罢。是英文歌还是中文歌?你觉得是哪个就是哪个吧。
湖南怀化湖南省会同县第一中学初三:会同一中李纯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日,世界文明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当今,人类所有成果都是在人类不断追求中所获得的,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有无数人发出一生何求之叹,其实很简单,人都是伟大的,这一点永远铭记在心,而后为人类而进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有此出发点,经过一道道程序,便可将自己的生命价值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想到,做到,才能得到。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一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人不多。从古到今,从今往后,概莫能外,但生于尘世,你我皆别无选择,只好尽人事而看造化。
关于陶渊明这位我国古代的文人,我对他也算是略知一二,纵观他的一生,似乎他除了给后人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别无建树,他的人生价值不可否认地发挥得很充分,可他的这些价值是在他于另一条道上走不通时而归园田居之后创造的。但从另一种角度而言,他的所谓佳作,只是他在不得意时的随兴感叹,只是他穷图末路时发的牢骚。
陶渊明诚然是位才人,他自幼好读书,在《五柳先生传》中有述其性嗜酒,好读书,他以书酒为乐,但试想,他读书是为何呢?社会是现实的,迫于生计,他改变初衷,听劝于亲朋,入朝为官,也难怪,为了混口饭吃,捞口酒喝,可这位性本爱丘山之士,哪能适应官场中的污浊,哪里会攀龙附凤地违反自己高洁品性,他无以忍受尘网中的黑暗,一念之下,便弃官回家过他的田园生活,他这一走,便永远与官场断绝关系,这从历史背景来看,他走得的确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