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找人生黄金分割点。这一点做得最好的莫过于斯科特了,在他临死时,就是生命绽放最美时。
首先,最值得深思的是在斯科特遭受厄运时,他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平静地说他的事业可能随时遇到不幸。还有、他并没放弃生的希望等死,在斯科特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过:如果我们能够活下去虽只有简短的九个字,但却将他的美好向往表现的淋漓剔致。此时,他已明白自己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但他却是坦然面对眼前这一切,也不知这应用悲伤,可怕,还是沮丧还是伟大来形容,只是我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气流在我们的心灵弥漫开来。
还有一点,值得让我们可敬。斯科特并不会因为工作的艰险,而忘记了家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亲人仍有着不可抹去的位置。在他日记的最后,他还委托大家照顾他的遗孤,亲情的光芒在他身上闪耀。如果斯科特有了孩子的话,那么,他定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当他看到阿蒙森的书信后,他本可不去履行上面的职责,可他,却接受了这个任务。正如他在获取荣誉的途中,又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看似可惜。可在失败时,他却又胜利了,一次比任何胜利都光荣的胜利,这就是人格上的胜利。
最后,斯科特的日记已记到了笔从僵硬的手中划下的那一刻。大家看后都会懂得此时他已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许,在这个世界,他能继续他那酷爱的事业。他虽已逝,但他不会为这一生而后悔,因为他已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他的生命绽放得无比的美丽。
他的生命之花,如此的美丽;像夏日的娇阳,炙烤着我不大坚强的心
生死
灿烂黑暗
像太阳像月亮
照耀大地笼罩大地
像一朵花儿像一把伞儿
开得如此美丽遮着这儿可怕
带来生活的希望生死抹去美好的向往
会使我们坚强摧残我们胆小
幸福的生活没有勇气活
快乐依然恐惧仍在
这些光这些雨
还在还在
射下
生命,你知道吗?一朵花盛开时,很美,很艳,而它的美丽,不正是因为花蕊的破碎吗?她的破碎,是对你的不懈追求啊!
题记
夏日炎炎,天空中静静流淌着纯净的蓝,在这炎热的盛夏时节,在这样的纯净下,家中的百合花开了。
前些日子花骨朵还只是微微泛绿,含蓄地包裹着,合拢着,像姑娘手中的梭子,在绿叶中穿棱,织出一分凉爽,一缕清香,安闲舒适,又平平凡凡。这时的百合,是害羞的。
不到几日,她按耐不住对精彩生命的追求,开始试着慢慢绽放,骨朵尖上的花瓣开始破裂,分成五瓣,向四周伸展开来,每一次破碎,都经历了炼狱般的洗礼,但对生命的渴望使她一次次努力绽开,这时候的百合,是坚强的。
又过了几天,花骨朵再也无法忍受小家碧玉的风格,她想盛开,她想绽放。
每一次,都在生死徘徊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放弃追求精彩的生命的希望,终于完全破裂开来,绽放娇美的容颜,她已经从青涩步入成熟,五片洁白的花瓣向四周伸展开来,花心处处还有微微泛紫的纹络,嫩黄的花蕊,一簇一簇的,零零散散,弱不经风,却又秀美无比,清新可人。她的春天在夏季开始了。
生命,你知道吗?花开的过程,是美丽的瞬间,谁又曾想到,这瞬间的美,却是源于花苞,花心永恒的破碎呢?花的美,就美在它的盛开,它的盛开,却要使花心,花苞永久的破碎,为了这并不完美的美。
看到一朵花慢慢的盛开,生命,你是万物之灵,你是否也想起了我们的生活中的一幕幕呢?在成功中获利的背后,往往也失去了许多,但是人们常说:得失,得失,不失去又怎么能得到,同样,在得到的同时,又何尝没有失去呢?没有舍小取大的气魄,又怎么会获得成功呢,没有花心的破碎,又怎么会得到花开时的美呢?舍去你的平庸,腥风血雨后,换来一个精彩的你,不甘于平凡,去拼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在炎热的盛夏时节,一种美丽的花。百合,用花心的破碎,换来了终生的美。
作为一位学生,我无法判断傅雷先生是否是位伟大和值得世人铭记的翻译家或评论家,但作为一位女儿,我却拥有足够的权利去评价傅雷先生是否是位称职和以身作则的被全天下父亲作为典范的好父亲。
谈起傅雷,大家可能只是停留在了那个翻译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许多作品的翻译家的层面,再深一点最多也就是看过一遍《傅雷家书》,认为傅雷还是十分关心远在波兰的儿子的。但,傅雷先生的价值就真的像大家所说吗?当然,答案并非如此,傅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有人可能会认为傅雷会那么多东西,肯定都不精通,在《傅雷家书》中多次提及傅雷先生忍着腰疼和心灵上的创伤去给千千万万个渴望获得外国知识的中国新青年带去外国名著的滋润,难道这不算是好的翻译家吗;同样在书中多次提到傅雷应邀参加众多美术展,并在欣赏过程中发表了中肯的意见,说是中肯不如说是别具一格,他作为一个特别的人看到了美术作品中隐含的未知美感,如果这还不算是一个好的美术评论家,那新华字典又要给美术评论家换一种解释了;他不仅翻译和评论别人的作品,当然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印象中那《熏琴的梦》让我多么陶醉和沉湎啊;拥有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大儿傅聪是获得钢琴诗人的音乐钢琴家,二儿傅敏是正直和善良的高级英语教师,俗话说:母亲给予儿女的是父亲给予不了的关爱和贴心,而父亲却可以给儿女母亲所不能给的为人处世和做人准则啊足以看出傅雷先生的教育家身份名副其实。
既然傅雷先生如此神通和高尚,所写的书应也不是空穴来风吧!《傅雷家书》就是一本涵盖了教育,文学,美术等一系列美感的巅峰之作。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五月的一百八十六封书信。关于这明确时间的原因还得说起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在波兰留学,这对于年轻气盛的傅聪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从小缺乏父爱沐浴(一九一二年傅雷父亲冤死狱中,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傅雷来说,父爱是比天还高,比海还深的一件神圣的东西,开始长达十二年的书信来往;一九六六年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导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傅雷这样一个有什么说什么,绝不拐弯抹角的知识分子被看作敌对分子,与妻子双双自杀身亡。《傅雷家书》说是一本书其实是夸夸其谈,个人认为更像是一封封寄托满满思念和深深担忧的书信的总和,是傅雷对儿子爱的总和。全书内容应分为四大类一、讨论现代艺术;二、激发年轻人的感想和思维;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现代艺术部分作为傅聪应该不会十分感兴趣,因为傅聪在年轻时是位做好自己本分工作就万事大吉的小年轻,对父亲的艺术保持缄默和一丝丝不理解。第二部分是亲人和老者可以给予给傅聪的,表面上看老一代人对于新的东西应该没有年轻人在行,不过对于思想的启蒙和适当的指导是傅雷先生可以提供的,然而提供的想法更是年轻人最需要拥有,也是最容易迷失的东西。第三部分是老师和亲人可以指导的,这一方面傅雷先生就更像一位家庭教师,时时提醒儿子要回顾中国本土独有的东西,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和魂,不能因为外国多种文化的碰撞而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给撞碎了。第四方面,也是为人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忠实:做到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和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镜子:时时明确自己的处境和接下来要做什么,做了会怎样,不做会怎样,更是一种自己在外自己督促自己的表现,也是忠实的一大实践。但全书不完全是总体的阐述道理而是做到琐碎事件包含着人生哲学的自然准则,给读者一种交心交友的深切体会。所以《傅雷家书》是一本内容充实,富有生活韵味的指点儿子走向大道的支点之书。
个人最喜欢也是全书的一大闪光点的是傅雷先生对儿子各方面的教育。一: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傅雷作为一个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中国人是无比注重礼教和为人处世的,是一位有才但不清高的勇者,待人可谓典范,而傅聪作为一个年轻人,又在人生地不熟的波兰当然需要父亲这待人的经验,傅雷先生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更是因为傅聪从小过着比一般人优越和高尚的生活,心中肯定存有许多骄傲和自满。二: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这是两方面的教育,最能体现这的莫过于傅雷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傅雷先生想让二十几岁的儿子少些稚气多些志气,活得现实和切实一点,这对以后的生活是有好处的。三:要做好已经开始的事情,比如傅聪他自己的音乐事业。要是没有千里之外的傅雷先生给傅聪意见和无微不至的音乐艺术指导,我想傅聪将很难成为一位把钢琴视作终身情人把音乐当成他灵魂的避难所的人更不会有无数的奖章和中国人荣耀。所以《傅雷家书》是一本具有重大教育意义和可以给广大青少年注入新生力量的指点启蒙之书。
纵使《傅雷家书》涵盖了太多文学乃至音乐美术领域的知识,更是一本家长教育儿女的一本好书。但是孰能不过,每一本书里面还是或多或少有些细节上的纰漏或思想观念上的大错。最严重的一点是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情生活干涉太多,虽然傅聪去国外是去学习音乐和钢琴的,是他的追梦之旅,但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有思想和追求爱的权利,这爱不仅包括爱情更包括了世间万物的喜爱,作为父母我认为应该当一个关心的旁观者,不能干涉他何时选择爱情,选择怎样的爱情,拥有爱情后他要怎么做。这些傅雷先生都没有做到,他只是一味地认为儿子不该在学习时讲些情情爱爱之事,但,这爱情可有可无,来了就应该让傅聪他一人承担和决定。不能单纯把爱情当成一种牵绊和累赘,很多时候爱情作为一种人类基本情感在艺术上可以当一位功臣,它带给真正艺术家灵感和鲜活,给累日坐在钢琴椅上的傅聪一种纯净的享受,所以傅聪所代表的的年轻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位好的父亲更不能去干涉新婚夫妇的婚后生活,谁又不是那样过来的,就算有再多的生活经验都抵不过一次两次的世事难料啊,傅雷先生总是要傅聪把生活中一点点零碎的钱都要记下来给他看,这样真的没必要,如果生活都过成这样了,又还有什么意料之外的惊喜,又还有什么苦难后自己的反思呢,不要给他你以前的旧思想,今时不同往日了,活在当下,做好眼前事而不是空想黑暗的以后啊。
傅雷这样一个曾经叱咤中国文学艺术圣坛上的伟人,他的肉体当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他不甘,不甘于死于文化大革命的一罐毒药下,不甘儿子因为自己而做了叛逃英国的英籍华裔,不甘妻子与自己一起自杀,死在了冰冷的绞绳下。所以,他的教人精神永存,爱国品质流芳百世,留下了这样一部暖人心的亲情信笺,留下了对漂泊远方游子的崇敬和无私的关爱,留下了《傅雷家书》
这留下的不就是生命的支点(指点)吗!不就是珍贵的遗产吗!不就是我这样一个学生的一大信仰吗!希望同我一样的无数学生,离开父母的大人,思念儿女的父母都能用心灵去感受这圣洁而又强烈的《傅雷家书》!
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塞万提斯
初三: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