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初三

关于起舞的作文

《关于起舞的作文》【第一篇】

  人生如舞,舞如人生。题记

  我是一个学生。命运是我的编剧,长辈是我的导演,我站在初中的舞台上,在书本做的背景里,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伴奏,跳着一支名为学习的踢踏舞。

  我在这个舞台,不论我是否愿意,那名为命运的编剧却早已将我未来的舞步限制。我必须在这个舞台跳着急促的踢踏舞,直到我前往那名为高中的舞台。一成不变的伴奏;一成不变的舞步;一成不变的背景;一成不变的舞者。直到绿叶泛黄,秋风萧瑟

  我多么想跳一支名为自由浪漫的华尔兹。可每当我的舞步要改变时,我的导演就会喊卡!导演便用尽一切方法使我跳回一成不变的舞。

  有诱导,有威胁,有恨铁不成钢他们可曾想过当舞者的我们。在这所有的一成不变中有人成了当中璀璨的明星,也有人成为了红花的陪衬绿叶,甚至成为了红花的养分。

  我多么想跳那支名为自由的华尔兹,我相信,想跳这支华尔兹的不仅仅只有我。果然,我的预料是正确的。可是我们都被导演所限制。我们不会去抱怨,不会去恨。因为我们知道,这所谓的一成不变其实是最简单、最容易让我们有能力生存的道路。或许我们只顾着眼前的一成不变,而没有取注意那脱离了这条路的人。他们的自暴自弃或为了生存而身陷险境

  若我们注意到了,或许会暗自庆幸吧。

  由于我们的任性,而忘了这支名为学习的踢踏舞其实是一支名为青春的华尔兹。

罗芳初三:李妍杏

《关于起舞弄清影的作文》【第二篇】

  追溯历史的音符,一小女子身穿朴素但高雅的舞裙,头戴玉簪,黑色的发丝飘逸在月光中,闭目扬眉,迈着柔软的舞步,摇曳生姿,旋转轻跳,舞臂若飞在屏障后,投向大地一个清若浮云,陶人胸臆的身影,迷醉了千古上下多少的文人墨客

  长烟夜空中,一轮独月在缕缕青烟若隐若现,小女子在琵琶的独奏中,翩翩起舞,纤细的兰花指在空中挥舞着优美的弧形孤月之夜,独舞之下,青烟触动了李白的心弦,醉仙李太白今夜真诚地相约月影,永远结游,尽解孤独,可惜,月亮无情,只投给了他一个斑斓清秀的动影。独,无尽的寂寞。如影随形的月、影、人和谐但却又将那昙花一现的独顶上了独的极致。李白冷化为悲,渐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今夜,烂漫春花,清冽美酒,醉客独在月下,伴着月影,挥洒豪壮的独情或许,正是这无与伦比的月下孤独之韵成就了这位千古奇才吧

  

  苍凉的背景音乐,凄惨的舞姿,出神入化,令人感极而悲,伤极的古筝弦揪起了杜牧忧国的情思,但奏响的《玉树后庭花》高低激昂,婉转久逝,吹散了杜牧诗人心中那片片忧絮。那瞬间的豁朗刻人铭心:不知亡国之恨反倒少些痛苦;那瞬间的感悟耐人寻味:世事沧桑并不以人之意志而转移;那瞬间的灵感千古流传,让杜牧摇头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夜,月光淡淡,烟水迷蒙

  

  萧条悲凉,月入弯钩,激起了太子李煜的寒意,月上女子的手指在笛孔上跳跃,笛声悠扬,婉转,扣人心弦,或许,那美女的身影引起了李煜的回忆,念起了往日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之欢吧!但此刻,却是无言独上西楼。凄凉寒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滋味,其为酸甜,抑或苦辣?其为烦恼,抑或悔恨?噫!此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跌荡起伏的二胡乐从月上女子的手中飘泻而下,流淌在词人苏轼的心河中,动人心扉,久分不得聚而常念不得见矣。今夜的月亮飘逸明亮,那虽微不足道的月光把俗世照得泛光、升亮。苏兄醉身于其中我欲乘风归去但是,毕竟是世人。瞬刻间,那飘渺而又荒谬的遐想随即如云散排空,又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时,词人面对一轮皓月,乘酒正酣时,挥笔又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空相隔几千年,女子轻快、优美、淑雅的舞蹈始终没有停止,但在那袅袅月影下,不再是对月饮酒尽释人间离苦,以示或旷达,或孤独,或凄凉,或乐观的诗人。静快的月盘旋转到了又一个时代

  在今时,巴金老先生凭栏望月,飘扬的舞女似乎让巴金想起了某某人,也在赏月的某某人,是嫦娥?是那美女把那死了的星球再生?不论怎样,月亮上那摇曳生姿的女子一直在舞动,她的身影,阴晴圆缺,隐藏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从古至今你,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

《关于起源之时的作文》【第三篇】

  相传,开天辟地之时,盘古氏持石斧,分天地昼夜,日月星光,植物骤起。望远山,白雾茫茫,苍松翠柏,耸立其间。视湍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伊始,世界雏形初具。

  又闻女娲开天辟地。初取泥水,执手塑陶泥之人。形五官,四肢,七窍。而于其呼之,遂成人。而女娲精疲力竭,大汗淋漓,塑人之少许。决取藤条些许,和泥水,笞之。泥浆点点,落尘土之上,化作人形。

  山川,密林,岩洞,皆人之所处。女娲塑之,颇具智慧,唤火伴亲戚聚居,选德行高尚之人为君。至此,部落初具雏形。

  时光飞逝。约公元前二千零七十年间,洪荒泛滥,民不聊生。部落首领舜推禹治水。禹以疏通为主,该河流之道为辅。尝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子至八岁,未见生父颜。后遂舜禅让王位与禹。禹则建夏,定都阳城,世袭王位于其子启。至此,制度初具雏形。

初三:全苏琳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