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初三

关于灵魂舞曲的作文

《关于灵魂舞曲的作文》【第一篇】

  最后的乐章已经响起

  生命的旅途走到了尽头

  没有折磨

  亦没有痛楚

  现在

  只有舞蹈

  你的声音不变

  你的身影还在

  来吧

  尽情舞蹈

  用这舞曲

  反对命运的书写

  反对结局的折磨

  琴声不变

  那么

  我们就不变

  在这最后时刻

  和我一起舞蹈

  即使是狂风暴雨

  或还是天涯海角

  只要你在

  我就不变

  直到琴声终了。

  现在

  蓝天还在

  钢琴还在

  我也还在

  那么演奏这灵魂舞曲的你

  现在还好吗?

  求你了,请你回答我:我还好。

  这就足够了

初三:尚一泓

《关于灵渠的风采的作文》【第二篇】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是人们对灵渠的由衷评价。灵渠位于桂林市东北六十六公里的兴安县城边,全长三十四公里,建于秦始皇执政时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它连接湘江和漓江,勾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而它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工程,仍有参考价值。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实为缅怀先人智慧、感触中华精神之好去处,游览灵渠,您能领略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蓬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之岭南水镇风情。

  飞来石在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传说里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或说猪婆龙为孽,飞来镇妖神石,灵渠赖以长存。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飞来石实为灵渠一大奇赏。

  铧嘴在灵渠大小天平前,是将7分水流入湘江,3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铧,呈不等边的四边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大小天平。两条近似平行的南北边堤,分别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东60度锐角,是铧嘴的顶部。南北边堤相距23米,整个铧嘴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朝,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沿堤有万里桥、三将军墓、粟家桥、四贤祠、南陡阁等景致。

《关于灵源山游记的作文》【第三篇】

  心中可望登上那雄伟豪迈的灵源山很久了。终于,在暑假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我如愿以偿。

  我带着浓浓的兴致,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山脚下。雄伟壮丽的灵源寺矗立在灵源山上,它依山垒砌,巍峨壮观,气势雄浑,像巨人一样俯视着芸芸如生。

  我坐车沿着九曲回肠的山路迤逦而上。在山间穿行,真叫人胆战心惊。身旁的山,笔直地向云端伸展着。苍黑色的岩石,突兀嶙峋,有的棱角分明,有的浑圆似球。抬头看时,那岩石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砸在自己头上。我坐在车里,盯着车窗外近在咫尺的悬崖峭壁,大气也不敢出,心里默念着:车呀,你快点儿开吧!可那车不但没加快,反倒更慢了,缓慢得令人发急。车外远远近近都弥漫着山雾,清晨的灵源山,云雾满山,变幻莫测,一片片时隐时现,隐约中几座寺庙藏在白云深处,更增加了一份神秘色彩。

  就这样,汽车七拐八绕,而我欣赏着眼前的一番绝妙景致,不知不觉老到半山腰的灵源古寺。

  主寺迎面一幅牌匾:大雄宝殿。字苍劲雄浑而不失隽,透出豪爽之气,溢出感慨之情,显示出书写者深厚的书法造诣。步入殿内,我立刻被那浓郁热烈的气氛深深吸引。高悬的六方巨型宫灯,透出庄严的橙黄色关晕,如置身真龙天子的殿堂。看着陈列在这里的佛像,古朴、幽静、庄重,给人一种弃恶从善的感召力。我默默注视着佛像,独自承受着心灵的洗礼。寺内香烟袅袅,佛前供奉着长夜不灭的油灯,空中弥漫着油的芳香。抬头看屋顶雕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美妙绝伦。殿内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献,有别具韵味的巨幅壁画,还有无数的经卷等文物古迹。在人们心目中,这儿是佛教圣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顶礼膜拜,奉献自己的一片虔诚之心。

  游览完这灵源山,我油然而生感慨:灵源山,你经过多年的洗礼,宏伟、庄严依然没有脱落。你是百年来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璀璨的你定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