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初二

关于中秋寄月的作文

《关于中秋寄月的作文》【第一篇】

  中秋到了,又是一个人聚月圆的日子。今晚的月虽是圆圆的可该团圆的人却没能如愿相聚,彼此的相思与怀念只有寄托给这不懂人情的月。

  这天天刚黑下来月亮似乎早已急不可待的从太阳每次升起的位置升出,月光照耀下的树枝又被凄凉的秋风吹拂,在这些秋风中时时都伴有人们的思愁,那些思愁是对亲人的思念朋友的祝福。此情此景怎能使人不想起王建那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又有谁知道秋思早已在月出之前落到了千万家。这夜的中秋不知多少人在盼,怀着甜蜜的幻想在月光皎洁下一家人开心欢乐的聚在一起,品尝稣甜月饼敞开心扉倾诉平日不愿谈的话语,可是这夜到了如何?幻想的一切全成泡影,亲人没有团聚家人各在东西,在月下品月饼的也只此我孤独一人,一人在徒增伤悲。

  就这样越是思念就越忧愁,若不去想反又被这样的夜所伤,不由得我心生感叹了:为什么总是已过去的日子令人比较怀念,而现在正过的日子却是如此多愁善感?

  时间过了好久,月升的高了,月光亮极了把屋顶上的瓦片都照的发白。外面气温渐渐降低,在外面站着给凉风吹拂冷飕艘的,想要进屋可难舍这月圆之夜,想要添衣又不愿破坏被秋思笼罩的气氛。只是静地静站着抬头望着圆月,心中默默想着异地的亲人,也不知道远方我正想念的亲人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欣赏今晚的月呢?我想只要心中牵挂亲人的人都应该是吧。

郧县第二中学初二:柳胜权

《关于中秋佳节的作文》【第二篇】

  中秋佳节

  俗话说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十四的月亮十五圆。那天我与家人做在月下边吃月饼边赏月。那月饼带着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还伴有香甜的味道。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静静的。只留一片墨蓝色的天空。这我回想起小时候曾在北方生活过。那时有无数颗星星映在天上。那星星好像一个个金黄的梨挂在哪好似树藤的天上。反正在印象当中月亮要比这里大,星星也一样。而且是黄里透白的。

  啊!我看见那月亮的下半部分有一些阴影。莫非那就是嫦娥的寒宫,我想象着嫦娥抱着玉兔坐在窗下看着天空。她的嘴里还嚼着月饼。那月饼的皮是像冰一样的精致,那馅是像沙一样软。今年嫦娥也学会节省了,她也没做新衣服。她身上穿着那件白色的裙子配上长长的粉红色的披肩,好似回到几百年前的样子。别有风韵。玉兔戴着一个卡通型的眼镜,显得好斯文。寒宫里灯火通明不过用的都是蜡烛或是L D灯。门卫和佣人安排了很多。里里外外非常安全。生活不再是锦衣玉食,而是简单朴素。嫦娥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人生的俊美好似兰陵王。他陪伴着嫦娥度过了中秋节。玉兔也不再是千年小妖了,它变成人形后有不少人追它。为此寒宫里变得特别热闹。

  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月饼已经被家里人吃光了。咳,只能吃水果了。月亮依然又大又圆又皎洁。有时也被从旁边所漂浮过来的薄云遮住,像位姑娘用纱布遮住脸一样。

  总之这个中秋节我过得很快乐。

云南普洱思茅区思茅四中初二:郑乔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的作文》【第三篇】

  关于中秋节。现在很多人都只知道吃吃月饼,赏赏月,关于我们国家的中秋节的真真的来历,始于什么年代,节日的起源,节日的意义,中秋节发展。都没怎么关注。   现在,让我来重新认识一下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也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起源:中秋节起源有较多说法,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粥饮食。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发展: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在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中,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的《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在以前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节日别称: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习俗是美好的,它象征着祥和、安宁,让我们与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最后祝福大家,让我们和家人过个愉快的中秋吧!

初二:余奇锜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