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觉得中秋这个节日可有可无。但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些向往。每次中秋节,说是团圆之日,家家吃着团圆饭,赏着月,可是这对于我这样的家庭还真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往的中秋在别人家喜气洋洋的气氛下,我家总是那么冷清那么压抑。因为只有我和妈妈在一起。这让我觉得很难受,明明是一家人过的日子,可总是少了那么一个人。他都是以工作忙或是别的借口
今年的十五,很美。美得不单单是在黑幕不衬托下的明月,更是那种家人团聚的幸福。妈妈把表姐接到了家里,这让我很惊喜。表姐功课很好,要准备高考了,但,我知道在这样的节日下,她的心里总是很悲凉。没有父亲的孩子,面上很甜,心中应该都有不可泯灭的伤痛。我想在我家应该能够让她体验到家庭团圆的幸福吧。更加令我惊喜的是,爸爸竟陪我们过这样的一个日子了。我很感谢月亮,这次终于是一家子赏月了!
家里有个小院子,并不大但足够让我们在夜色下欣赏这美丽的夜景了。妈妈像是打了鸡血在姐姐的帮助下吵了一大桌子好菜。我们把吃饭的战场搬到了院子里。姐姐性质不错的提议要唱关于月亮的歌。她先起头,在这个小院子里开始又唱又跳了起来。我自然是不服输的,立马站起来也跟着她又蹦又跳了。竟是吵得邻居特地跑来警告我们。慢慢,也就静下来了。到了十二点,便是该对那些去世的长辈表示哀悼。妈妈把准备好的糕点水果放在高架台上。糕点放的是桃酥,据说是姐姐的爸爸做喜欢的,并在水果旁用小碗乘上好酒。我对于姨夫没有什么感情但看见姐姐脸上的悲伤也感到一些伤感。按照惯例,祭奠完就可以入睡了,但我还是睡不着,和姐姐在小院子里搭了个帐篷。
心里说不出的感觉。有过节的喜悦也有对姐姐的感伤。但日子要过,还要过好,就不要想这些了
初二:轩陌
中秋大家都知道吧,这个节日我最喜欢了,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这就是中秋节了,祝大家中秋快乐。
初二:李雪慧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可开心了。在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着美味的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不过,也挺美的。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觉得我小时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从天上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秋节等。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欢中秋节。
交城5中初二: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