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通海,特产可丰富啦!有黄芥菜,酱油,绿豆糕,松花糕,豆末糖但我最爱吃的,就属豆末糖了。
豆末糖是通海独具风味之传统食品,相传为蒙古铁骑所创。至于豆末糖,还有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那是在公元1252年时,骁勇彪悍的铁骑长期征战,远程奔袭,因为不能带更多食物,所以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与潮湿红糖放在干粮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红糖一层一层裹了起来,形成块状。因此就制作出了黄豆芝麻豆末糖。在这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关统辖南疆,豆末糖便逐渐流入通海。制作工艺由当代名师,代代相传改进提高。
家乡的豆末糖,不仅故事精彩,而且味道也是别有一番。
首先撕开裹在纸盒上的一层透明塑料纸,然后揭开纸盒,便会看到一个装满豆末糖的笑食品袋静悄悄地躺在纸盒子里。拿起盒子里的小食品袋,用剪刀轻轻剪开,便会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香味。这味道会让你馋得直流口水。看!那豆末糖一卷一卷的,就像大树爷爷的衣裳一样,卷了起来。拿起一卷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品尝一番,只觉得它是那么的酥脆可口。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忘不了呀!
豆末糖的品种十分丰富,有黄豆豆末糖,芝麻豆末糖,巧克力豆末糖但不管是什么品种的豆末糖,都具有四个特点,哪那就是:香甜酥脆。豆末糖属手工精制而成,具有入口甜酥脆,张口牙生香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啊!家乡的豆末糖,我爱你。我真为家乡有这样驰名的特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爱喧闹的菜市,也爱宁静的乡村。我爱富丽堂皇的城堡,也爱简陋的土坯房。我爱高耸入云的高楼,也爱只属于蚂蚁的小别墅。但我更爱的,是我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我的悠悠回忆。
我的家乡在重庆,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重庆,重庆,双重喜庆,双喜临门!麻辣小吃、美女、风景,早已成为了重庆的标签。重庆简称渝,重庆人是被嘉陵江和长江滋润的。重庆人正直、刚强!如同七八月的太阳一样。在重庆,一家家火锅店,形成了亮丽的风景线。而我,便是在这片土地长大的。
爱一个地方,并不因为这个地方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或穷困潦倒。我爱我的家乡,因为这里孕育了我,使我能够茁壮成长!每天早晨起床外出,外边便会有一层浓浓的雾,白白的,可见而不可触之,好似乳液一般,每次我都会感觉这里如同仙境一般,我如同穿梭在云层之间,畅游在云海之间。重庆小面也是尤为着名的,小面之所以称其为小面,是因为它做工简便,但是它却味道香美。每个都可放下自己的身份去享受那人间美味,无论你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的农民工。在此,人人平等。重庆还有美丽的山景,南山、缙云山、歌乐山、中梁山、鸡公山、燃灯山、四面山、永川茶山、华蓥山、仙居山、铁山坪、西山坪、巫山,一座一座的山峦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每当我到达山顶时,总会有一道风轻轻拂过我的耳畔,是不是家乡又有了什么好事情,连风儿也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我呢?
我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我要努力学习,争做上游!我希望我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哦,风儿又轻轻的拂过我的耳畔,谁来告诉我家乡又发生了什么好事情?
初二:黄钰洁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走出北京,走过沈阳、长春,你会看到一条波涛汹涌的江松花江。沿着松花江继续向东北方向走,走进一个充满俄式建筑的城市中,在这里你会感到有一丝秋的凉爽,这就是我的家乡哈尔滨。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松花江的大坝上,看那雪白的浪花拍击着石头,五颜六色的客船载着忙碌的人们过河。我也会把小脚丫伸进被日光照射得温热的江水中,感受那松花江水独特的清凉。
大坝上的公园便是我儿时最喜爱的地方。我在这里学会了轮滑;吃到了第一次冰棍;学会了跳僵尸舞;也是第一次乘了船。我还记得那公园里有很多簇淡粉色的花,散发着香气。我指着其中一簇问妈妈它是什么,妈妈充满自豪的告诉我它是丁香花,是我的家乡哈尔滨特有的花!那时的我听到特有两个字是,心中便有了一种无限的自豪。
去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双腿不由自主地向那熟悉的公园去。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丁香花的清香,一簇簇丁香花绽然开放,沁人心脾的淡雅花香弥漫在整个街道。伴着花香向公园深处走去,一个个滑着轮滑的小孩子从我身边飞过,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我,穿着轮滑鞋,戴着头盔,绑着护膝,和伙伴们在水泥路上飞驰,什么事都不能将我们阻挡,直到感到疲倦才肯停下来休息一会。
走到江边,一阵凉爽的风向我袭来,我将手放入水中,清凉的水从我手心中划过,那一刻,我仿佛是一个迷路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我静静的坐着,看那奔腾的江水,每一朵浪花都还是以原来的姿态向前翻滚,每一颗石子都还躺在原来的位置,只有江上的船变大了,颜色变得更丰富了。
一阵音乐声响起,我回头望去,刚才的人群变成了两条s形的长队,伴着音乐,有节奏的跳着僵尸舞,我也飞快地向那里跑去。也许是时间隔得太久了,我已经不能准确地做出每一个动作,我便站在一旁观看。
这时,妈妈递过来一根冰棍,她告诉我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马迭尔冰棍,当我的舌尖碰到冰棍时,我便准确的分辨出了这味道,它还是保持着原有的浓醇。品着这久违的味道,我突然意识到:哈尔滨的人多了,高楼多了,车也多了;湿地公园少了,平房少了即使这么多事物都变了,但它的内心并没有变,它依旧保持着它的质朴,接受并养育着每一个哈尔滨人,给了我们一个家。
那一个个尖顶的建筑物渐渐变小,那条清澈的河流在我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凉风被烈日代替,走过长春和沈阳,我进入了北京。我永远记得我的家乡,我也为哈尔滨的进步感到骄傲。当有人提起哈尔滨时,我会抬起头,微笑着告诉他:哈尔滨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
初二:鲁嘉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