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照亮前行的路,文学是路,引领你的一生。从古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化应该就是文学财富了吧!
文学精神的确造就了许多伟人。因为文学,才有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因为文学,才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的爱国精神;更因为文学,才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
正是因为文学,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曾经有一个小偷,在教授家里,意图偷窃。当他打开教授家里的一个抽屉时,发现了一本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出于好奇,他打开了书的第一页,正是因为这跨越性的一翻,改变了他的余生。他被书中的主人公保尔的艰苦生活而感染。他决定他要重新做人,做一个好人,即使要过着和保尔一样艰苦的生活。于是,他在教授家的抽屉里留下了一张字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变了我的一生。
曾经有一本名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这书的作者是一名失明者,她用自己的生活述说着属于自己的传说。这本书给无数失明者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动力,使他们从新燃气希望之火。
可见,文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文学知识或教人立志,或教人坚强,或教人勇敢,或教人向前。
无论是小偷的事件,还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给我们的影响,更或者是从古到今,那些名人佳作。都足以证明文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是文学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照亮了我们的明天。
初二:磬恬娃娃
我认为文学就像一碗五味杂陈的鸡汤,细细品尝一小口,那浓厚隽永的味道在舌尖慢慢荡开,品尝过后,口腔里温存的那一丝丝清纯的味道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文学就像一碗鸡汤,许多人们在其中品味到了不同的味道,是伤感,是感悟,是惊喜,是沉厚。也许我都不能一一知晓,但我却能肆意的遐想,在众多味蕾混杂的鸡汤中寻找一种能让我流连忘返的心灵味道。
从小就喜欢文学,喜欢从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中寻找那每一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奥秘。每每看到一些文采飞扬的文章我都不禁心生羡意,在那时的我都能想到作者奋笔疾书的写作状态和绚丽多彩的思想时空,使人赞叹不已。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赞同的。没错,书籍确实承载了前人优秀的思想精神,使人们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作者思想里最精华、最难忘的经历,这才足以使人随之附和,心生寄恋。
文学,是字与字之间龙飞凤舞的完美演绎;文学,是词与词之间相互碰撞发出的最美和声;文学,是句子与句子间上下叠合出的知识高塔;文学,是笔与纸之间相互默契的配合;文学,是人与生活之间的相互感悟。
文学,是一碗由无数精华极致的思想所组成的心灵鸡汤。
初二:涤荡心扉
我们看书的目的除了要增长自己的见识,其实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那些文学巨着甚至是大师级人物的文章中一些华丽的词藻,我们到底在创作时到底要不要引用?
在一篇文章中,同学们可能想运用许多华丽的词藻而修饰自己的文章,这固然是好的,但修饰过多效果不但达不到最初预定的反而更糟糕。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句子乍一看第一感觉一定是:哇,太好啦!之类的感叹。但是你仔细读下去之后你就会有一种感觉,这个句子太虚假了,不但没有实在的物质在里面,而且读起来十分绕口。朱自清先生早年的作品我不喜欢但他晚年的作品我非常喜欢读,因为我从他的文章中感受到一种灵魂,他赋予了文章灵魂,而同一个人写的文章造成这种感受差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朱自清先生早年的作品过于修饰,晚年的作品十分质朴。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先生。客观地讲鲁迅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但他的文章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东西。鲁迅的用词极为精确,可以说是炼出字。鲁迅的许多话语都耐人寻味,甚至于今天还有用武之地;他的许多用词也堪称经典,不敢说空前绝后,然而绝对不同凡响,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底蕴。比如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就颇有文人的那种优越感,使人如临其境。而鲁迅文章的精神就更不消多说了。他对于很多事物、现象的认识相当深刻,在现在仍然有不小的意义。比如阿Q到什么时候能够没有呢?比如中国人的奴性,难道现在彻底消除了吗?我想,只要着世界上还有人压迫人、还有专制、还有贫穷落后、还有愚昧无知,那么鲁迅那一类作品总还是值得一读的。而且不单是值得一读,还要有更多能继承鲁迅精神的作家,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现在社会情况的作品来。只有这样,国民才会觉醒,社会才会进步,中国才能够复兴!
我个人主张文章不要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文学难道是一种词藻的堆砌吗?我个人认为词藻只是文学的外衣,而其实质便是文章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好比商品,总要有个包装来做宣传。方便面上就有大块的牛肉和虾仁!
晋江市桥声中学初二 黄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