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作文 > 初二

关于天国的糖果的作文

《关于天国的糖果的作文》【第一篇】

  

  莎士比亚曾经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不错,作为一个人,我们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一定的精神食粮。而书籍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小时候的我在睡之前总要缠着祖母讲一个故事。而祖母总是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诉说一个又一个引人入神的故事。那时候的我单纯地认为:书里一定有魔法。但是,当我翻开书,里面只是有着一些密密麻麻地小黑球,别的什么也没有。但从那时起,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把书里的秘密弄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长大了,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知道为什么书中的语言能让人们沉醉其中。

  书的种类很繁多,所以看不同的书,就会有大相径庭的感觉。但是,有一点相同的:就是都会让人很愉悦。那种感觉好似在品尝天国的糖果,甜甜的,一点一点地在心中融化。

  读书的感觉很好,但有一些书让人失望。我开始懂得不能盲目地阅读一切书籍。而是要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适合我们的,有益于我们的书籍来阅读,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

  培根有句名言: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没错,书的却是人类身活中不可或缺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书,世界会变得怎样我想那一定是一个昏天黑地,只有金钱势力,没有道德伦理的社会。

  书固然是好东西,但也必有其精华,有其糟糠。所以我们必须选其精华所在,仔细品读。这就好比吃糖之前必须剥掉糖纸,才能够慢慢品味。

  书就像天国的糖果,我们如果想要知道他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品尝。虽然他的外表平淡无奇,但他里面所蕴含得瑰宝却光彩夺目,只得我们一身受用。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去品尝吧!

《关于天国的兔子,我想对你说的作文》【第二篇】

  给我爱的兔子:

  兔子,你在天国过得好吗?有鲜嫩的菠菜吗?我从书上看到的天堂收音机,真的有吗?

  当表弟把你抱回来时,我有多欢喜!你那滴溜溜的小眼睛总是很顽皮地打量着四周,那神情是有多么可爱啊。我和表弟把你视为掌上明珠,希望你可以悠闲地享受着我们的爱,可惜你不是一只乖乖安静的兔子!捉迷藏是你的最爱,当我猫着腰在家里小心翼翼地翻箱倒柜时,你早已在阳台悠哉游哉地啃着你爱吃的菠菜,我气急败坏地出现在你面前,你只掀开眼帘扫了我一眼,继续你的美餐。你说,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我最近看了一篇名叫《狐狸的糖果》的小说,里面的狐狸最终离开了小志。你也是这样不声不响地离开了我和表弟。你知道吗?你走了以后,表弟哭了很久呢。你为什么要走呢?你是不喜欢我们了吗?你不是最爱在我怀里睡觉吗?到了天国,有没有舒服的床让你睡觉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你,一定不会让你死去,你睡得那么安稳,可你知道吗?我是多么自责。不要怪我,你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快乐,可我,除了菠菜,我还能给你什么?都怪我太笨了,那天晚上,如果不是我执意要塞一些棉絮和纸到你的小窝里,说是为了保暖,你也不会误食而死。

  现在天越来越冷了,你在天国要记得加衣服!可怜的小家伙,也许你还什么也不知道吧。这个家,没有留下你的影子,记忆每天都在刷新。不过,你放心,我会永远把你记在心里,永远,你的影子依然清晰,你玩过的小球我会永远珍藏,以后,我们就在梦中相见。

  兔子,少了你以后,我再也没养过小动物呢,我害怕它们会和你一样消逝在我的生命中。我们约定,来世,你再做我的淘气兔子,好吗?

  最爱你的姐姐

  2010.12.12

  娄底三中初二:穆熙筠

《关于天国的寓言的作文》【第三篇】

  

  我喜欢天国这两个字,因为它代表无法摧毁的幸福与美好。

  这次所设计的作品天国的寓言,灵感也全来源于它。高洁是对天国的寓言的第一印象,白色是这次作品的主色调。之所以选用白色,是因为看重它的浪漫与唯美。大地被洁白的雪花披上了一件高贵而典雅的纱衣。而淘气的小精灵们又在竹叶间放任而浪漫的开满了一树。仔细观赏的朋友,不难发现在一根竹子的尖端靠着一把扫帚,其实这是个寓言,寓言着在天国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将被扫掉。想到用竹子来布景,也正是看重它的那种独有气质,以及那种让人充满力量的颜色。在严寒的冬天,竹子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傲雪生长,这寓言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去做,生命将更绚丽。

  快看,雪人仙子笑了,她总是微笑着眺望前方。这寓言着:我们要笑着面对人生。如果说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珠子,那么我们必须笑着数完它。

  有人说我创作的作品过于梦幻,但我却不认同。因为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天国,只是个人欣赏品味不同。这次的作品是最忠于我内心的想法,它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心诚则灵。

  天国的寓言,寓言着:生活也可以宁静中不乏浪漫,浪漫中不乏幸福,幸福中不乏纯粹。

【作文浏览排行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