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名臣张良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辅佐过五代君主。后来,韩国为秦国张良为了替韩国报仇,用家产收买刺客行刺秦始王,未成而被通缉,只能改名改姓,躲藏起来。
不久,刘邦起兵反秦,他便投奔了刘邦,后来一直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足智多谋,刘邦因此很赏识他,曾称赞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邦当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要封张良齐地三万户,张良推辞了,说:只封在留地我就满足了。刘邦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留侯。后来,张良又帮助刘邦立了太子,平定了国内的叛乱。这时,张良向刘邦建议封萧何为相国。他说:我跟随大王,以三寸舌'为大王出谋划策,功封万户,名为列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已经是到了顶点了。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别无他求,只希望远离纷乱的尘世,去游历或隐居,想道士那样过安闲的日子。
这篇短文的含义是:现在用来形容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初二:林铮
在四川建川博物馆开辟了一个独特的馆室,名叫三寸金莲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坐落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古,这个地方曾是大地主刘文彩庄园的所在地,建川博物馆现有二十多个馆室,这二十多个管室的主题主要是:抗日战争.红色年代.抗震救灾.民俗等专题。而三寸金莲博物馆就是收藏民俗的,当然这不是为了传承,而是让大家知道三寸金莲是如何摧残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的。
三寸金莲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确实有的女人的脚甚至裹得比三寸还要小。有一种说法叫三寸为金莲,四寸为银莲,五寸为铁莲。
而三寸金莲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合理的说法是说南唐后主李煜,沉迷于酒色当中,后宫女人争宠,中有个女人叫窅娘,因为没什么长处,只会跳舞就把脚裹起来,跳起舞来显得身姿婀娜。李后主一见欣喜万分就将窅娘带在身边。引起了当时女性的跟风。这就是三寸金莲的来历,也叫步步生莲。
经史学家考证,裹脚是北宋后大行其道,明清两朝到达极致,当时三寸金莲已经成为一种风尚,现在有个笑话说:县太爷有一个女儿裹脚没裹好,怕嫁不出去,就请位秀才给做首诗夸一夸,但秀才恨县太爷就写了一首三句半:二八女娇娘,金莲三寸长,为什么这么短?横量。这个故事也说明对三寸金莲的重视。
但是三村金莲远不像听起来那么美妙,相反,这是一部中国女性的血泪史。民间有句谚语: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女孩从四五岁时开始裹脚,一开始先烫脚,烫好之后,把除大拇指外的四个脚趾往下弯,直到贴到脚心,然后用布条一层层的裹上,把脚勒成弓形,塞到鞋里,之后扶着女孩到处走以免脚部坏死。
裹脚这种封建习俗确实很残忍,那么它是什么时候终止的呢?
开始是清军入关时为让汉族人臣服于满族的统治在外型上开始改造,强制男人剃头留辫,但女人却因为裹脚后更没办法反抗清朝的统治所以被清朝裹脚所默认。到后来就形成了一种男人剃头易服,女人还接着裹脚的奇怪现象,所以清初有句有意思的说法:男降女不降。但后来随着西方先进思潮的进入和发现裹脚对于社会的发展不利。所以戊戌变法时期进步人士提出废除裹脚,晚清时期昭告天下废除裹脚,到民国时代来临时,民国政府更是号召天下不能裹脚。因为当时政府中央集权力量有限以及后来连年的战争,政令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真正的不裹脚时代是建国后。1952年山东省率先颁布禁止妇女缠足的通令,全面废除缠足。
那为什么我泱泱华夏大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会被一条小小的裹脚带所束缚?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很大的历史现实的合理性。中国古代讲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社会上起主导地位,男人一方面要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财富,这时候女人等同于财富作为男人的一种附属,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保护女人.供养女人。但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受法律的保护,就不存在男人保护女人,保护女人的是法律。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放开,女人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了,不需要男人来养。所以男人保护和供养两种男主外的权威地位就丧失了,也就没有理由要求女人裹脚,变成男人的附属品。所以三寸金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裹脚的废除反映了我国妇女解放,社会进步,也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所以同学们,请记住裹脚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请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初二:刘建磊
古人说: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我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古镇里,从我哇哇落地的一瞬,我便成为了这里的一员,而这里就成了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坐落在城市的边塞,却是一个旅游胜地,一年四季的外来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大都称赞这里的古色古香,这里的娴静安详,这里的风土人情......
我虽然每个暑假寒假都会回家,至今已十五个冬,十四个夏,却从不曾厌倦,从不曾腻味。
我最喜欢家乡的日出和日落,那种情调再配上小镇特有的意境,真的很沁人心脾。
我会早早的来到小镇的东边,爬上高高的桂花树,耐心的等待着,东方吐白。
等着,等着,天由黎明的鱼肚白色渐渐成淡蓝色,又逐渐成浅红色。浅浅的红色慢慢扩散,渲染了山尖上的天空,不一会儿,一个淡红色的半圆形轮光被小心翼翼的烘托出来。一角,半圆,全圆。就在这其间,霞光时柔时刚,尽染无限。那些轻舒漫卷的云朵,好像身着红装的美丽少女,正在翩翩起舞。
这时候的东方,红遍了半边天,给小镇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以及诱人的古色芬芳。而这时候的小镇,花影扶疏,一只翠鸟栖息枝头,婉转啼鸣。
好多要留夜的旅客都会和我一样,早早的来到小镇西边的城楼上,等待日落。来的有情侣,手牵手,恩爱无比;来的也有老人,他们多是带着一杯香茗,等到品的差不多了,太阳也快要下山了;来的也有外国人,他们三五一群,一路走上来,一路举着手里的照相机拍照留念;来的还有小孩子,他们多是跟着父母来,有的跑在前,有的跑在后,不亦说乎。
而我,总是一个人。因为儿时的好友,如今七零八落的散落在世界各地,想落花一样。轻轻飘走,不声不响。
在等待日落的时间,我总是在想,日落是忧伤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忧伤的是:一天的时光寂寂流淌,终于到了尽头;充满希望的是:旧的今天迎来了新的明天,而新的明天,带着新的希望款款而来。
在众人的期待与期盼中,日落来了,迈着坚定的步伐,不屈不畏的雄姿,豪迈的走向山那头。它好像一个武功盖世的大侠,把红云召集了去,而那群红云这惟命是从,壮观得像十万大军,百万雄师,浩浩荡荡地,井然有序的奔向西山头。一点儿都不留念今天的一切美好,头也不回,挥挥衣袖,勇敢的去了。
所有人都被震撼到了,我想这一定是在他们的意料之外吧!小小的古镇,竟有如此秀丽,壮观的奇景。而我却见怪不怪,因为我在这个朴素而富有内涵的小镇,见过比这更激动人心的日落。染红一片天的云,轻一片,厚一块,稳稳当当的漂浮在天际,一轮火红的玛瑙玉,巧夺天工般的镶嵌在山尖上,被山一点一点撕咬,一点一点吞噬掉。
别了日落,黑夜迫不及待的拉下了帷幕,小镇也亮起了街灯,把石板街两旁的明清房屋,照的古香阵阵,我从城楼上下来,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都踩着幽幽的月光,小镇的夜景在我眼前不断延伸,越看越美,越走越心醉。
这个我迷恋,神往的小镇,她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陪着我一起成长,如今我越长越大,而她,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迷人!在她的怀抱中,我又开始憧憬明天的日出东边,日落西山了!
初二:杨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