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目光,带有各种不同的情感与色彩。
有时,目光是期望的,盼望的,渴望的。它如一把铁锤,敲击着我们那僵硬如石的心,让我们真正的感受这关爱。有时,目光是讽刺的,鄙夷的,嘲笑的。它如一把锋刀刺痛了所有接受这个目光的人,让那疤痕永远的留在那心口上。有时,目光是雀跃的,欢呼的,激动的。它如一束光芒照入那无底的黑暗,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让我们的心再也平复不下来了
世界的目光很多。你接过来,我送过去。而那当你离去时,在背后默默注视你的目光,却更让我懂得珍惜。
父亲,在我看来,是一个严肃的不能再严肃的人了。小学一年级开学的时候,估计是每个小孩最不高兴的时候。步入了一年级,代表了我们不能再无忧无虑的玩了,我们得跟作业一起玩,我们不能再一直陪在父母身边了父亲把我送到了班门口,就这样,我被老师带了进去。父亲并没有立即就走,而他在门口一直停留着,直到我被老师送到座位上做好他还是没走。父亲走了,班会快结束的时候他走了。在他走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我看见了他目光里对我的期盼。期盼我能有朝一日长大且独立,不用再依靠他们了。在那盼望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心酸,待那有朝一日时,他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好好看看我。
那缕目光,一直陪伴到我如今。每当我感到孤独,恐惧,犹如陷到黑暗的无底洞里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它。想起它给予我的温暖与支撑下去的力量。也曾想过,若数十年以后,父亲是否还可以再好好地看看我,看我读书,看我有一天从他们身边离去。数十年后的今天,父亲是否依然如现在一样的健壮。他对我的目送有一天是不是会变成我对他的目送。
不敢去想了。越是想象越觉得恐惧。父亲对于我的期盼,待我有朝一日一定会还给他的,让他心里那块石落个归宿。目光,千丝万缕,而那目送的眼光却是唯一的。我接受目光的同时,也在回送目光。
初二:叶小媛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题记
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他不再是那个依偎在妈妈怀中殷勤探问的孩子了。面对这样的情景,妈妈只能苦涩一笑,鬓角已经斑白的她,又如何能忆起眼前少年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呢?
涉过浓密的江离,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着的白天鹅,让妈妈泫然欲泣地跪在丛中拍摄。妈妈难以想象的是,长成少年的飞飞竟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小孩!
妈妈的心颤抖了一下,原来,时间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妈妈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的拥抱,妈妈才察觉自己的头只能贴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长颈鹿的腿。
安安在长长的列队里,等候护照检查,妈妈就像小时候一样,泛着微黄的眸子跟着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从前一样,把他完整地装到瞳中。
这时,妈妈想起了一段让她难以忘却的故事:
在金盏菊畔,安安把背对着妈妈的身子转了过来,紧紧抱着妈妈,呕心沥血地哭喊着:妈妈安安,也要和妈妈在一起!
故事在妈妈的脑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妈妈微笑着,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过了很久,安安没有,一次也没有。
妈妈顿时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经逃走了,她所痴恋的,不过是那些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的美好。妈妈默默地站着,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罢了。因为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句话是这样简单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不在绵长,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亲。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缘,他们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来一斤母爱是现代子女共同的误区,也许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经成为生生的两端,彼此,永远站成了岸。
初二:傅龙鸿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松岗中学初二:黄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