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小学,经历了六年的花季。那个曾经在迷茫中叹息,又在平静中寻找自己的小女孩,渐渐地,在迷茫与平静中长大了。不经意的暮然回首,才发现童年已走。
我的房间乱得不堪入目,别说是爸爸妈妈看不下,就是我自己,也无法接受。终于,我下定决心要整理这个乱七八糟的房间。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我的房间终于露出了原来那整洁的面孔。忽然,床底下一个深褐色的木盒子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拉出来,轻轻地抹去被厚厚尘埃覆盖住的小扣扣。小盒子表面上有两个醒目而又歪歪扭扭的字宝贝。这是你小时候放这儿的,身后传来妈妈温柔的声音:那可都是你的宝贝。我?心里怀着数个问号,我把小盒子抱到了走廊,安放在小长椅上,想要一探究竟。
吱的一声,小盒子被打开了。映入眼帘的并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个钓鱼球玩具,一张《猫和老鼠》的光碟,一套积木玩具盒和几盒拼图。钓鱼球玩具看起来还十分年轻,并没有什么损坏,通了电之后,用那六厘米的鱼竿可以进行钓鱼活动。而那张光碟呢,背面已被刮得一塌糊涂想必已被我看过无数遍了吧。那盒积木并不是现在的积木那样,只是那层漆已暴露了它的年龄。我很爱玩拼图,所以只有那几盒拼图让我有所念记。
但,这让我沉思了。这几样幼稚而又无聊的小玩意儿,竟是只会埋头在题海中的我最爱的玩具。《猫和老鼠》是最为经典而又有趣的动画片,深得我小时候的青睐这并不足以为奇。而现在,当我的小表弟抢着看时,我还骂他幼稚,并且阻止他看。汤姆和杰瑞曾是多少孩子的偶像。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填补了我们的童年。我们变得成熟了,这哥俩也是老了。
渐渐的成长,我们总渴望用理智和成熟来告别曾经的年少懵懂,我们总喜欢与现实讨价还价。在这个幸福,温暖,爱与烦恼交织在一起的世界里,我们我学会了发现,接受,同时也学会了遗忘。童年里一些珍贵的东西,常常被青春中新颖的东西所排斥。但我们并不知道,童年才是承载最初梦想的地方。也不知何时,幼稚已挂在了嘴边,但这真的是幼稚吗?我明白,生命中,有些东西失去了永远也无法挽回,用指尖稍稍一碰,就会触到心中最为脆弱的部分。站在成人的门槛前,眼前却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年轻而又明亮的双眸。也许成长就是这样,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后悔。但后悔有用吗?
暮然回首,曾经走过的13个岁月流年,留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离开了童年,人生后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下去。记住此时,未来又是否会被遗忘。也许,暮然回首,才会发现你人生中遗留的美好。
初二:陈音妮
夕阳随着微风向西逝去,我骑着车向东前行。看着光在身体慢慢蜕落的背影,心也不免有些凄凉。昏暗中的光坚决如铁,心有种被灼伤的感觉。黄昏是昼夜的换接,傍晚是月牙的交替。黑暗在逐渐笼罩着一切,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苍茫的心。家家户户的灯光已在暮色中闪耀,那份期待也在逐渐的升华。
母亲总喜欢在暮色中守侯着我的出现,无论是怎样的风雨交加。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可以感到黄昏的地平线映射出的光芒,正在照亮她心中的希望。我知道她不幸福,因为我知道她那条受过伤的腿,很难支撑着她顶住刺骨的风和冰凉的雨。所以每次看到我家楼下那个倾斜的背影或者我家窗口那个飘着几缕银发的脑袋,我的心里就好难受。
我曾经劝说过她,让她不用在楼下傻傻的等我,她说,那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看到太阳落山我还没回来,她就好紧张。没办法,我只有一放学就急忙的回家,来尽量减少母亲在寒风中瑟缩的时间。
在学校,我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人,没有人会为我牵肠挂肚,也没有人会因我的出现而高兴些什么。只有母亲,看到我平安的回来,双脚安稳的站在地面,双手牢牢的扶着车把,她就会从心中感到快乐,那一刻我也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或许是填平了母亲的期待,也或许是打开了自己的快乐。母亲会接过我沉重的书包,陪着我一起走到车棚放车子,路上也会问我一些关于学校的事,黄昏中的意境很适合互相有深厚感情的人散步,因为在共同面对黑暗与困苦的时候才能明白什么叫爱。只是母亲凌乱的脚步与这美好的意境很不相称,或许是书包太过沉重,母亲有些摇晃,双手上的青筋明显可见,牙齿略微轻咬着嘴唇,几缕白法在额前摇曳,与这苍茫的夜色显得格格不入。多少次我都想从母亲手中接过这沉重的包,但母亲都拒绝了,还主动岔开话题,聊聊今天的天气或者新闻,来掩饰她的沉重。放好车子,我主动接过母亲手中的包,然后跑到传达室去拿好今天的报纸,陪着母亲一起回家。我家住在3楼,对于我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但对于母亲却并非那么容易,她都要把右脚先放上台阶,然后用力拉着扶手,再把受伤的右腿挪上去。每次看到这些,心都很黯然。
母亲说她很幸福,可以每天看到这落日的美景,我说我很幸福,可以肩负这样沉重的期待。
直到有天母亲因生病没有在楼下接我,站在寒风中的我觉得黄昏没有了往日的美丽,那时才明白,原来母亲是最美丽的风景。
初二:cs传奇
本来写完了就想放blog里低水平自娱自乐完了,后来觉(jiao三声)着不贴出来给绿友看看也挺冤的,万一要有人有共鸣啥的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阳光进来,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开,感觉不到视线中是临近黄昏时的那种窗外。一个下午的阅读让一部名着的最后几章印于又一个平常读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礼》很早就被这个书名吸引,知道这肯定是个很好很强大的作品。着手开卷阅读却是因为此书是我计划中一个必读的任务。故事在两个年代穿插进行,一是抗战前后的民国时期,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并且大都来源于真实的曾经的生活。下面这段文字是该书的官方总结: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这个总结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点儿中央了。在这个高度概括的鲜明旗帜下,俺再总结一个地方的哈。头几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线外,还对中国穆斯林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民国年间老北京的风貌,韵味甚至风味食品都进行了深入描写。尤其是对老北京东来顺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内行专业的描述直让我想飞回北京,甚至是飞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直接前往几十年前的那个东来顺。除去对贯穿始终的对玉器行当的精深讲述外,这些对文中各行业的细节描述,也如出自业内人士之手一般。看过后就是一个字儿:赞!不过读到中后部分时,本读者确实也因为八十年代主流文学特有的带一点儿说教,并且啥事都有点儿小煽情的讲话方式而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儿小乏味。这大概是因为本人历来就不是那么喜欢读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伤之类的东西。然而,这小乏味并不能拦着我喜爱这部巨着。并且,看到后面几章时,先前的那一点点儿小乏味也自己个儿消失了。这出悲剧在最后几个章节真可谓是越演越悲,悲得连作者在写她的时候都止不住泪水,心绞痛一次次发作本人属于那种看恐怖片都能看乐看开心的类型,而《穆斯林的葬礼》令我这样的人员都几度眼睛湿润。倒不是说这部作品擅长赚取眼泪,而是所有读过她的人都会被她触到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那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并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变换,意识形态的更迭,都不会被丝毫改变。但具体这种共有物是什么?俺也说不大清楚哈。凡伟大的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想,大概正是因为她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参透人性中这些说不清楚的共同之处吧。通篇文字中,一家两代人两条故事主线交替进行,最后合为一处。而两条主线衔接处并不生硬,而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电影。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当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给全书收尾的后记中,作家霍达向读者们详谈了故事的背景,写作过程和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观点令本粉丝由衷欣赏和佩服。
摘录几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一整部书,五十万字,一家两代那么多主角,所有这些都是为牢牢写出一个情字。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作品从开篇到结束也都是在围绕着这个字。其实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读过此书后,似乎俺又有点儿小动摇了哈。。。
隆德二中初二:李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