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北京 >>北京市 >>海淀区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电话 : 010-68938228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法华寺甲5号
中考网 : 北京 | 北京市 | 海淀区
高考网 : 北京 | 投票
学校简介 :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校址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1918年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高等学校,在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生源、经费等问题,20年代末改为中等教育学校。她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五四运动”时以《蒙藏学界之愤激》的宣言昭示天下。积极投入,震动京城。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到校指导,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奎璧等数十名学生先后入团入党,学校党支部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时,蒙藏专门学校为副总领队校。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传播。她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最早的摇篮之一。在91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几经变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始终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历史使命。是各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种体现,一幅缩影和一面旗帜,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个招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的寄宿制民族中学。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很多校友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民族地区担任要职,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贡献极大,颇具影响。
  学校六个一
  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蒙藏专门学校”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入党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建立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
  建国后第一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是本校校友
  我国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学
  学校九项获奖成绩
  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
  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
  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
  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市无烟学校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
  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位于首都北京海淀区,南临国家图书馆,北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四周学府林立,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是全国惟一一所面向各招生的寄宿制高级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九十六年来,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学生,并培养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多松年、著名诗人郭小川等众多杰出人才。学校在全国各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附中的发展,并于2003年起给予我校特殊政策,即凡被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并享受与北京考生等同的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校如今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到北京、到附中就读高中,优秀的学生群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教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学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办学宗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办学目标: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
  学校目前的规模已达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00多人。2008年高考,369名毕业生,高考中理科最高683分、文科最高633分;600分以上41人,考入北大、清华11人,重点率50.4%,本科率71%,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附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附中人正在合力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明天的附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历史沿革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校徽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校歌 1957年乌兰夫回母校视察 1913年3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蒙藏学校成立。
1918年7月,更名为蒙藏专门学校。
1929年7月,更名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
1937年10月至1949年建国前,易名国立北平蒙藏学校。
1950年9月,改名蒙藏学校。
1951年6月,改名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校名易名北京市第一六零中学。
1978年4月,恢复原名。
1987年11月,学校以空军指挥学院北院为临时校舍。
1990年10月,学校迁址法华寺甲5号。
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学校。
2008年10月3日,学校举行建校95周年庆祝典礼暨文艺演出。
2011年附中被纳入国家级特色高中建设校的行列。
2012年附中构建了“共美教育”课程体系,实施“混和式”培养模式的“共美教育”,并获得北京市自主课程实验学校和自主会考实验学校资格。
2013年附中被授予首都“百年学校”光荣称号;2014年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15年成为北京市级优质高中统筹校之一。10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该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教学设施 据2015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除北京市海淀区主校区外还拥有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并拥有学生574人(截至2014年5月)。、 硬件设施

截至2014年5月,该校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还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录课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馆和体育馆、塑胶运动场等设施。此外,每个教室和寝室安装了空调,新建全塑胶的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

师资力量美丽校园 截至2014年5月,该校有专职教师126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55名;博士3名,硕士3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5名,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名。

特级教师(2人):田琳、刘树才。
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3人):罗琨、达延俊、周晓鹰。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高考成绩:

美丽校园2010届该校毕业生总数为466人,总成绩600分以上的有133人,海淀区排名第7位,其中文科38人,海淀区排名第2位、仅次于人大附中,理科95人,海淀区排名第8位;录取清华、北大14人,人民大学14人,复旦大学4人,一本录取率为78.3%,本科录取率为95%,升学率为100%。
2011届该校毕业生总数为555人,总成绩600分以上的有155人,其中文科53人,海淀区排名第1位,理科102人,海淀区排名第7位;录取到清华、北大21人、人民大学21人、复旦大学6人,一本录取率为85%,本科录取率为99%,升学率为100%。
2012届高考时共有565人参考,上重点线的505人、比例为90%;上本科线以上的559人、比例为99%。其中:上600分以上的文科49人(海淀151人)、海淀、北京市排名第一名,理科148人(海淀1621人)、海淀排第四名,合计197人(海淀1772人),海淀排名第三名(排人大附中、十一学校之后)、北京市排第五。实现连续6年600分增加30人左右的高考目标;还有文科语文141、数学150分满分(北京市2人)、文综252三科夺市、区单科状元;录取清华、北大41人,人大、复旦30人,400多人录取到“985、211”大学,另路宜桥等17名同学上了中国国外和香港等名校。
2013届高考共560人参加高考(含择校共建的132人在内的全体学生),554人上本科线,其中上一本线515人,按统招生统计,一本上线率100%。650分以上理科180人(海淀共1510人),海淀区排名第二;文科35人(海淀共128人),海淀区排名第一;合计215人,仅次于人大附中海淀区排名第二;600分以上423人(北京市第一)。录取清华和北大47人,人大、复旦和上海交大62人,400多人录取到“985、211”大学,另有17名同学上了中国国外和香港等名校。
2014届高考该校共有574人参考(含择校、共建生116人),共有572人上了本科线,其中上一本线535人,统招生一本上线率为100%。650分以上:文科39人(海淀共156人)海淀排名第一;理科99人(海淀共1077人)海淀排名第五,合计138人,海淀排名第三;600分以上的文科125人(海淀共779人)海淀排名第一,理科278人(海淀共3091人)海淀排名第二,合计403人海淀排名第二(海淀共3870人)。录取清华和北大47人,人大、复旦和上海交大33人,400多人录取到“985、211”大学。另有张嘉伟、郝赫、谢楠、侯琬莹等同学已拿到美国、英国和香港等名校的通知书。
学科竞赛:
2014年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有582人次获奖,其中市奖388人次,国奖62人次,获北京电视台《状元榜》冠军。

2010-2011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名单

数学:

奖项姓名全国二王泽玮全国三等奖腾格尔、安思宇、郭择良、王梓瀚、池佳声、马兰霁弘、周方浩、李仲、丁一、吴筱、郭玉鑫、谢鸣洲优胜奖吴屹帆、廖家琳、荣新驰、庞敏、于畅、王全达、孔敏纳、李欣怡、王尔实、董洋、王承夏、向奕荣、胡兴锦、李伯妍、王一鹏、张圃铭、刘小钰、高博、刘诗阳、关小雨参考资料:[1] 英语:
奖项姓名全国一等奖李颉琳、袁易鑫、肖昱昕、李仲全国二等奖吴桐、周俊余、王晓晗全国三等奖杨子超、沙津竹、洪怡然、刘伟平、徐平市级一等奖李仲市级二等奖铁日根市级三等奖京兰苏都参考资料:[1]
物理:
奖项姓名市级预赛一等奖刘晨冉、钟诗航、王全达、胡超文、向奕蓉、李丹阳、张兆元、谢鸣洲、黄志刚市级预赛二等奖郭择良、王一博、刘基业、刘浩源、于畅、赵桉煦、马兰霁弘、张戈、李欣怡、李若愚、高天驰、陈伟凡、肖昱昕、左东、王泽玮、蒋金孝、邵博阳、王润秋、覃帅、吴日夫、武博厚、兴锦、丁一、周郑颐、李勇翰市级预赛三等奖吴屹帆、安思宇、秦思博、兰弓煜、黄宁、张朔文、孔繁希、杜盛?、荣新驰、杨靖、刘佳铮、周方浩、张慧琳、覃思源、曾令昱、曾令琨、田然、王安、韦?浏、段立群、张雨缇、伍 洁、罗雪怡、罗可、刘诗阳、王智博、肖知恒参考资料:[1] 化学:
奖项姓名市级二等奖郭舒浩、薛炳尧、蒋思越、伍洁、吴 铮市级三等奖吴薇、邰云剑、张雨缇、孟德培、李勇翰、常东旭、王戈夫参考资料:[1] 通用技术:
 奖项 姓名全国二等奖李丹阳、阮航市级二等奖李丹阳、阮航市级三等奖齐骥、刘诗阳、贾千澜、林日琦、勾通、薛白参考资料:[1] 教师成绩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东门 2014年教师在课题、赛课、论文、竞赛辅导等获奖154人次。其中该校姜明亮老师的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实验的“知、行、得”在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该校英语备课组高一年级5位英语教师带领全年级590余名学生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
学校获奖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高中建设校、首都“百年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校、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无烟学校、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称号。[3]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校长田琳书记佟丽娟副校长孟福来、韩昌涛、唐洪波参考资料:[4]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校徽校徽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徽,左边为校名,右边则是鸽子与橄榄枝的搭配。鸽子与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结合校训,意义即为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包容。[5]
校训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就是各个民族自己,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美美与共”这样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6]
优良传统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
教风
进德敬业,精益求精。

学风
好学好问,善思善行[7]

百年校庆

2013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10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50个少数民族的1800名学生给写信,汇报在首都北京学习和生活的情况。2013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回信,就学校迎来百年华诞向同学们和全校教职员工表示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就此作出批示。[8]

社团文化

该校各族学生与北京学生在附中校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长思想、育情怀(举行一二?九合唱节、科技节、春季运动会、文化节、新年元旦晚会、体育节、读书节、高三成人仪式等活动),长能力、出领袖(学生社团、活动频繁:歌舞社、彼岸文学社、棋弈社、电影社、话剧社、街舞社、广播站、动漫社、都仑乐队、跆拳道社、寰球社、华氏100.4、新闻社、模联社等),长身体、增活力(学校建有篮球、足球、羽毛球、兵乓球、博击等体育俱乐部),会生活、能生存(进行生存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学校在4月举行读书节,5月举行体育节,6月举行音乐节,8月进行国防教育,9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0月至12月举行科技艺术节,12月举行纪念一二?九大合唱比赛、年终总结表彰大会暨迎新年联欢会。学校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和赛事开展也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开展各类大型活动近百次,2万多人次参加,人均参加活动20次以上。

知名校友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

党政界乌兰夫蒙古族前国家副主席(20世纪20年代校友)
1、荣耀先蒙古族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2、多松年蒙古族中共五大代表(20世纪20年代校友)
3、李裕智蒙古族大革命时期内蒙古革命军创建者(20世纪20年代校友)
4、贾力更蒙古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六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5、吉雅泰蒙古族首任驻蒙古大使(20世纪20年代校友)
6、奎碧蒙古族内蒙古政协主席(20世纪20年代校友)
7、特木尔巴根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20世纪20年代校友)
8、高布泽博蒙古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六期学员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9、朱实夫蒙古族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10、吴勒吉敖喜尔蒙古族内蒙古骑兵师师长(20世纪20年代校友)
11、弗鼎蒙古族中共国际六大代表参加中共六大工作(20世纪20年代校友)
12、赵诚蒙古族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20世纪20年代校友)
13、勇夫蒙古族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内蒙古日报》的创办人(20世纪20年代校友)
14、康根成蒙古族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在列宁故乡度过30个春秋(20世纪20年代校友)
15、恒生蒙古族蒙藏学校带头参加五四运动学生之一(20世纪20年代校友)
16、孟纯蒙古族1924年北京学联常委担任李大钊交通员(20世纪20年代校友)
17、克力更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五届原副主任(20世纪30年代校友)
18、乌兰蒙古族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19、黄静涛蒙古族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首任校长(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0、潮洛?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六届原副主任(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1、寒峰蒙古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原纪委书记(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2、墨志清蒙古族包头市市长(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23、浩帆蒙古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20世纪30年年代校友)
1、赛西(蒙古族)内蒙古建材局原副局长
2、乌兰木伦(蒙古族)商业部原副部长
3、蔡萱(藏族)国家民委原计财司长
4、文精(蒙古族)国家民委原副主任
5、马福英(哈尼族)云南省缉毒英雄
6、李先猷(哈尼族)云南省政协副主席
7、胡达古拉(蒙古族)原内蒙古妇联主席、党组书记
8、高原(蒙古族)原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9、瓦哈甫?阿扎买提(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10、阿斯娅(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会人事委副主任
11、巴和提亚(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妇联主席
12、阿扎特(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13、保拉特(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局长
14、吴文彦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
15、扎西顿珠(藏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云南副站长
教育界1、孟和(蒙古族)著名骨科专家
2、斯力根(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3、赵玉英(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4、乌林西拉(蒙古族)蒙古文文献、图书管理学专家
5、布和(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专家
6、道布(蒙古族)蒙古语言学家
7、沙人(蒙古族)中国少数民族第一位遗传优生专家
8、荫禾(蒙古族)著名园林设计学家
9、青卓力克(蒙古族)航天动力研究专家
10、巴林凤(蒙古族)清华大学教授、计算机专家
11、尹宗禹(回族)中学教学研究专家、西城区教研中心原主任
12、吴松年(蒙古族)中学教学艺术专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主讲教师
13、姜贵善(朝鲜族)原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战略室译审、北京大学教授
14、木拉提?苏里堂(哈萨克族)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5、王法利中医按摩专家
16、李明赞北京四中特级教师
16、张盛国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原副院长、法学教授
17、王炎华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18、刘孜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19、巴莫曲布嫫(黎族)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专家
20、张汉鹏(回族)理学博士、应用化学研究专家
21、贺卫光(俗固族)民族学博士,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专家
22、李寿德(土族)管理学博士、交通管理学专家
23、陆孜(壮族)清华大学数学博士、运筹组合优化与图论方向研究专家
24、牙浩明(壮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青年专家
25、尹宏(蒙古族)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
26、林金盈(壮族)中华医学会血液、风湿免疫专家
工商界1、康明德(蒙古族)蒙文印刷专家
2、王性纯(蒙古族)内蒙古毛纺专家
3、蔡?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5、黄颖北京出版社教材中心主任、教育出版社总编
6、胡颖北京东来顺集团副总经理
7、肖春平中国网通集团大客户部经理
文艺界1、郭小川著名诗人
2、照日格巴图(蒙古族)著名作家
3、毕力格太(蒙古族)著名作家
4、乌尔莎娜(蒙古族)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5、苏日图(蒙古族)著名摄影家
6、纳穆吉勒(蒙古族)著名摄影家
7、妥木斯(蒙古族)著名画家
8、娅茹(蒙古族)著名戏剧家
9、乌?齐(蒙古族)革命历史纪实文学专家(照片见随想录)
10、云文耀(蒙古族)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摄影师
11、斯琴高娃(蒙古族)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12、马国超(回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军旅作家
13、马德华(回族)著名演员
14、巴彦布(蒙古族)著名诗人
15、广春兰(锡伯族)天山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
16、庞?中国和平出版社编审、青年作家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101中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市第二中学

北京市三帆中学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市第五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市第八中学

北师大二附中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北航附中

北京第二中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