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始建于1934年,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而创办。
中山纪念中学坐落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中山市翠亨村。校园占地420亩,现有教职工约300人,学生3000多人。中山纪念中学在2008年扩建,库建总面积达830亩,每个年级30个班,老师增500人。73年前,中山先生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乃富强根本”遗愿创办本校,并亲任校长。建校以来,纪中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牢记中山先生为国育才遗教,义无反顾,奋斗不息,百折不挠,勇立潮头。历届师生坚持“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校训,在校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涌现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杰出人物,他们或为国栋梁,或造福桑梓,或服务海外,彰显出纪中人成就一流的英雄本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山纪念中学在继承光荣传统,面向新世纪,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走全面育人之路,特色办学之路,实施了“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教育教学,科研竞赛,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管理工作全方位腾飞,业绩显著,声誉卓著,成为市内领头,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育人效益好,示范作用大,辐射能力强,在国内举足轻重的省重点中学,得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全社会的广泛赞誉。被教育部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朱世和誉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面鲜艳的红旗”。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始建于1934年,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而创办。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学校就被广东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广
中山市纪念中学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2006、2007年,学校均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了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初评和复评验收,首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属公办学校。
中山纪念中学现有10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200余人,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完全中学。学校分新旧校区。整个老区建筑红墙绿瓦、飞檐雕梁、厚重古朴、气势恢宏。新区主要为近十年先后竣工的一批与旧区格调一致的现代化建筑。校园内树木参天,花香绿浓,厚重典雅的宫殿式建筑与颇具时代感的现代化大楼交相辉映,景致怡人。
73年前,中山先生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乃富强根本”遗愿创办本校,并亲任校长。建校以来,纪中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牢记中山先生为国育才遗教,义无反顾,奋斗不息,百折不挠,勇立潮头。历届师生坚持“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校训,在校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涌现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杰出人物,他们或为国栋梁,或造福桑梓,或服务海外,彰显出纪中人成就一流的英雄本色。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山纪念中学在继承光荣传统,面向新世纪,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走全面育人之路,特色办学之路,实施了“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教育教学,科研竞赛,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管理工作全方位腾飞,业绩显著,声誉卓著,成为市内领头,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育人效益好,示范作用大,辐射能力强,在国内举足轻重的省重点中学,得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全社会的广泛赞誉。被教育部国家督学、著名教育家朱世和誉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面鲜艳的红旗”。
设施完善学校设备先进,生活设施齐全。纪中是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实现有线加无线的高度智能化、人性化的校园网配置的学校。多媒体广播系统、电脑教学室、教学软件管理系统和资源库设备先进;设施达到全国一流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内还设有最先进的探究室;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十五万册、电子图书五万册;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12.58平方米的大型电子屏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语阁设施设备先进;各功能室、课室及学生宿舍均配备空调。 学校体艺设施完善。学校有艺术馆、一流的全塑胶标准的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多功能体育馆、标准游泳池、健身馆。校内共有篮球场38个,羽毛球场50个,排球场9个(其中沙滩排球场2个),网球场3个,手球场2个,乒乓球台51张,保龄球馆1个(4条球道),足球场2个,单、双、高低杠等百余副。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运动场、科学馆等各项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现代化的艺术中心、新的科学馆、小球馆正在兴建中。
德育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纪中人秉承中山先生“为国育才”的遗训,以“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为校训,形成了“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特色办学模式;在“培养‘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创新高素质后备人才”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培养具有“高尚品德、高强才智、高质身心”的“三高”人才;坚持弘扬爱国图强、天下为公的精神,形成特有的“诚信、知礼、高雅、和谐”的优良校风。学校在教育教学、学科竞赛、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管理工作等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纪中的学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对母校的承诺。
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校,中山精神是纪中得天独厚的育人宝库。纪中以学习孙中山“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为依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教育学生具有高尚品德,培养高强才智,锻造高质身心,并围绕“三高”建立德育网络:一是建立德育工作规范,使之条款化、制度化;二是成立家长社区委员会,发挥家长、社会的联手教育作用;三是创办学生业余党校,青年团校;四是开展“身边希望工程”活动;五是建立学生自治自理机制,包括“三级建制”“三大宗旨”“三级锻炼”等;六是建立传统、国情、军情、法制、乡情等五大德育基地;七是定期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八是经常举办“请进来报告会”,请杰出人物、历届校友、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九是组建“青年志愿服务大队”。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德育工作有声有色。
富于特色的系列教育形成了纪中特有的“德育场”,优良的校风使人踏进校门就能够意会到、感受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言谈中可以了解到,从举止中也能感觉到。学生从行为习惯到思想道德,都能够体现“三高”要求。例如,希望工程每年都收到学生捐献的大量钱物,用以资助贫困同学。业余党校每次招收学员报名者十分踊跃,仅近三年,就有27名同学被吸收入党。全国第六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在纪中举行期间,来自全国一百多所中小学的代表队亲身体验到了纪中学生无处不在,无微不至的关爱??没钱的能很快收到学生的捐献,有病的很快会得到送医送药的关心,邮寄信件包裹学生会替你送往邮局,饭堂宿舍卫生,热水供应有学生全天候服务??热情和笑脸伴随他们竞赛的全过程。辽宁省锦州市代表队临别时留言道:“中山纪念中学不仅校园美,学生的思想境界更美,如果全国的中学生都达到这样的程度,中华民族就会非常的有希望。与伟大的中山先生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纪念中学的学生应该是所有中学生的榜样,是所有青年人的榜样。”全国少工委主任、“华杯赛”组委会负责人对市领导说:“这次‘华杯赛’是举办以来最成功的一届,纪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高尚精神风貌尤其令人难忘。”青年志愿服务大队的“送温暖”分队、“保护环境”分队、“保护明天”分队在学校及周边地区扶危济困、助老帮残,播撒着精神文明,维护着文化的圣洁和环境的整洁,展示着纪中学生的高尚人格,高雅情操。
更可贵的是,纪中的学生不是仅限于少数人做好人好事的浅层次,也不仅限于在校内表现好,而是高层次的全员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整体素质高是随处可见,随时可感的。学校经常收到来自校外的表扬信、感谢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生源情况比较复杂的几千人的学校,多年来违法犯罪率为零,这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每年数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访问者,在赞叹校园旷世之美的同时,无不留下这样的感叹:学风这么好,纪律这么好的学生真难得见到!《人民教育》曾以《培养明天的主人,托起未来的世纪》为题,以一万三千字的篇幅对纪中德育工作作专题报道,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2000年,纪中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纪中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走出了一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基础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典范。
教学竞赛名列省市前茅德育为先,教学为本,教学应始终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按照“中山精神+现代素质”的办学模式,学校努力营造团结开拓,催人奋进的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管理以制度化为保障,规范化为核心,创新化为方向,现代化为途径,高质量为目标,迈开了超常规、跨越式前进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建章立制入手,学校制定了《教学常规实施细则》,根据绩效优先,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了反馈评价体系和一系列奖励条例,在全面评价、科学考核基础上实行“能进能出”,在德识优劣、绩效高低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奖励”。这些措施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教学在有序中不断突破,教师在循规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连年大幅度提高,进而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以高、中考为例,高考升学率连年稳定在90%以上, 2000年有122人上重点线,312人上本科线。梁巧仪、吴嘉暖同学分别夺得全市总分第一名、第二名。各学科800分以上人数占全市三分之二。综合分700分以上人数占全市二分之一。各单科全部名列全市第一。2001、2002两年,高考再次刷新纪录,上重点线人数占全市45%,800分、700分人数均达全市三分之二以上,单科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其中有七个学科高出市第二名20分以上,数学科更高出第二名59.26分。中考与高考互相呼应。2000年,纪中考生只有全市百分之一,600分以上的考生却占全市六分之一,并夺得中考状元和学校总分第一名。2001年又有新的进步。2002年,中考再度取得空前佳绩,全市前十名纪中占8名,前20名占16名,前100名占64名,前200名占91名。这些枯燥而神话般的数字,是纪中教学管理质量领先的令人信服的体现,凝聚着全校师生拼搏进取的心血汗水,验证着纪中年复一年创造“高进优出”的奇迹,保持“低进高出”的传统优势。
在看不见硝烟的奋战中,教师们经受的是血与火的洗礼,铸就的是光荣和辉煌。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或成为市教育名师,或成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校长贺优琳被省政府认定为广东省教育专家,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骨干校长。吴定刚老师在全国语文教学竞赛中获第二名;张慧生老师在全国政治学科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王亦工老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竞赛夺得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徐荣华老师在全国计算机多媒体物理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中,参评课件获全国一等奖;王亦工、马军老师的参评课件获全国二等奖。每年都有一批教师在省市录相课、说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蒋晓敏老师因指导生物竞赛成绩突出,被聘为广东省生物奥赛队总教练,2002年被评为“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殷志学老师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邹倦生等数十位教师被授予全国、省、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纪中校史上,将留下辛勤耕耘、出类拔萃的教师们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非凡的业绩。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一直是纪中教师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纪中,其中有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学校陆续招聘了一大批北大、中科大、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南师大、华中师大等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校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480人,其中高级教师152人,特级教师6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百余人。
近几年,纪中的学科竞赛工作大大加强,一批拔尖人才在省内外大展身手,摘金夺银。层次之高,数量之多,令人刮目。学科竞赛已经成为纪中在全省一路领先,在全国影响日甚的强项,成为纪中的“龙头产品”之一。
实绩荣誉学校的高考升学率连续五年达100%,四年获中山市总分状元。2005-2008纪中连续四年超额完成重点和本科院校预测指标,向高校输送本科生达3898人,其中重点大学2258人,为中山市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09年,纪中重点大学录取690人;本科大学录取1206人,胡舒婷同学夺得中山市文科状元、全省文科总分第三名,何允昌同学夺得中山市理科状元;学校重点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升学率三率再次高居全市第一;学校免试保送重点大学52人,免试保送重点大学人数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2009年,纪中1200余名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100%跨入高等学府,近700余名同学分别被国内外重点大学录取。 2004-2009年,纪中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全国一等奖人数连续五年蝉联广东省第一;重点大学保送人数连续五年居广东省第一。近五年,共有19人进入国家冬令营,10人进入国家集训队,2人进入国家队。周芳颉同学夺得国际化学竞赛奥赛金牌;陈启峰同学夺得广东省首枚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填补了广东省的一项空白。
纪中多次组队代表中山、代表广东、代表国家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的体育比赛并屡创佳绩。中山纪中定向越野队连续三年在全国赛场上金牌榜第一名,奖牌榜第一名。近六年,纪中共为高等院校输送了115位优秀运动员,其中国家级运动健将10人,国家一级运动员46人,国家二级运动员126人。2004-2009年,纪中体育竞技在单项总成绩方面共夺得国际级金牌34枚;国家级金牌147枚;省级金牌91枚以及市级金牌136枚。纪中的体育部分项目已在广东领先,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纪中教学质量节节攀升的同时,纪中的素质教育更是硕果累累。国家教育部组织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广东考察,广东省、中山市将纪中作为德育典范考察学校。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中山纪念中学关于班主任队伍建设经验的文章《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锻造优秀育人之师》获全国特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对纪中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教育部全文刊登了纪中题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锻造优秀育人之师》的班主任队伍建设探索经验的文章;中国教育电视台也以“培养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为题报道了纪中培养班主任的经验做法。《中国教师报》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为题,连续四版大篇幅地报道了纪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事迹,全方位地展示了纪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引起社会强烈轰动。
甘为人梯,作育英才。纪中先后荣获“首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学校”、“广东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中山市十大模范集体”、“市高考重大贡献奖”等几十项全国及省、市级荣誉称号。
科研工作后来居上,成果累累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是教师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形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素质的需要,是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一流学校的必由之路。学校制定了鼓励参与科研,鼓励成名成家的奖励办法。几年来,纪中80%以上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教师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书26本。纪中《“中山精神+现代素质”育人模式研究》和《教学艺术研究》两本专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公开发行。先后有92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中有3个课题获国家一等奖,有6个课题在全国同类课题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纪中因此被评为全国科研优秀学校。贺优琳、蔡大继承担的子项目《建设现代化一流校园文化,培育高素质创新后备人才》及《中山精神+现代素质育人模式研究》以很高评价通过鉴定,并已出书。《面向21世纪中学教学艺术研究》(下设85项子课题),全部研究论文及资料已完成,通过验收,也已出书。吴新华等承担的《新形势下中学生“三观”教育研究》已完成研究报告。殷志学《校园网环境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以新的创意通过终期验收。出色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国发挥着示范作用。纪中以“育人模式”、“校园文化”、“教学艺术”等研究的出色成果,被省教育厅、中央电教馆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试点学校”、“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学校”。此外,还被市政府确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确定为“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实验学校”、“构建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研究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所长视察纪中科研工作后说:“纪中的科研工作起步晚,起点高,成绩卓著。科研课题既联系学校现在的教育、教学、管理实际进行了研究,具有现实性;又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具有前瞻性。纪中科研是基础教育中科学研究值得推广的一个模式”。
办学体制改革强势推动,效益良好早在199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敢为天下先的纪中人,率先出击,将初中部改制为民办中山中学。这一大胆的改革举措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依靠其办学收入不但保证了中山中学发展所需,而且为纪中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待遇增长有了更厚实的保障。纪中超常规发展,凭实力很快跻身省市前列正是初中部改制后的八年。
为了使纪中品牌效应得以延伸,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盘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2001年,纪中与中山市三鑫贸易有限公司联手创办了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创办伊始,即声誉鹊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好评如潮.纪中的品牌、管理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年之内成为全市最大的民办学校,发展速度之快国内罕见。目前学生已达2300多人,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喜人。纪中三鑫双语学校一炮打响,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成功范例,再一次显示了纪中这一教育名牌的威力,显示了纪中人勇当排头兵、勇于进取的眼光和魄力,同时,更加坚定了纪中人打造全国名牌、名校,培养更多合格建设人才的信心。
各项工作全面进步,整体处于先进行列。纪中能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枝独秀,且连续多年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不断超越先进,超越自我,为中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山、为广东争得了荣誉,与学校有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思想政治过硬,熟悉教育规律、廉洁高效、扎实深入、领导有方的行政班子是分不开的。在他们的带领下,纪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党建、工青妇、统一战线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举,与学校的中心工作一样,先人一步,高人一等,成绩突出,不断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表彰奖励。学校连续十三年被评为中山市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市高中素质教育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市离退休教师工作先进集体,中山市先进集体,市十大模范集体之一,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中学共青团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创建“美丽校园”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贯彻体卫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学普及普通话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卫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数十项荣誉,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永不懈怠,再创伟业。
纪中正处于发展史上最好时期。今天的纪中,作为全市、全省教育的著名品牌,每天都有众多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参观访问者慕名而来,在既有靓丽外观又有强劲实力内涵的校园留连,在赏心悦目之余,思考、寻求纪中创造奇迹走向辉煌的秘诀。我们相信,纪中不会辜负一切关心支持者的厚望,将以业绩更突出、优势更明显、校园更优美、设施更完善、队伍更整齐、观念更现代、上下更齐心、管理更科学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矫健,必将在教育创新中更加奋发有为。
(一)初创时期与迁址澳门(1934.7?1947.8 )
(二)大发展时期(1947.8?1966.6)
(三)十年浩劫和恢复时期(1966.9?1984.9)
(四)第二次腾飞(1984.9?1999 )
创办的背景和由来中山纪念中学的前身是“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
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创办的背景和由来:1929年2月8日国民政府第十九次国务会议 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直属国民政府管辖。同年4月9日,作为实施训政建设模范县的 计划指导监督机关??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在中山县成立。6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举 行了孙中山奉安大典。9月28日,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委员孙科在其二届二次会议上提 议:为建设中山模范县,特规划翠亨乡为全国模范农村,拟先建设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一所(即今日的中山纪念中学)。孙科先生亲领筹办之责。
经过他的积极奔走努力,南京政府拨给1928年赈灾公债十八万元、广州国民政府拨款十万 元、广东省政府拨款十万元,共筹集约三十万元的建校经费。至1932年学校建筑经费尚差 十万元,孙科在同年8月14日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第五届大会上提议:“此项不敷之数, 拟应由县政府设法筹措。”当时的中山模范县县长唐绍仪批示“由政府准此,自当照办。”1933 年6月30日,中山模范县政府“令土地局另行设法划拨沙田,充总理纪念学校校产”。同年 七月,“该沙田九十余亩……以年租银一万元投承,租期十年。”有人查实,中山模范县曾经 利用为纪中建校解决经费的借口拖欠应上缴省府的费用。
学校的发展学校于1931年11月27日奠基建设。学校的建设用地主要为孙家祖地和孙家坟场,并占用 拆毁了孙氏宗祠。被搬迁走的孙家坟场由于没有来得及建设,如今还是一座座的土坟。据翠 亨村村民的回忆:当时建校初期的建筑工地上还有瘴气和毒蚊,因此死了几个工人。 1933年校舍基本落成。1934年奉准备案开学,聘请黄中廑主校,八月在各地招生,九月开 课。这一年共招收了高中普通科一个班,初中两个班。学校共有学生一百四十余人,教职员 三十余人。当时部分校舍借给了中山县乡村师范学校,由纪中校长兼任乡师校长。所以这一 部分乡师的师生一直被认为是纪中的校友。1934年12月乡师迁回石岐,中山县府另派专人 负责办理。
学校自1935年秋季招生,在普通班的基础上增设了高中农科班,并接收了县立师范学校拨 来的初级农职班。1937年1月即奉教育厅训令核准立案,并领发校钤。同年七月参加毕业会考,高中三年级全数及格毕业。
学校在1938年9月迁澳门办学。初时由于本校图书仪器设备较为完善,学生来学者日众, 颇得侨胞称许。鼎盛期1941年在校学生人数增至五百余人,学校只得搭盖葵棚以充课室。 其时在翠亨的校舍及在校一切产物全部借与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主教办难民营,至1941年 难民营停办止。中山沦陷以后,翠亨校舍被日军占据曾改为伤兵医院,破坏甚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经过修复,师生于1947年3月返回翠亨校舍上课。此时政府已经宣 布将没收县内敌伪产业的一半充拨纪中作校产基金。
纪念中学虽然处在国民党政府控制下,但是革命火种很早就在这里被点燃。1936年,中共 中山党组织恢复活动的时候,曾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大同盟”(简称“中青”)的名义在纪 中发展组织。1937年,中共中山县委在纪中吸收进步学生为党员,有的由“中青”转为党 员。后来这些同志作为党的骨干被派到其他学校和地方去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党又派曾海波、江士马癸以教师身份来校开展工作。1949年9月的一天,中山大地上的第一面五 星红旗就在纪中校园升起。
解放前本校的全称为: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建校提案中曾用名:总理纪念学校。1931 年11月27日的建校奠基石上,镌刻:总理故乡中山纪念学校。建校期间曾用名:总理故乡 纪念学校筹备处。解放后不久,本校改名为:中山纪念中学。
需要说明:学校是“私立”的,它不同于各公立学校要受教育厅或局的领导,因此校长之任 免和校中的一切经费,均由学校董事会主持,董事会为学校的最高行政机关。每个年度的经 费预算案,由学校制定董事会审查通过。经费的来源,一部分是收自学生的学费,一部分则 收自田租等。经费不足和遇有特殊的开支,则要依靠董事会设法解决。校董会主席、校长孙 科先生为此费尽心机勉力维持。在学校迁澳门前曾接收广东省建设厅中山模范农场作为本校 实验农场。
当时孙中山故居,政府没有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基本上由“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主管, 据当年《纪中校刊》图文资料登载,孙中山故居曾是纪念中学的一部分,故居管理雇员均从 纪中领取报酬,政府发给杨鹤龄、陆皓东等烈士遗属的抚恤金也由纪中转发。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