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中,即重庆南开中学,位于重庆市著名文化区沙坪坝区,由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建立,原称重庆南渝中学,是重庆最著名的中学。建国后,按照惯例改为重庆三中,后恢复重庆南开中学名称,但在民间,“三中”的说法一直存在。
重庆南开中学是全国首批经国家教育委员会验收批准的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2009年被清华大学授权为“体育特长生生源培养基地”。这是清华大学在我市中学设立的唯一体育特长生培养基地。据介绍,基地建立后,清华大学将不定期地选派高水平体育教练到重庆南开中学进行清华大学运动队训练模式的指导,南开中学的中学生运动员在寒暑假期间也可赴清华大学进行专业培训。清华大学体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符合清华大学考核的基本标准前提下,在招生考试中将优先考虑南开中学的优秀中学生运动员。
◇独特优势
重庆南开中学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开中学就率先以课程设置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有南开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如今,南开中学每学期开设了包括陶艺制作、跆拳道、天文观测、剪纸、刺绣等在内的30余门选修课。特色活动课程“南开讲坛”邀请了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以及北大、清华、人大、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院士、教授、学者前来演讲,每周一讲,已逾百讲,并正式出版了《南开大讲堂》一书。同时学校设置了心理委员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获奖佳绩
艺术馆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丰富多彩,成果突出。在各级体艺比赛中,学生获奖数百人次。女子篮球、田径、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跆拳道、国际象棋等运动队,在各种竞技中屡创佳绩。特别是学生女篮和田径队多次荣获全国冠军,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赛。艺术方面,合唱、民乐、管乐、舞蹈等团队有着很高的表演水平,多次获奖。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有40余人获得了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摘取了首届、第二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创意杯”全国中学生设计大赛团体第二名等。
◇学子风范
三友路重庆南开中学不只注重应试教育,也注重人能力的培养.从南开毕业后到大学深造的学子也发展不错,如清华大学致南开中学的喜报中就有:南开2003届毕业生李婧翌同学(就读清华大学生物系)、2004届毕业生毛献文同学(现就读清华大学化工系)荣获清华大学2005-2006学年综合一等奖学金,2004届毕业生王宇航同学(现就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4届毕业生邵?同学(现就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05届毕业生王晓同学(现就读清华大学电子系)、2005届毕业生何飞同学(现就读清华大学电子系)荣获清华大学2005-2006学年综合二等奖学金。2007年北京大学第二十九届学生代表大会中,高2005级毕业生沈冲同学高票当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主任……还有不少同学也在其他大学荣获各种奖项。
◇对外交流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澎湃的今天,重庆南开中学一直保持着与世界频繁的交流和往来.早在1998年就先后与国内外数十所中学有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曾多次接待英,美,日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教育考察团.2001年,又获得中美青年交流项目首批入选学校资格,并且是重庆市唯一一所获得该资格的学校。目前以和美国华盛顿西雅图西尔斯高中有着师生互访活动。
◇师资硬件
重庆南开中学本部占地800余亩,其中本部教学区域占地360余亩,一流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艺术馆、体育馆、游泳馆、男女生公寓等,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学生运动场地2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现有教学班近70个,在校学生近4000人,其中住读生3000人。学校拥有精良的师资队伍。200多名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0余人,特级教师9人,中学研究员9人。10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高校硕士课程进修。还先后选派10余名教师赴美、日等国进修、交流。
此外学校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造了天文台、天象馆、多媒体校园网等设施,还开办了南开中学网站和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跻身全国中学领先水平。
“重庆南开中学,践行“公能”校训,“读书不忘抗战,抗战不忘读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西南山城,沙坪岁月,是南开百年史上的华彩篇章。”“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7年间,重庆南开中学273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拥有实力超群、数量众多的优秀学生群体,为社会所认可。”(人民网评)
“两弹一星的核心组员中有四分之一是我们中学毕业的。”("两弹元勋"朱光亚语)
“对我影响最大的学校是南开,南开是培养‘精神贵族’的学校。”(经济学家吴敬琏语)
“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语)
“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执教、求学南开学校的老舍、曹禺称誉)
校徽
校徽重庆南开中学校徽色彩由紫色和白色构成,紫色意旨“紫气东来”,白色意旨“出淤泥而不染”。校徽8个角代表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到南开求学,寻找救国道路;一说圆圈内八角形代表南开学子行方智圆。
校训南开校训两句话八个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校训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
南开校训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按照他们的教育思想,办新学校的宗旨不同于办旧学,他们认为办新教育的宗旨是要培养人才,为社会谋进步,为公众谋福利。张伯苓在1944年总结他办学四十年的回顾文章中写到“……苓追随严范孙先生,倡导教育救国。创办南开学校,其消极目的在矫正民族五病(按:五病指愚、弱、贫、散、私,作者注);其积极目的,为培养建国人才,以雪国耻,以图自强”。所以严张办学思想总之是以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福利为宗旨。校训就是从此出发而制定的南开学校教育方针。
“允”字是承诺的意思,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可理解为“要求”。这里的”公”,从严张的教育思想出发,与之相对应的集体当然是国家、人民大众和与之相联系的事业。另外“公”又是对矫正五病中的“私”而言的。所以“允公”应解释为要求受教育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具体到教育事业,即要求南开学子热爱母校,维护校风校誉,作者注)、大公无私、?心为公,在学习和工作中强调无私奉献精神。
张伯苓指出:“教育?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造就完全人格,德智体不可偏废”(1914年4月在修身课上对学生的演讲)。他又指出:“办学之目的,在信学以致用,学以医愚,学以救国、救世界”(1916年1月在修身课上对学生的演讲)。他在1917年学生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讲演说:“今日正值诸生立志之时,无论各具何长,要皆能发扬昌大,以备国家干城之选……望各立而志,急图自新”,(这段讲演词为周恩来所记录)。在此演说中他还指出:“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场内人皆有信心,具改造社会之能力,将来进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成效”。所以可见,张伯苓主张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独善其身的白面书生,而是要培养有改造国家改造社会为人民谋福利的能力之“干才”。这一点是张伯苓在教育主张上独特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我国其他诸教育家之处,纵观当时各类学校的校训,除南开学校外,无一在校训中提出以“能”为主要要求的。这也是张伯苓教育思想之卓越超群,不同凡响之处。所以“允能”者,是要求受教育者理论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工作能力,努力方向是锻炼救国自强能力和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求受教育者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日新月异”的意义就极明显清楚了,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强烈之进取精神。张伯苓在1916年9月在给学生所作的题为“打破保守,努力进取,建设新中国”演讲中说到:“吾校与他校较,各校中有进取者焉,有保守者焉。吾校进取者也。即以各校各项竞争而论:吾校所得结果如何,汝等之所共知也。此即进取之效力也。推而至于国家亦何不莫然,故欲强中国,非打破保守、改持进取不可也。”他在演讲中又指出:“进取之说自古有之,《易经》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建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很显然这就是“日新月异”的原始出处。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受教育者的时代使命,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自强不息、永攀高峰,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奋勇走在世界发展大潮的前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奋进。
依此校训和严张的办学实践,校友总结之称南开的教育为“公能教育”,它形成于本世纪的20-30年代。严张的教育思想有远见卓识,超越时空,其主张与我们今天党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若合符契。但我们不要忘记,严张二位教育先行者是旧中国时代的人,囿于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社会主义,不会懂得社会主义的革命思想和要求,这是无法求全责备的。但我们今天在南开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知道,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务件下采用了南开的老校训的,一方面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承和发展南开教育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是加入社会主义因素,要求受教育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不息。愿以此简单释文与全体南开人共勉。
校歌
民国时期重庆南开中学“嘉陵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 嘉陵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校歌由来为巩固团体精神,南开在五四运动前就创制了校歌,编校歌的动议,是1917年5月16日在东京南开同学会欢迎当时赴日本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张伯苓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茶话会上,由留日南开学生张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曲子采用的是西方的圣诞之歌??《ohchristmastree》。
1937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委托学校办女生部,其条件限制颇多,将形成一校两制,不便管理,被婉拒。女中部实施自行办学。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天津南开校舍被日机轰炸焚毁。是年,津校部分师生于平津战役序幕初展时,即辗转来渝,继续工作、求学。
1937年10月,学校接管自贡私立蜀光中学。
1938年4月,为解决本校教职工子女上小学问题,张伯苓在芝琴馆楼下拿出一间教室办小学,取名南友小学。
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私立南开中学,以示南开学校生命之延续及不屈之决心。
1939年8月,南开经济研究所迁入,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1940年起,学校划归重庆市社会局管辖。
1940年8月,南友小学校名改为南开临时小学。
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来华,特到学校参观,曾倍加称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天津南开各校相继复校,至此,南开大、中、小学遂成体系。
1947年1月,南开经济研究所由重庆迁回天津。
1953年,更名为重庆第三中学,并被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1957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拉归来,与贺龙副总理到校视察。
1960年,被评为全国百面红旗,傅震垣校长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教育系统群英会。
1980年7月,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好的重点中学(共33所)之一,并确定为重庆市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共6所)之一。
1984年5月10日,学校恢复南开中学校名,邓颖超题写了校名。
2006年,重庆南开中学初中部整体搬迁进入融侨半岛,重庆南开(融侨)中学即重庆南开中学在融侨半岛的分校。
2015年7月,重庆南开中学下划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管理。
2013年高考,重庆南开中学文科301人(含融侨校区)参考,重点线以上134人,重点上线率44.5%;理科1108人(含融侨校区)参考,上重点线837人,重点上线率75.5%。重庆市文科前25名,该校5人;前50名,该校10人;重庆市理科前5名,该校占3人,其中一位学生获重庆市理科状元;重庆市前7名,该校占5人;重庆市前15名,该校占8人;该校共4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其中清华大学15人、北京大学32人;港校在渝录取考生48名,其中28名来自重庆南开中学,位居重庆市第一。
2012年高考,重庆南开中学文科282人(含融侨校区)参考,重点线以上146人,重点上线率51.9%,其中一位学生获重庆市文科状元;理科1209人(含融侨校区)参考,上重点线848人,重点上线率70.1%;共有38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其中清华大学16人、北京大学22人。
2010年高考,重庆南开中学理科1088人报考,600分以上427人,重点线以上798人;文科304人报考,600分以上85人,重点线以上137人。清华、北大在南开录取56人;有26人在提前批录取中被香港地区高校录取。
2009年高考,重庆南开中学理科910人参考,其中600分以上499人,重点线以上729人;文科309人参考,其中600分以上60人,重点线以上146人。该校两位学生分获重庆市文、理科状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人数52人;8人被香港大学录取。
2008年高考,重庆南开中学文科329人参考,其中600分以上103人,重点线以上159人;理科1015人参考,其中600分以上512人,重点线以上813人。重庆市文科前10名,南开占5人;重庆市理科前10名,南开占6人;前20名,南开占11人;前40名,南开占21人;前100名,南开占47人。该校学生共有54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中考成绩2013年中考,重庆南开中学参考人数为1288人,整个沙坪坝区700分以上的人数为186人,该校有89人,占47.8%;695分以上有151人;690分以上243人;685分以上有329人;该校一位学生获沙坪坝区中考状元。
素质教育
特级教师:田祥平、姚显荣、张发光、毛明山
中学正高级教师:张发光
1、10月17日前后举行校庆暨运动会。
2、11月前后高一年级举行篮球联赛,高二年级举行足球联赛。
3、12月前后高二年级举行“雷雨”话剧节。
4、12月底各班举行元旦晚会。
5、1月初举行冬季长跑运动。
5、2月底高三年级举行排球联赛。
6、4月举办艺术节,高二年级进行自画衫展示,并参加自编操比赛。
7、4月底半期结束后高二年级去五云山寨参加社会实践。
8、5月举办“科技月”活动。
9、5月底初一初二年级举办歌咏比赛。
另外,重庆南开中学会不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包括中科院和工程院士校友以及著名大学校长)来南开讲坛,与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学习经验。
截至2012年11月,重庆南开中学有约三十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科技、艺体、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窗口学校
省级文明单位
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重庆市园林单位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学校
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学校
1904年10月,严修与张伯苓创办新式私立中学堂。
1907年,学堂迁往天津城南开洼,称为“南开中学”。
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
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南开经济研究所)。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形势危急。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并保证教育工作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已过天命之年的张伯苓校长决定把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除已建成的中学、大学(在天津)外,另在四川、上海、东北各添办一所中学。
1935年3月,张伯苓派次子、南开大学的张锡羊到四川成都负责筹建南开大学分校的选址和购地。在成都校友协助下,购得华西坝学府地带土地80亩作为建校基地,但此后建大学分校事再无其他进展。
1935年11月,张伯苓校长赴四川考察,并决定在四川设立南开中学,作为将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的发端,几经考虑,最终决定选址重庆,“以交通便利故”。校名原拟定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因按部章,私立学校不准设立分校,始订校名“南渝”,取南开与重庆结合之意。
1936年2月,校长即派天津南开中学主任喻传鉴及严伯符、宋挚民来重庆筹备设校。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