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西中学,创建于1945年,始名”益智中学”,解放后曾更名为“巴县中学”、“巴县第一中学”。1995年重庆市区划调整,定名“重庆市渝西中学”。2001年,批准为重庆市联招学校,九龙坡区人民政府授牌为区重点中学,是九龙坡区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底创建为重庆市文明单位;2006年5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学校坚持“自强不息,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秉承“办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的传统,形成“主题德育,艺体教育”特色,素以“环境幽·管理严·师资强·校风好·质量高”而盛誉远扬,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素养淳浓。
重庆市渝西中学,始名“益智中学”,“益智”源于清人童叶庚的《益智图》书名,取其“增益智慧”之意。她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由陶家、铜罐、元明、西彭四乡的有识之士呼吁建立起来的私立学校,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首选校址是当时元明乡的三王殿,但因无现存校舍,兴建困难,后定在西彭乡元通寺。一九四六年秋,由于教室有限且校址不适中等原因,学校搬迁到三王殿附近的张家祠堂(今西彭镇二小)。
解放后重庆市渝西中学为了发展壮大,一九五一年春,学校从张家祠堂搬迁到铜罐驿乡陡石塔村原“明诚中学”校址(天主教教堂)。同年秋季,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重庆市巴县益智中学”。一九五三年春,四川省教育厅规范学校,将学校改名为“四川省巴县中学”。同年秋,省教育厅决定在巴县首办高中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巴县第一中学”(此后长期简称“巴一中”)。一九八四年,巴县的完中都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故更名为“四川省巴县铜罐驿中学”。
为了消除危房隐患,彻底改善办学条件,一九九零年八月搬迁到西彭镇永安路6号,更名为“四川省巴县西彭中学”。一九九五年,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西彭镇改隶九龙坡区,学校更名为“重庆市渝西中学”。
重庆市渝西中学六十年沧海桑田,六十年栉风沐雨。学校虽数易其名,历尽艰辛,然办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却一脉相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辟了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严谨治学,勤奋笃学”,成就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六十年来,学校已组织近500个教学班,向社会输送25000余名学生。他们之中,有的成了卓有成就的高、中级干部,有的成了科研骨干,有的成了专家、企业家,有的成了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在工、农、兵、学、商、政、党等各个岗位上,已经或正在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这既是他们个人的骄傲,也是母校的光荣。
“巴一中”是一所极富凝聚力的学校,师生在校时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离校后相互支持,眷恋母校。近年来,在历届校友和部分老师的倡导和努力下,先后成立了重庆市渝西中学(巴一中)重庆地区校友会、成都地区校友会、昆明地区校友会。重庆地区校友会还成立了城区分会、铜罐分会、西彭白市分会、渔洞分会等作为民间的联络机构,在校庆成功举办、互通信息、扶贫济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渝西中学近3000名在校师生对各地校友会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深深的谢意!
学校现有教职工155人,专兼任教师139人。其中,研究员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选1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1人,区“十佳教师”4人;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57人。校长被评为九龙坡区“十佳校长”,书记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严格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提高育人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学校规划了更为宏伟的蓝图:在巩固“双创”成果的基础上,内涵发展,打造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建设学习创新型和谐学校,用3-5年时间,把学校办成教育品质优异、办学特色鲜明、人文精神浓郁的市级示范中学,为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重庆西部教育高地展示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