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重庆 >>重庆市 >>沙坪坝区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
电话 : (023)65600099
地址 : 重庆市青木关镇新青路315号
中考网 : 重庆 | 重庆市 | 沙坪坝区
高考网 : 重庆 | 投票
学校简介 :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坐落在沙坪坝区青木关镇。1946年10月6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原中央大学附中、社会教育学院附中的基础上,兼容其它13所国立中学余下的师生,建立“教育部特设青木关中学”,后更名为“国立青木关中学”。经过近70年风雨,学校已发展成为能够与重庆市大学城园区、笔电工业园区、渝西欧物流园区化相配套的市级重点中学,是沙区推进“区域内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00余亩,拥有高中教学班28个,初中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2495人,现有在编在岗职工180人,专任教师144人,高中、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其他人员也均达到规定学历。高级职称教师49人,中级职称教师62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区级骨干教师18人,硕士研究生3人。离退休教职工99人。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求真务实。“封闭式全程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已成为青中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2012届高考,我校474人参加高考,重本上线达62人,本科上线280人,高考上线率高达99.2%,创学校发展的历史新高,同时学校获得了“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声乐类一等奖第一名”等区级以上集体荣誉27项,学校教师有146人次获 “金太阳杯第七届中国(国际)少年儿童绘画书法大赛银奖”等区级以上个人荣誉

  以美术教育为代表的“学生艺体特长教育”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学校在沙坪坝及周边地区有良好的声誉,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概述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学校地址: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新青路315号,是重庆市级重点中学。学校坐落在交通便捷、风景秀丽的“抗战文化古镇”青木关,319国道横亘东西,缙云山脉逶迤南北,它毗邻重庆大学城,僻离闹市的喧嚣,还心灵一方宁静的憩所,是读书求学的圣地。校园内亭廊轩榭,小桥流水,音乐喷泉,锦鳞游泳,草木芳菲,百花争妍,莘莘学子,气象峥嵘,自然与认为和谐交融,堪称陶冶身心,返朴归真的理想境地。
抗战期间,全国各地高、中等学府、文化名流纷纷齐聚陪都重庆。中华民国教育部、中央音乐院、国立艺专、中大附中、社教附中等移师“交通要塞”青木关,一时间,关口内外,弦歌不绝,书声朗朗,教坛蔚为隆盛。 抗战胜利后,在1946年10月6日, 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原中央大学附中、社会教育学院附中的基础上,兼容其它13所国立中学余下的师生,建立“教育部特设青木关中学”,后更名为“国立青木关中学”,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次长朱家骅等为其创始人。经过近70年风雨,学校已发展成为能够与重庆市大学城园区、笔电工业园区、渝西欧物流园区化相配套的市级重点中学,是沙区推进“区域内教育高品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00余亩,拥有高中教学班28个,初中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2495人。世纪轮回,斗转星移。学校九易其名,传承至今,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以“历史名校”之称弛名海内外。
师资


学校现有在编在岗职工180人,专任教师144人,高中、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其他人员也均达到规定学历。高级职称教师49人,中级职称教师62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区级骨干教师18人,硕士研究生3人。离退休教职工99人。
成就


青木关中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文积淀厚重,时代气息浓郁的重庆市联合招生学校,现在已经进入重庆市重点中学行列。 学校坚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让选择青中的学生进步更快”的办学理念,求真务实。“封闭式全程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已成为青中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2012届高考,我校474人参加高考,重本上线达62人,本科上线280人,高考上线率高达99.2%,创学校发展的历史新高,同时学校获得了“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声乐类一等奖第一名”等区级以上集体荣誉27项,学校教师有146人次获 “金太阳杯第七届中国(国际)少年儿童绘画书法大赛银奖”等区级以上个人荣誉。以美术教育为代表的“学生艺体特长教育”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学校在沙坪坝及周边地区有良好的声誉,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青木育英 青木铸秀
南京师大附中(青木关中学的前身之一)校内有碑铭:“青木关铸秀,沙坪坝育英”,这便是极好的佐证。
青木关中学树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采用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教学和辅优、抓中、补差”的方法,让每位学生充分张扬个性,获得成功感。还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过硬。
青木关中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加强与国内、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聘请外籍教师讲学,输送教师出国深造,学校领导随团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考察等,使得学校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
在青中,每一个鲜活的梦想和希望,都是那么自然而实在。
青木硕果
青木关中学已连续八多年蝉联沙区高考特殊贡献奖;连续八年多蝉联沙区初、高中综合办学质量一等奖。
“大厦非一木所支,宏业以众志成城”。多年来,青中中、高考成绩始终能跻身沙区前茅,这不仅是秉承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实施“精品”战略结出的硕果,而且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奋力拼搏的结果,更是对社会各界信赖青中的回报。
办学理念


学校树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实施目标教学,“辅优、抓中、补差”,让每位学生都收获“成功感”;三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教育科研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 。&
“三变”内容


变勤为懒
教师观念大转变
“我们高中阶段的教育,应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青木关中学原校长刘春晓认为,课程改革应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过去我一直认为,像以前那么教学生,学生的成绩也还不错。但现在我觉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反而有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青木关中学高三年级组主任陈刚说。像陈刚一样转变了观念的教师,在青木关中学还有很多。
转变教师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为此,刘春晓亲自组织高2013级教师开好了培训准备会,分管副校长亲自带队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并安排了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观摩。
除此之外,学校专款为全体教师定购了在线“重庆名校教学资源”和“校视通”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确保培训的100%覆盖面。学校还尽一切可能邀请区市教研员、专家来校讲学,邀请兄弟学校课改优秀教师来校,加强对学校教师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的贴身指导。
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学习大转变
“我们这一组将采用查询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同时进行网络查询和图书报纸查询,通过制作表格统计我们搜集到的数据。”高一年级的胡佳琪同学在开题报告交流会上陈述自己小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开展研究性课程,是青木关中学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在开题之前,先让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我们的选题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个人初步自选课题,一种由老师提供题目让学生选择。”陈刚介绍说。研究性课程在青木关中学开展得如火如荼,高中3个年级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年级研究的课题、涉及的知识面由浅到深。
初步确定选题范围之后,青木关中学分派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所选课题进行分组审议,相近的进行合并,淘汰不合理或不具备完成条件的课题。“我们的选题范围从初步确定到最后形成,基本上要经历两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严谨科学的,也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严肃的事。”陈刚说。
“以前我们下课后喜欢聚在一起讨论一些娱乐八卦和明星的花边新闻,现在我们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在我们的课题上了。下课的时候跑到街上发问卷做调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过得非常充实。”高一年级的夏明新同学说。
“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本着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主体性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刘春晓说,“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形成了自主意识、团队意识,掌握了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的使用。”
变经验为科学
教学管理大转变
“必须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刘春晓说。由于课程改革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性强,青木关中学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保障课程改革顺利推行。
学校成立了以刘春晓为“课改第一负责人”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和“学分认定委员会”,全面领导和具体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带领全体教师最大程度地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撰写方案、计划、总结,组织好对实验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重庆市南开中学

重庆市巴蜀中学

重庆市复旦中学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

重庆市求精中学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

重庆市江津中学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重庆市第一中学

重庆市兼善中学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

重庆市广益中学

重庆市第八中学

重庆市巴川中学

重庆外国语学校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