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一中前身为新余中学,现已立校65年,历经两次迁址。1943年,新余县立中学在新余老城东南、袁河北岸虎瞰山的魁星阁旁、瀛州书院旧址成立,由前清举人、候补知县张峄先生任校长。1973年,高中部迁至城区东隅原新城中学办学,定名“新余县第一中学”(初中部留原址,为“新余县第二中学”);1983年,新余复市,更名“新余市第一中学”。2004年2月,根据省政府优质高中工程建设规划,在城北孔目江畔贯早启动新校建设;2005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新校开始使用;2007年8月,政府优化配置城区教育资源,老校整体划拨给市三中,新余一中完全迁入新校,开始了新的发展征程。一中新校占地约3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可容纳120个教学班,预算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8.3万多平方米,投资累计约1.69亿元;尚有体育馆等项目未开工建设。整个校园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分区巧妙,布局科学,主体建筑全由连廊衔接,欧式风格,充分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一中新校的建成,改善了市内中小学的布局,广泛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新余一中现有教工409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26人),学生70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1983年,在全市首先确立以教代会为主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1985年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聘用制,并率先设立专门负责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的政教处;1993年,经过长期酝酿并经教代会反复讨论,通过了《校内结构工资实施方案》等改革方案,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迄今,已制订138项制度和条例,管理工作走上了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学校坚持“校风优良、学风浓厚、教育质量一流”的目标,恪守“向45分钟要质量”的理念,在教师中大力推行“文明修身工程”“奋进工程”“名师工程”,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品行建设工程”“飞升工程”“优生工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倡导“科研强师、科研兴校”,出台了《新余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条例,致力培育一支专家型的师资队伍,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卓有成效,《红色井冈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等约40项课题获省级以上立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大部分已经结题;大量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固的科研骨干队伍。新余一中的创业者和历届继任者,数十年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使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因此成为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重点中学、新余基础教育的一面红旗。——恢复高考以来,曾出过2位省状元,每年升学人数都占据全市半壁江山,迄今累计向高校输送新生1. 6万余人,仅2003-2007五年,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3973人,其中23位学子考入清华和北大。——近5年参加全国数、理、化、生、信息技术奥赛成果辉煌,有34位同学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居全省前列。——音体美等学科成果丰硕:连续5年蝉联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近5年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89个奖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新余一中目前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中国百强中学、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新余市先进学校、新余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 从立校之初到如今,新余一中秉承着近千年的文化底蕴,走过了六十五载风雨历程。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党和政府悉心关怀,无微不至;代代师生闻鸡起舞,奋勇拼搏:是他们,书写了新余一中的历史,铸就了新余一中的辉煌。新余一中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1943年,新余县立中学在新余老城东南、袁河北岸虎瞰山的魁星阁旁、瀛州书院旧址成立,由前清举人、候补知县张峄先生任校长。
1973年,高中部迁至城区东隅原新城中学办学,定名“新余县第一中学”(初中部留原址,为“新余县第二中学”)。
1980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中学”。
1983年,新余复市,更名“新余市第一中学”。同年学校在新余市首先确立以教代会为主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
1985年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聘用制,并率先设立专门负责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的政教处。
1993年,通过了《校内结构工资实施方案》等改革方案。
1995年被命名为“首批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2004年2月,根据省政府优质高中工程建设规划,在城北孔目江畔贯早启动新校建设。
2005年8月,一期工程完工,新校开始使用;
2007年8月,老校整体划拨给市三中,新余一中完全迁入新校。
2014年,经新余市教育局研究决定,新余二中划入新余一中学区,同时该校区暂更名为新余一中魁星阁校区。[1]
环境优雅,设施一流
新余一中一校两址。老校区占地130亩,环境优雅,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江西省领先,并建有奥赛专用实验室,是“国家电教示范学校”。一中新校占地约3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可容纳120个教学班,预算总投资1.5亿元;已完成建筑面积8.3万多平方米,投资累计约1.69亿元;尚有体育馆等项目未开工建设。整个校园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分区巧妙,布局科学,主体建筑全由连廊衔接,欧式风格,充分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一中新校的建成,改善了市内中小学的布局,广泛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师资雄厚,业绩辉煌
新余一中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教学能力强,师德水平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00%(其中研究生学历9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2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4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28人,市级骨干教师70人;省学科理事6人,市学科理事长、理事12人。新余一中在教学科研(论文、课件、课题、优质课等)方面获省级以上集体和个人荣誉81人次,其中国家一等奖3人次,省级一等奖24人次。
稳固的助学机制
新余一中助学保障机制完善,“校内助学基金”、“海外校友助学金”、“公方彬奖学金”和“爱心捐助活动”,确保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实力铸就品牌
新余一中是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示范校,与北大附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省内七所知名重点高中建立了“七校联谊会”;与上海行知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与上海建平中学等省内外二十几所重点高中建立了稳固的校际交流关系。重点高校纷纷把新余一中列为生源基地,要求推荐保送生和已在新余一中举行了自主招生考试的有清华、北大、同济、浙大、武大、华中理工等著名院校。
新余一中2007年高考包揽全市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全市文科前10名新余一中有9人,前50名有31人;理科前10名有5人,前50有28人。全市600分以上考生,文科28人,新余一中17人,占61%;理科186人,新余一中96人,占52%。全市文科一本上线130人,新余一中75人,占58%;二本上线477人(含一本),新余一中245人,占51.4%。全市理科一本上线443人,新余一中213人,占49%;二本上线1249人(含一本),新余一中546人,占44%。(以上数据来源于市高招办,范围包括是市直、渝水区、分宜县、仙女湖区、高新区等。)
优秀学生奥赛获奖奥赛成绩斐然新余一中学校坚持“校风优良、学风浓厚、教育质量一流”的目标,在教师中大力推行“文明修身工程”“奋进工程”“名师工程”,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品行建设工程”“飞升工程”“优生工程”建设,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倡导“科研强师、科研兴校”,致力培育一支专家型的师资队伍,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卓有成效,《红色井冈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等约40项课题获省级以上立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大量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