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第三中学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临顿路谢衙前14号。 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浸信
会西差会创办浸会小学,创办人为麦嘉祺先生,1909年(宣统元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1913年,改名为晏成中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慧灵小学,创办人为兰纱裴女士,1911年(宣统三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初年,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曾到学校讲学;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大光”的匾额;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学校一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以外语与体育见长。1936年,程金冠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奥运会。但是,由于国民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两校几经变迁,教育教学不免受到影响。1953年1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校,遂定名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1960年,学校被中共江苏省委命名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并被确定为“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 。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三十九中
合并办学;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创建了苏州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中学——平江中学。1998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正式恢复“江苏省重点中学”称号。2000年,平江中学与母体苏州市第三中学分离,迁址西北街,并租赁光明丝织厂的部分厂房作为校舍。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二十一中合并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合并后的二十一中校区作为平江中学的一个分部。2004年,平江中学及其分部(原二十一中)两校区一起迁址学士街389号,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同年,苏州市第三中学高中部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组专家的验收,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市一初中合并办学,并将苏州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原三十九中校区)迁至原市一初中校区,作为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增设平江中学二部。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通才中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
20世纪90年代,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三十九中合并办学;同年,经市政府批准,创建了苏州市第一所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中学??平江中学。1998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正式恢复“江苏省重点中学”称号。2000年,平江中学与母体苏州市第三中学分离,迁址西北街,并租赁光明丝织厂的部分厂房作为校舍。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与市二十一中合并办学,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合并后的二十一中校区作为平江中学的一个分部。2004年,平江中学及其分部(原二十一中)两校区一起迁址学士街389号,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同年,苏州市第三中学高中部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组专家的验收,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市一初中合并办学,并将苏州市第三中学初中部(原三十九中校区)迁至原市一初中校区,作为苏州市第三中学的初中部,增设平江中学二部。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又与通才中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
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研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的实践,90年代,该校深化教学改革,涌现出了英语特级教师赵晴芳等有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在她带领下,该学校积极探索外语特色之路,率先在苏州市开设双语课,率先在苏州市成立国际教育交流处,并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2004年,苏州市第三中学成为“中央教科所外国语实验学校”,2007年,该校被评为中央教科所的优秀外语实验学校,外语特色现已成为苏州市的知名品牌。
1976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建立了地震测报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全国中学系统中的“独此一家”,1997年4月,钟连元同志任苏州三中校长,将逸夫楼建设成为科技中心,并建立了以地震科普教育为龙头的多学科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2005年,该校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十八届国际科联大会的分会场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情寄语苏州市第三中学:“希望学校把科技活动继续搞好,使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风气推广开来。”为了认真落实温总理的批示,学校开展“科普知识进课程、科普专家进课堂”的“双进”活动,建立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苏州市第三中学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夏令营。2007年,苏州市第三中学开展电脑机器人援藏行动,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
2003年,苏州市第三中学进行“市队校办”体制改革,推动了该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教工男篮勇获苏州市教工篮球赛“三连冠”,学生女子篮球队参加国内外比赛屡获奖牌,一度出访台湾比赛。张晓一同学,2006年他获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跳远冠军,后入选国家田径集训队,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