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是上海市寄宿制高级中学,已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性评审。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卢广华担任校长。目前,学校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700余名。
学校占地210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校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综合楼为中心,教学大楼、实验大楼以及科技楼、艺术楼、电教楼、报告厅等八幢新颖的建筑组成。学校运动区由体育馆,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篮、排、网球场组成。生活区拥有可供1800名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和师生餐厅。新疆部拥有可容纳300名学生住宿的公寓、清真餐厅与多功能活动中心等。整个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教育教学设施达到了全市乃至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功底深厚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拥有特级教师2名,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7名,区拔尖人才、区首席教师、区学科带头人近20名,并有一批曾获全国及省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师。
自创办以来学校以 “学会做人、学做学问”为办学理念,培养“基础扎实、发展和谐、目标明确、自强不息”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学校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体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以培养目标为指向,以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共性与个性和谐、规范与选择和谐的适应性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邀请专家、学者、名师举办讲座、报告;组建学生社团;与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交流;力求使每一名学生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学校以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闻名。先后获得了市文明单位、全国课堂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联体科研百强校、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市三八红旗集体、市科学教育先进学校、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市中小学心理辅导示范校等。
学校每年有100多人次在全国、市级的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竞赛中获等第奖。特别是在国际、全国及上海市中学机器人大赛,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及未来工程师大赛,上海市中学生网页制作比赛,全国及上海市中学生美术摄影比赛,上海市数学、物理、化学竞赛,
“新概念”及上海市作文比赛,上海市中学生课本剧比赛,上海市中学生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扬帆起航的上大附中正期待着立志成材的莘莘学子,如果你选择了她,你也必将为成为上大附中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2003年9月??2006年7月)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宝山区人民政府投资2.4亿元,与上海大学新校区配套建设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
校园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达5.9万平方米。分为三大功能区域:教学区以椭圆形的综合楼为中心,教学大楼、实验大楼、科技楼、电教楼、艺术楼、演讲报告厅等八幢建筑分列东西两旁,相连相通,并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运动区由体育馆、国际标准田径场,足球场和塑胶篮、排、网球场组成。生活区拥有可容纳2000余师生食宿的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师生餐厅。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基于实验性、示范性寄宿制高中的定位,区政府投巨资建设起了这所现代化的学校。作为一所新创建的学校,如何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设施和依托上海大学的优势,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尽快完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管理人员与教师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磨合,正确处理启动、稳定、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实现高起点、高水准、高质量、有特色办学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上海城市精神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为背景,以上海大学为依托。树立现代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和选择学习的权利,坚持个性充分发展前提下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1、办学目标:
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
“高质量”其核心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及现代人格的学生。同时在管理上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学校管理及教育工作保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水平上,建设具有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的寄宿制高级中学。
“有特色”就是在进行校本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充分满足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的德育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个性化。
2、培养目标:
素质为本多元发展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学校在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同时,注重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元发展培养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及个性化的特长。学校要为积极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创造条件。
三年内逐步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层次性;建立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教学机制。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课。其核心学科是语文、数学、英语。其基础学科是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技、计算机。基础型课程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要形式。
学校执行国家和地方统一标准,遵循教学大纲,适应教育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同时,学校将根据实际,对核心学科和个别基础学科提出不同的标准,施行分层教学。各学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提高,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实效性。
拓展型课程以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拓展为主,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拓宽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拓展型课程以走班制教学为主要形式。
限定性选修课中的语文阅读、数学方法、英语会话、计算机绘画为拓展型课程的主体,并与自主性选修课中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社会类课程构成学校拓展型校本课程。
学校加强对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利用校内外学习基地,特别是上海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发展目标:
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现代性、多元性、发展性,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施要点:
国定课程的建设国定课程是指国家和地方规定开设的课程。国定课程的开发,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各学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和提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尤其要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国定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切性、实效性。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拓展型课程是指限定性选修课和自主性选修课。以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拓展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给学生提供自我塑造的选择机会。
对自主性选修课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
自主性选修课程分为学科类、科技类、艺体类、社会类。
自主性选修课一般跨度为一个学期,由各年级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师资情况确定选修科目。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由本校教师担任,也可聘请外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担任。选修课程可采用市教委推荐的有关材料,学校也提倡教师自编讲义和教材,对于较成熟的自编教材,经专家论证后,定为“校本教材”予以出版。
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立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将生活中素材性资源纳入课程体系。
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充分依托上海大学的教学资源,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和自然科学讲座,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特邀专家组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研究型课程一般跨度为一年,主要通过设置课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为基本渠道,课题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种现象的探究。
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校充分保证研究型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关系,采取导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的办法,落实课题研究工作。
拓展型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和课题的开发都依托上海大学,利用大学的优质资源,提升学校育人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逐步制订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方案,坚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培养数量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好的人才。创造最佳的教学管理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