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中学是1956年由省教厅批建的绵阳北片区六县区第一所高完中,简称“江高”。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全省“国示”综合排行居第六位。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江油中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厚德重能,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自强不息,永争一流”的江高精神。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集体、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绵阳市最佳文明单位等二十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江油中学已成为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校园占地180亩。学校新建了实验楼、教学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游泳池、塑胶运动场等;完成了计算机、语音、电视闭路、通讯、广播、光亮等六大系统工程;按 “国示”一流标准配置了实验、图书等硬件设施。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江油中学已成为一所大规模的优质高中。学校现有108个教学班,6000多名在校学生。400余名在岗教职工中,有中学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市级优秀教师、班主任、学科骨干118人,中、高级教师200余人。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江油中学创造了辉煌的教育教学业绩。高考连续12年保持省市前列,为清华、北大输送了23名精英,为各类大学培养了5000多名优秀学子。奥赛有800多人次获奖。有11人获美术国际金奖,9人达国家钢琴、扬琴十级标准,近年来体育集体获奖达80余项。
国运昌盛,教育昌盛。195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延续原江油高中
历史,江油中学应运而生。1955年10月,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联合发文,由政府追加10万元拨款,在江油县中坝镇昌明河西边建一所完全中学,占地50多亩,计划开办12个教学班。1956年7月,昌明河西边的河滩上,一所崭新的新学校竣工落成。学校建筑面积3124平方米,有12个教室,实验室、教工宿舍等设施设备齐全,是一所比较气派的学校。1956年7月17日,绵阳专署发文,学校正式命名为“四川省江油中学校”,简称“江高”。学校按规定择优招收当时绵阳北片江油、彰明、平武、北川、青川、昭化等六县区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
1956年秋,江油中学招收初中毕业学生组建了5个高中班,在中坝附近招收小学毕业生组建了4个初中班,在校学生共448名。绵阳专署调派学校领导2人,教师20人,安排工人10人,共计教职工32人。
江油中学一诞生就填补了解放后绵阳北片区无高中学校的历史空白;江油中学一诞生就赢得了“李白故里第一学府”之美称。
江油中学独立建成后的前10年,先后经受了“整风反右”、“教育方针大辩论”、“大炼钢铁”、“大跃进”、“千万不要忘记阶段斗争”、“四清运动”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历了国家大中专招生压缩政策的影响,学校在曲折中摸索前进。但是,发展始终是江油中学不变的主题,前进始终是江油中学不变的旋律。学校始终在当时以高水平、高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文革十年:扭曲中求生存
文革十年,万马齐喑。国家动乱,教育浑然,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继1965年的“四清运动”后,1966年中央又发出《5?16通知》,从此,全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江油中学首当其冲卷入了文革洪流。进行“大揭大批”、“火烧百分之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月夺权”、“二月镇反”、“文攻武卫”,“批林批孔”、“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深入批判‘封、资、修’思想”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四川省江油中学1968年,江油中学在办了十多的高中教育后,送出三届高中生下乡,停招高中新生。直至1973年才恢复高中招生,但停止了初中招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江油中学惨遭劫难。建校十年来修建
的校舍被砸得百孔千疮,十年来配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被洗劫一空。特别是购置的几万册图书资料,大多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被焚毁,有价值的一切书籍或被盗走,或被私藏,图书馆所剩的仅是文化大革命时兴的书籍,文物古迹被砸烂,学校师生心理和精神也遭受难以愈合的创伤。全校师生痛心疾首。
柳暗花明:恢复中求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江油中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1977年上期,学校开始恢复文化考试制度。1977年通过招生考试,招收7个高中班,共393人。学校在校学生800人左右。
1978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江油中学的林小琦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江油县自文革以来第一个理科状元,成为江油县考入清华大学第一人。
1979年,在大好形势下,江油中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江油县人民政府对学校加大投入,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礼堂,新建校门,增添设备,学校面貌大为改观。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平方米,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
1980年高考,江油中学的刘凤菊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江油县自文革以来考入北京大学的第一人。
1982年,江油中学贯彻落实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硬件建设。修建校舍、增添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3006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79平方米,图书8万册。
1983年10月22日,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这是江油全县学校教代会的首例,成为江油中学民主管理、民主治校的发轫。
1984年,江油中学实施机构改革,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学校召开了两次教代会,讨论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办法。在管理体制上,改变了原来“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政分工,实行校长负责制。在分配制度上,实施教职工出勤考核制度和按照课时计奖制。
1985年6月,江油中学毕业学生王兆华考入武汉大学后取得公费留学美国资格,成为自解放以来,从江油县走出去的第一个公费留学生。中共江油县委举行了隆重欢送大会。
抓住机遇:发展跃上新平台
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的江油中学,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九十年代初,江油中学率先实施内部改革,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学校顺利解决了因老教师大量退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熟,担当起了“发扬江高精神,再塑江高形象”的重任。
高考质量1993年夺得绵阳市高考质量二等奖拉开了学校“以改革求发展,用质量铸品牌”的大幕。高考质量始终保持在绵阳市前列。江油中学1996年高考,1人考入清华,2人考入北大; 2000年高考,3人考入北京大学,创下了江油中学培养清华、北大特尖生的纪录。2000年5月,聂兴尧同学《站在生态地图前》一文荣获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珍爱绿色征文”全国第一名(并获奖金5000元),创下了江油中学学生特长发展的纪录。
1997年荣获四川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8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誉 称号;1999年荣获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荣誉称号……随后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四川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绵阳市文明单位、中国/WHO健康促进铜牌学校等一项项荣誉称号接踵而至。量的积累,促使质的飞跃。江油中学2000年创建为四川省重点中学,办学层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雄风起兮云飞扬。江油中学持续稳健发展,乘风破浪,一往无前,2002年被四川省教育厅确认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乘势而进:实现发展新跨越
2003年3月23日,江油市委市政府正式下达了“江油中学与长城高中合并,在长城高中原址基础上征地扩建,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决定。2003年7月23日,新的江油中学领导班子组建,队伍合并。历经短短几个月的艰辛努力,江油中学于2003年12月26日通过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专家组验收,成为江油第一所、绵阳第五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新的江油中学如凤凰涅?,焕发出新的生机,燃烧起新的希望。
凤凰涅?。江油中学连创三大奇迹:硬件建设,创江油建筑史上的奇迹;队伍建设,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奇迹;学校发展,创优质高中教育强势发展的奇迹。
凤凰涅?。江油中学实现了四大跨越:实现办学层次的跨越,硬件建设的跨越,办学规模的跨越,队伍建设的跨越。四大跨越使江油中学迈入了四川名校之列,使优质高中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凤凰涅?。江油中学完成了三个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创新使江油中学找准了学校发展方向,创新使江油中学可持续、稳健发展有了坚实的保证。
凤凰涅?。江油中学以崭新的姿态挺立于高中教育名校之列。04?06年连续三年在全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综合排行中均位居前十位,真正迈入天府名校行列。?
凤凰涅?。江油中学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1086人,2006年本科上线1333人,以骄人的数据诠释了“教育航母,国重精品”所蕴藏的深刻内涵,真正成了绵阳市高考举足轻重的升学大户。
凤凰涅?。江油中学2005年10月同美国大学城克提斯中学缔结为友好学校,成功的迈出了走向更加广阔国际空间的第一步。
业绩奠定基础,拼搏昭示未来。
古语云:春种桃李,夏乘其凉,秋尝其实。江油中学的创业者在品尝丰收的果实的同时,深知“正是大好春光到,辛勤耕耘正当时”。 教育大潮起,千船竞发,百舸争流。江油中学挺立潮头,扬帆远航!
路是无字的丰碑,汗水镌刻,辛劳铸就;
路,是延伸的丰碑,其漫漫而修远。
江油中学披荆斩棘,坚实而沉稳的步伐踏着教育改革的旋律向前!向前!
新学校在原长城高中基础上,新征地94亩,总占地170余亩。共投资五千多
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实验综合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标准运动场等,游泳池、体育馆等正在修建之中。新学校建筑总面积由3.8万平方米增至6万多平方米,教学班由原来的34个增至89个,在校学生由2600余人增至5447人,在岗教职工由172人增至343人。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发展,成为一所较大规模的高中学校。
2003年江油中学硬件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绿树成荫,四季花香,芳草鲜美。呈现出博大、雄浑、幽雅、俊美的全新气象。
校门铝塑门柱、不锈钢横梁、电控自动门、高大、庄严、华美。大门口呈“八”字形敞开,寓意四面八方的学子荟萃,人才辈出。俊秀挺拔的钟楼镶嵌实验楼上,“晨钟催人早,明灯送夜迟”,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氛围。
行政楼与实验楼相连,名为“天启楼”。“明断自天起,大略驾雄才”,既是学校领导班子能力的展现,更是领导班子治校的追求。
教学楼15000平方米,内含面积70多平方米的教室100多个,雄壮而美观,气派而高雅。跃鳞楼、会心楼、凌风楼、笑凌楼,四楼一体,宏伟壮观。
四川省江油中学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以学校教学楼中心广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楼、食礼堂,遥相呼应;草坪、树木、花草,相映生辉;大型雕塑、文化长廊、华美灯饰,品位高雅;报栏橱窗、休闲座椅、楼顶花坛,更是折射出人文的关怀。
400米环形跑道(内含足球场)的标准塑胶运动场,塑胶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风雨操场,体育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整个运动场,气势宏大,宽阔壮美。
学校办公条件信息化、网络化。通讯网络、校园“腾图”网络、宽带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办公系统,高效便捷。学生食堂,面积大、设备新、档次高,现代化管理的IC卡售饭系统保证了4000余人快速就餐。学生公寓楼,管理善、功能全、环境美,安全舒适。综合实验楼,理化生实验设施齐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齐全。天文望远镜、远程教育接收站,洞穿广阔宇宙,触摸辽远世界。
江油中学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正在发展的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正在发展中的学生,用发展的思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
历经近五十年的办学实践,江油中学充分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不仅依赖于学校发展文化的底蕴和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还必须与时俱进,研究适应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现代人文科学品质和创新品质的人才。现代人才观、教育观以人的“德、才”为基础品质。形成了“厚德重能,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
厚德:树人先树德。江油中学从八十年代创建成四川省德育先进单位到九十年代的省校风示范校和文明单位,都是以“厚德”积淀而成。厚德,就是注重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铸造优良品德。我校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重能:奠定人生发展基础。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校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
“和谐发展”“和谐”就是讲同向、讲亲和、讲民主、讲尊重、讲诚信、讲协作,就是要实现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三个统一。就学生的个体而言,就是要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学校教育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潜质、禀赋、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协作、学会生存,挖掘其潜能优势。办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从“德、能”两方面促进其终身发展,成人成才。
通过贯彻实践“厚德重能,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能”和谐发
展,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与素质。
江油中学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品德高尚;(2)基础扎实;(3)体魄强健;(4)情趣高雅;(5)勤于实践;(6)心理健康;(7)勇于创造;(8)理想远大。
学校在培养学生上述基本素质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复合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
(1)地企联合,跨越发展:新的江油中学是两所省示范性高中品牌的组合,是原江油中学质量优势与长城
高中优良的发展空间优势的有机融合,搭建了优质高中大力发展的平台。
(2)弘扬李白文化:李白文化是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我校继承了李白文化的精髓,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激发师生共同为江油中学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奋发努力。
(3)体育蓬勃发展:重视体育是江油中学的优良传统。学校蓬勃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以体育健全体魄,以体育磨砺意志,以体育塑造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精神,以体育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交流,扩大视野,是江油中学的优良传统。
走出国门,到国外考察学习,带回全新的教育理念。每年都邀请外籍教师到学校,开展一年一度英语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邀请海外留学归来的校友,名牌大学的在读校友,作报告、作讲座,洞开观察世界与把握未来的窗口。邀请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指导,提高办学水平。与国内、省内先进学校交流合作,相互参加教育研讨会,互通教育教学信息;与市内兄弟学校交流,带动了一般中学的发展。对口支援红原中学,通过书信来往,交流信息;干部挂职锻炼,帮助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网上发布收集信息,拓展交流的途径。
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发展。江油中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洪流,已经成为的扎根李白故里、辐射绵州大地、享誉巴蜀内外的现代化学校。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及推广
江油中学现有教研课题13个。其中,国家级课题5个,省市级课题5个。国家级课题《校园歌曲与素质教育》现已结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策略研究》、《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利用电教手段开展物理活动课策略研究》等3个绵阳市级课题计划于2003年秋季结题。
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探索不断深入近年来,获奖和市以上报刊发表的有128篇。其中,《保持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十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心理教研论文《教师培养方式对学生成才影响的研究》、《领导要科学决策》、《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方案的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省一、二等奖。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论水平。教科室将网络、报刊杂志上教育新的信息、新的研究成果摘录,每月编印《江油中学教研简报》2期,印发到学校各年级组、备课组、处室,推广学习。每年定期召开教育研讨会,编印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加强校内驾御教学经验交流推广。
学校荣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江油中学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四川省理科实验示范学校、四川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中国/WHO健康促进铜牌学校、人教社英语多媒体实验基地、四川大学数学培训基地、川师大英语实验学校、四川省青少年篮球学校等荣誉。
教师获奖江油中学打造了一支师德师风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有58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市优秀班主任、省市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邀教研员、学科奥赛教练员等荣誉称号。在近三年的高考中,有72人次分别荣获绵阳市高考质量一、二等奖。出成绩的同时出经验,是江油中学教师的特点。近三年,教师发表了教研论文368篇,其中省市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128篇。
学生获奖江油中学学生在2000左右,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768人次获得各类荣誉,其中,省市以上奖399人次。仅2000年化学奥赛就有4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培养了全国青少年女子乒乓单打冠军周晓;林晓等10多人获美术国际金奖。二○○二年李毅夺得绵阳市唯一的一个信息学奥赛全国一等奖。聂兴尧同学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珍爱绿色征文”一等奖(全国仅两人),并获奖金5000元。
1、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9月,江油中学成功举办了绵阳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被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学校按照双Ⅰ类标准要求配足了必备的设施设备,并根据学校的点化教学的实际,添置了其他相关器材和设备,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推广、运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校语言室设置共3间,共计285平方米,每间语言室设64座,每间自然采光、照明、吸音等一律达到了规范要求。
学校现有计算机500余台,其中装备P4机型网络教室7间。有教师用机及学校管理用P4机型200台,硬件、打印机配备齐全,有电子音像馆设施1套,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要。现有计算机教室7间,每间面积95平方米;校园网管中心控制房1间,面积45平方米;教师机房2间,面积150平方米;计算机软件资料室1间,面积45平方米。
2、实验设备:江油中学综合实验楼200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按照两个双Ⅰ类标准配置了全新的实验设施。其中,理化生实验室共15间,仪器保管室12间,实验准备室5间。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实验准备室的面积、采光、实验桌椅和供电、供水、通风、排水、排气设施均达到相关标准。有专人负责仪器使用与管理,对其中不符合实验要求的仪器,及时清理更换,并不断添置新的仪器,确保了理科教学与学校科技实践活动的需要。
3、图书:有专门的图书馆(室),教师阅览室按教师人数的2/5设座,每座地3?,学生阅览室按学生人数的1/5设座,每座占地1.2?。藏书室有通风、防火等设施,书架间距离的0.81m,书架牢固、适用、够用。藏书量达生均30册以上,基本配齐省、市推荐的必备图书。工具书、教学参考书4253种以上,复本不多于5本,报刊、杂志184种。每年有一定数额的购书经费。
学校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使用现代教育设施。分别组建了教师学生电子阅览室。
:
:到2005年,全校在校学生达6000人;教职工逐步增加,到2005年达420人。以后基本保持这个规模。
四川省江油中学2、基础建设:按照学校总体规划方案,总投资5000万元搞好学校建设。2003年实施一期工程。修建1500m2新教学大楼,修建1000m2学生公寓,修建4000m2学生食堂,修建8600m2综合楼,2700m2学生公寓,8100m2商住楼,修建塑胶运动场、看台、游泳池。建设电子阅览室,扩大图书馆,使藏书从6.3万册达到24万册。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电视闭路系统工程,通讯网络系统工程,广播网络系统工程,光亮系统工程等五大系统工程。2004年,陆续动工修建,1000m2学生公寓,4000m2科技中心,风雨操场,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信念坚定,学历达标,综合能力强,教学业绩显着,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建设发展的管理干部队伍,重视青年干部(苗子)的选拔培养。建立学习化的校园,5年内建设三套教学班子,使在岗教师学历、综合能力、师德水平有大幅提高,各年级各学科均能有3~5名具有市级影响的教师,争取评上5~6名特级教师。
4、学校管理: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校行政会、家长委员会和“三处两室”的作用,在“严、细、实”上狠下功夫,建立“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层层负责,团结合作,精干高效”的管理系统。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