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一中互助一中简介互助一中创建于公元1947年,前身为互助县简易师范学校(初师)。1949年,合并到青海省职业学校。1950年,在原简易师范学校内招收了初一、初二两个初中班,在校生108名。1952年,互助县初级中学正式成立。1958年,成立高中部,改名为“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学”, 学制为三年,在校生966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红旗中学”, 学制改为二年。1971年,更名为“互助中学”。 1983年,高中恢复为三年制,在校生1687名。1985年,改名为“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03年,高中扩招,高一扩招为20个班,在校生2695名。2005年,初中部划归城南学校,学校改制为高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4.2万多平方米,现有班级60个,教职员工254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8名,研究生结业21 名,在校生达3500多名。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累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人才9071名,考入北大3名,清华1名。2004届毕业生王军夺得当年青海省文科状元。学校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迅速。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单位、2008奥林匹克示范学校、青海省名院名校、青海省中小学实验教学I类达标学校等称号。 2003年12月,被省教育厅审定为“省级标准化学校”,共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表彰嘉奖达400余次。新时期的一中秉承过去实干苦干的精神传统,倡导“摒弃人治,实施法治,追求德治”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设,着眼于人的精神、情怀和智慧、潜能的深远培育与开发,努力使莘莘学子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20世纪90年代,学校率先推行教学改革,注重培养深具潜力并能持续发展的学生。21世纪,学校秉承“文化立校、师资立业、道德立人”的办学精神,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和个性共存”的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境界。互助一中历经沧桑,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60多年的不平凡岁月。学校求实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一中人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使互助一中深深植根于文明的沃土中,形成了互助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一中人诚恳朴实、坚毅自强的品格,使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德育建设、校园文化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土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精神:在快乐中敬业 在敬业中奉献 在奉献中创新学校座右铭: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校训:明德 博学 求实 致远校风:崇德 务实 和谐 创新教风:严谨 育人 合作 求精学风:乐学 善思 勤勉 博采学校倡导的校园文化精神: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优雅的的气质培养学生。办学理念:科学与人文并重 规范和个性共存办学追求:管理一流 师资一流 设施一流 环境一流 效益一流 质量一流育人目标: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健体 学会生活 学会发展 学会创造联系地址: 互助县威远镇南街8号友情赞助,中国校园网 http://www.cnxyw.org/
互助一中创建于公元1947年,前身为互助县简易师范学校(初师)。1949年,合并到青海省职业学校。1950年,在原简易师范学校内招收了初一、初二两个初中班,在校生108名。1952年,互助县初级中学正式成立。1958年,成立高中部,改名为“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学”, 学制为三年,在校生966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红旗中学”, 学制改为二年。1971年,更名为“互助中学”。1983年,高中恢复为三年制,在校生1687名。1985年,改名为“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03年,高中扩招,高一扩招为20个班,在校生2695名。2005年,初中部划归城南学校,学校改制为高级中学。
目前,学校占地4.2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楼3幢,综合实验办公楼1幢,学生宿舍楼2幢,床位达2400个,操场1万平方米,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微机室4个,计算机数量达224台,64座多媒体语音教室2个,多功能教学厅6个,一次性容量达2000座位。现有图书2万余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分设20个教学班,其中中央文明委西部助学“宏志班”3个,青海省“希望之星班”1个。学校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三大工程,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梯度完善的良好的教师队伍结构。学校有名师23名,学科带头人24人,学科骨干23人。15位教师获国家级表彰,有三位教师获国家级讲课比赛一等奖,一人获青海省特级教师称号,现任校长蒋咸佩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先后有273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有159人次获得省级奖项。学校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三大工程,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名师梯度完善的良好的教师队伍结构。学校有名师23名,学科带头人24人,学科骨干23人。15位教师获国家级表彰,有三位教师获国家级讲课比赛一等奖,一人获青海省特级教师称号,上任校长蒋咸佩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先后有273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有159人次获得省级奖项互助一中校园颇具现代气息,庄严简洁的校门,整肃的教学主楼,无一不体现出这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所孕育和造就土乡建设人才的摇篮,学校在第二十届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5名,获奖率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互助一中自2003年开设第一届“宏志班”以来,使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了高中学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宏志班”高考升学率均为100%。互助一中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一致认识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把“宏志班”学生的培养任务交给他们,是对互助一中办学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互助一中的支持和信任。于是,互助一中“宏志班”以“宏图寄党恩 志远为国强”为精神,以“特别有礼貌,特别有纪律,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为班训,以“营造温馨,享受文明,自强不息,宏志成才,学会感恩,回报社会”为口号,使“宏志班”成为全校好学上进的示范班,如今,宏志精神、宏志班训、宏志口号已成为互助一中全体学生的励志铭。
互助一中历经沧桑,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60多年的不平凡岁月。学校求实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一中人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使互助一中深深植根于文明的沃土中,形成了互助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一中人诚恳朴实、坚毅自强的品格,使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德育建设、校园文化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土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美丽的彩虹故乡,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干净整洁,曲径相通,柳绿花红,校园雕塑点缀其间,浓郁的文化氛围无处不在,现代化的教育气息与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走进互助一中,总能使人感慨万千,聚四时佳气的校园内,处处是读书的好地方。
走进互助一中校园,最引人注目和难忘的是校园内的主题雕塑??智慧之光。雕塑的整体形象是三把竖立的金钥匙,是人类智慧的象征,是探求宇宙奥秘的体现。远远看去,三把金钥匙凌空而上,寓指互助一中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各项发展充满活力,教育教学蒸蒸日上,永不停息。雕塑《智慧之光》已成为互助一中校徽之外的第二标志。
青海省互助一中雕塑主要由钥匙、大球、星星、基座四部分组成,分别蕴含不同的寓意。 金钥匙代表人类智慧,三把钥匙依次升高,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学校,其追求的境界要不断提升。拥有金钥匙,就能打开知识的殿堂,开启智慧的大门,进入理想的境地。大球代表教师,象征太阳;星星代表学生,学生偎依在老师的身旁,接受知识阳光的沐浴。弧形象征着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激励全体师生要不畏艰难,勤勉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雕塑体现出办学思想:学校标志性雕塑凸现太阳和星星,即老师和学生,充分体现了互助一中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星星环绕大球,象征着学校尊师重道、以德育人、以德尚学的精神;日月运行,皆遵定律,有违则乱,象征着学校依法治校的坚定办学理念。整个构图体现出刚柔相济的美感,象征学校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与文明环境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和谐的人性化管理,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