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电话 : 027?87920883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汤逊湖北路特1号
学校简介 :
华中师大一附中前身为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由潘梓年、赵君陶等著名革命教育家于1950年9月创建。1958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窗口学校”,全省唯一。2005年8月,学校由武昌大东门搬迁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同年10月,学校以最高分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督导复评。2007年、2009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中学”,并位列前二十强。在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办的“辉煌荆楚60名片”推评活动中,高票当选“荆楚名片”。
华师一附中现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新校区为高中部,是学校的主体。新校区占地390余亩,有教学班90个,学生近5000人,在职教职工360余人,在岗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80人。初中部占地95亩,有教学班30个,学生1500多人,在职教职工100余人。
建校以来,华师一人秉承“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励精图治,严谨治校,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以来,学校创新管理机制,在全国高中学段首设政教处,推行年级负责制;教学上提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大力推进“五四零”课程新方案,上午改上五节必修课,每节压缩为40分钟,下午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充分提高课堂效率。90年代,在全国高中学段率先实施素质学分制,引起了社会各界、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进入新世纪,学校最终形成了“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
在“发展教育”的办学模式下,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高考成绩、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连年雄踞湖北省榜首,高考重点率、高分率、名校率在全省遥遥领先;每年考取清华和北大的人数,占两校在湖北招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学子斩获十三枚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涵盖化学、物理、数学、信息学、生物、天文等各个学科;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获得专利500多项,6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全国少有。体育竞赛异军突起,2008年、2009年学校田径队两次取得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第三名的佳绩,男子篮球队更是勇夺全国高中篮球联赛亚军。学校的心理教育、德育内化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皆为全省首创。初中部是一所新型初级中学,教育理念与高中部一脉相传。借助华师一的品牌优势,经过几年的打拼,初中部教育教学硕果盈枝,在洪山区独占鳌头,在武汉基础教育领域举足轻重。
“一主两翼”是学校长期的发展战略。在立足自身“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内帮扶工作。2002年7月,学校创办国际部,以此为平台,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学校、教育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交流活动。2006年,学校正式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开通中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直通车。同时,学校发挥窗口作用,积极帮扶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截至目前,学校与湖北恩施、咸丰、五峰、郧县、通山,以及海南嘉积中学、新疆农五师教育局、光谷二中等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全国;2009年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武汉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华师一附中新疆博乐分校成立,揭开了学校对外帮扶的新篇章。同年,学校与德国歌德学院签订了“学校:塑造未来伙伴”项目合作协议,并于9月开设德语课程。年底,学校与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用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
华中师大一附中将永远铭记“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校训,秉承“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华师一精神,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历史沿革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1950年9月,潘梓年、赵君陶等革命教育家创建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前身??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
1951年,学校附设中南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1952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1954年,不再附设中南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1958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
1962年,学校附设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
1980年,附设青少年业余滑翔学校停办。
1985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1年,位于武汉市洪山区杨家湾的华中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并入。
2002年,创办中澳合作部(即国际部)。
2005年8月,学校高中部由武昌大东门搬迁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初中部则留在原校区。
2005年10月,学校通过湖北省示范学校复评。
2009年,成立华中师大一附中新疆博乐分校。
2009年底,建立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初中)。
2011年8月,增办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
2015年,增设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
2016年,增办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分校。[1]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截至2016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高中部占地390亩(不含教师值班公寓),有教学班83个,学生近5000人;初中部占地95亩,有教学班30个,学生1700多人。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还共建、创办了9所学校。[2]
序号 | 学校名称 | 创办时间 | 学校性质 | 学校地址 | 01 |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1996年寄宿型、九年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庙山经济开发区江夏大道27号02 | 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1957年(2009年与华师一附中合办)寄宿制公办高中新疆博乐市前程路03 | 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2009年公立完全中学北京市朝阳区泛海国际园区04 | 华中师大一附中来凤附中2014年公立中学湖北省来凤县凤翔镇教育城教育3路05 | 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分校2016年寄宿型、九年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湖北省武汉市高新二路06 | 华中师大一附中福星学校2017 年寄宿制民办中学湖北省汉川市沉湖镇福北路0 7 | 华中师大一附中屯昌思源实验中学2017年公立中学海南省屯昌县屯城镇龙河路08 | 华中师大一附中光谷汤逊湖学校2018年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庙山中路以北、庙山西路以东09 | 华中师大一附中美联实验学校2019年民办中学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北路10 |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新白云嘉禾学校2019年民办中学贵阳市白云区科文路与高海路、高纳路交叉口 硬件设施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截至2016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建有教学楼、科教大楼、体育场馆群、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其中科教大楼内部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计算机、心理咨询、德语等各类活动室,以及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资源中心”;体育场馆群中户外的有球类运动场、田径场,室内的有球类馆、游泳馆、风雨操场、网球场;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外文书7万余册,电子书50万余册,各种报刊、杂志400余种;艺术中心内设有校史展厅、科技展厅、可容纳1500人的大礼堂、4座报告厅;艺术中心两侧是音乐、美术教育活动区。此外,该校还在整个校园实现了WIFI无线网络覆盖(仅供教师使用)。
师资力量截至2010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有高中在职教职工382人,其中在岗特级教师15人、高级教师189人、硕士以上学历92人;初中在职教职工110余人。
在岗特级教师:陈美英、殷希群、周鹏程、鲁志祥、党宇飞、张传江、袁汉杰、严育开、陶涛、叶新年
全国优秀教师:周文涛
湖北省优秀教师:吴洪涛、徐惠
湖北省骨干教师:张祝华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学科带头人:张真
湖北省名师:严育开、杨国红
对外交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2年7月,学校创办国际部,以此为平台,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学校、教育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交流活动。
2006年,学校正式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开通中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直通车。
2009年,学校与德国歌德学院签订了“学校:塑造未来伙伴”项目合作协议,并于9月开设德语课程。
2010年7月,学校与德国浮士德文理中学合作申办的海外“孔子课堂”正式成立,这是中德两国在中学间合作创办的第一所孔子课堂。
2010年8月,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创办了华师一附中国际留学实验班,引进国际AP课程,实现国际部的重大转轨。
2012年,学校将国际留学实验班集中管理,组建了新的国际部。
2015年起,国际部学生将从平行部中选取。[3]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高考成绩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6年高考,理科平行班694人参加考试(不含出国、体育生、艺术生),最高分刘灿同学701分;690分以上28人;680分以上56人;670分以上96人;660分以上174人,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25.1%;600分以上594人,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85.6%(以上数据均含已保送北大、清华14人)。文科平行班84人参加考试(不含出国、体育生、艺术生),最高分何亚伟同学638分;620分以上10人;600分以上29人,占参加考试总人数的34.5%。全校文、理科600分以上共664人(含已保送北大、清华14人)。
2014年高考,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16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人数突破60人,600分以上总人数达535人。平行部理科实考667人,均分608分,一本率96.4%;平行部文科实考102人(不含艺体生),均分571分,一本率89%。国际部理科实考135人,均分594分,一本率93%;国际部文科实考31人(不含艺体生),均分554分,一本率78%。艺术班文化成绩一本率100%。
2013年高考,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超过20人,600分以上总人数达373人(不含保送生)。文科600分以上人数10人;理科670分以上8人,660分以上19人,650分以上43人。理科600分以上占全省的8.4%,文科600分以上占全省的5.9%。平行部理科一本率93.5%,文科一本率86%;国际部理科一本率达到70%,文科一本率达到76%。武汉市理科前10名该校有10人(含并列),其中一位同学居武汉市第二名;武汉市文科前10名有7人(含并列),其中一位同学获武汉市文科状元。
2012年高考,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24人,600分以上总人数达481人(不含保送生),文科600分以上人数达到46人;武汉市理科前10名,华师一附中占了8席,其中学生张木、余洋以687分的高分并列武汉市理科第一名,和程嵩琦三人进入湖北省前十,文科有2名同学进入武汉市前十名,其中15班高明柔同学以646的高分居武汉市第二名;理科一本率92.4%;文科一本率95.65%;艺术班高一本率96.15%。[4]
学科竞赛
截至2014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包括化学、物理、数学、信息学、生物学)中共获得金牌22枚、银牌4枚、铜牌1枚。
时间学生竞赛名称获奖情况2014年汪至祺、刘谢威、白宇川、张家齐2014年第30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暨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4枚金牌2014年谢芳柏第4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14年石子金第4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4年戴嘉为第4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4年刘立洋第25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14年张景云第15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4年卢逸扬第65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专项奖2013年鲍依木第14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2年舒驰第4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2年黄文卓第4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2年左浩第5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1年李蓝青第4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1年向重远第42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1年杨思怡、刘昭怡第十届全国女子数学竞赛金牌2011年杨于范俄罗斯数学竞赛金牌2010年杨思怡全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全国第一名)2010年周志尧第4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0年张敏第5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0年王鹏、张悠然第61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优秀奖2009年孙可、吕思扬、柴皓曦第60届国际工程科学大赛学科大奖二等奖2009年王睿博第4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第一名)2009年胡哲、程正谦第10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枚2008年谭隆志第3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第一名)2008年谭隆志第九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8年陈卓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7年张万?第58届国际工程科学大赛专项奖2007年陈卓2007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总分第一)2007年李骜西第38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07年蔡拓程第八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7年张万?第58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专项奖2006年刘鬯、芦幸第57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优秀奖2006年柳智宇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5年李晗晗第36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5年余江雷第36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5年蔡子星第六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05年余江雷第六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5年汪维第3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因故未参赛)2005年柳智宇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金牌2004年王熙、彭兆明 、李纯第55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学科大奖四等奖2003年晏琦帆第3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3年骆相宜第8届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铜牌2003年刘?第53届国际科学工程大赛优秀奖2002年王峰第3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1年张维第33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2001年胡率第52届国际科学工程大赛专项奖2001年徐涛第50届国际数学循环赛金牌2000年冯玮第3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0年宋均亮首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第一名)2000年宋均亮第31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998年凌晨第9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995年黄靖第4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国家队队员(因故未参赛)1992年陈杲第4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988年汪琛第20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第一名)素质成绩
时间
学生/团体竞赛项目获奖情况/荣誉2016年9月刘浩宇、盛加乐(黄石二中)、向常乐怡(沙市中学)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周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冠军2016年8月任昊琳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2014年12月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大赛2金2铜2014年8月田恬、董惟聪、付子轩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湖北省一等奖2014年8月姚张卓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徐妍延三等奖2014年7月张九昌、叶安哲第3届国际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赛全国选拔赛冠军2014年5月陈彦君第七届韩国国际女子发明展银牌2014年3月祝世杰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演讲比赛武汉赛区冠军 教师成绩时间
教师竞赛项目获奖情况/荣誉2015年1月刘康湖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微课程组一等奖2014年11月周珂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中数学组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11月董方奎湖北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2014年11月查成林湖北省2014年中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高中组说课一等奖2014年11月毕兰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14年11月刘康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一等奖2014年11月潘勇第五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2014年11月刘康湖北省高中地理录像课、初中说课评比活动一等奖2014年10月黎萍全国中学生物课堂实验教学展评全国一等奖2014年10月苏航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学校荣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
湖北省窗口学校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基地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训
厚德、博雅、笃学、敏行
厚德:指道德高尚。与其相关的成语有“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华中师大一附中以德立校,要求学生成才先成人,优学且厚德,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
博雅:“博”指博学多闻,意谓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出自《荀子?修身》:“多闻曰博”。“雅”指才望高雅,意谓富有才学,享有声望,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叶圣陶先生说:“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华中师大一附中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要求学生科学人文并重,现代传统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才华横溢的复合型人才。
笃学:即专心致志地学习。典出《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华中师大一附中以优良的学风享誉社会,莘莘学子心仪神往。学校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理念,积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敏行:古有“讷言敏行”一词,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意为说话谨慎、办事敏捷。校训取“敏行”一词,是因为华中师大一附中历来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完善自我。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歌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歌
江城武汉,汤逊湖畔,
百鸟歌唱,丹桂飘香。
团结奋进,孜孜不倦,
我们奋力向上,迎着朝阳,沐浴霞光,
莘莘学子,未来栋梁,
追求卓越,永争第一,
未来世纪的希望。
啊~华师一,华师一,
神圣殿堂,梦开始的地方。
啊~华师一,华师一,
成长的摇篮,理想的翅膀。
学生活动日常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校每年均开展各项活动,例如新年音乐会、歌咏比赛、拔河比赛、阳光义卖活动、社会实践(包括军事打靶体验、农村生活体验等)、演讲比赛等。
社团组织
据2016年8月学校官方微信信息显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建有学生社团20余个。
学生组织: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媒体中心、社团联合会。
其他学生组织:学生科学院。
学生社团:Disciples街舞社、魅影话剧社、?谷文学社、新竹论政社、D.P心理社、华一智商联盟、RenaissanceCG社、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协会、Cat-E文艺创作社、S.T.音乐社、NOCTILUX摄影社、礼仪司、Re-fate复命年动漫社、蓝望公益社、足球社、篮球社、CANNES电影社、国旗下演讲团、OurBusiness商社。
注:广播台于2015年性质更改为学生媒体中心下设机构,不再属于社团。[5]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校长周鹏程党委书记周鹏程副校长王忠、胡焰坤、赵丽、杨国红、杨文科、苏远东
知名校友
范?
2012年度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沈晓骅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燕南
PPLive网络视频公司首席执行官,陶闯
财新传媒执行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