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湖南省地质中学
湖南省地质中学
电话 : 0731-85164239
地址 :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168号
中考网 : 湖南省 | 长沙市 | 长沙县
高考网 : 湖南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历史悠久 湖南省地质中学位于长沙市人民中路168号,便利,校园雅致,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学校创建于一九五五年,在省地矿局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支持下,我校已由创建之初只面向本系统内部招生的一所子弟学校,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招生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湖南省重点中学)、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现有八十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四千七百余人。

  师资雄厚 学校坚持“关爱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的办学思想,组建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教师队伍,形成了“敬业爱生、精教重研”的教风。学校现有教职工316人,其中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108名,一级教师118名。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88名,博士学历的教师1名,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设施先进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劳技室,千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化教学中心,电子监控系统,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心,塑胶运动场和体育馆,校园电视演播中心,校园广播系统,远程电子备课室等教学设施。每间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新型的学生公寓可容纳500人,校图书馆藏书达十万册。

  办学特色 学校以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精神为文化特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办有《湖南省地质中学报》、《星源》、《德育园地》、《地中教研》等刊物。近年来,有30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所举办的数、理、化、生奥赛以及音、体、美、作文、科技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学校已成为国家CUBA训练基地,篮球队多次获省、市中学生篮球竞赛的冠、亚军;武术队连续六年获全省团体冠军的好成绩。初中毕业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高考录取率稳定在96%以上。2008年高考上线率96.8%,本科上线率53.1%。3名同学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线。周欢同学以理科666分加20分的优异成绩排名全省第15名,理科综合单科成绩居全省第一,考入清华大学。学校纪律严明,学风浓厚,连续多年保持学生流失率为零、违法率为零、安全事故率为零的记录,素以管理严、设施好、师资优、质量高而深受社会的信赖。


学校简介

湖南省地质中学简介[1] 湖南省地质中学创建于1955年,她的前身是湖南省地质局子弟学校。学校在湖南省地矿局和湖南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支持下,已由创建之初的只向本系统内部招生的子弟学校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招生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无线电测向重点单位、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单位。学校现有教学班八十多个,在校学生近五千人。

师资雄厚
李四光铜像

学校坚持“关爱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的办学思想,组建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教师队伍,形成了“敬业爱生、精教重研”的教风。学校现有教职工386人,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35名,一级教师127名。教师中,研究生学历127名,博士学历3名,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教学设施
师资雄厚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信息中心,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塑胶运动场和体育馆,校园电视演播中心,校园广播系统,远程电子备课室,劳技室等教学设施。每间教室均配备大屏幕彩电、高亮度投影仪及电动投影屏幕,每位老师都配备有笔记本电脑,可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等。学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拥有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网站。新型的学生公寓可容纳500人,校图书馆内藏书达数二十余万册,办有《湖南省地质中学报》、《德育园地》、《地中教研》等刊物。

特色办学
学生机房

学校以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精神为文化特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办有《湖南省地质中学报》、《星源》、《德育园地》、《地中教研》等刊物。近年来,有30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所举办的数、理、化、生奥赛以及音、体、美、作文、科技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学校已成为国家CUBA训练基地,篮球队多次获省、市中学生篮球竞赛的冠、亚军;武术队连续六年获全省团体冠军的好成绩。初中毕业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高考录取率稳定在96%以上。2008年高考上线率96.8%,本科上线率53.1%。3名同学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线。周欢同学以理科666分加20分的优异成绩排名全省第15名,理科综合单科成绩居全省第一,考入清华大学。学校纪律严明,学风浓厚,连续多年保持学生流失率为零、违法率为零、安全事故率为零的记录,素以管理严、设施好、师资优、质量高而深受社会的信赖。

校园文化
校训诠释

校训:严格勤奋求实创新

严格

第一教学楼[2] 严是严正,是威严,格是规则,是标准,《礼记》中说:“言有物而行有格。”所谓“严格”就是严正威严的规则与标准。对于学校来说,先要有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师生员工能有规可依;有了制度,师生就应共同严格遵守,从而构建美好的校园环境。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精教重研,多作反思,提升自我,做德才兼备、言行一致的楷模,然后用自己的智慧、灵气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严格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当然,教师的严格要求是以对学生的爱为前提,严格而不严厉,宽容而不纵容,做到宽容有格,严格有度。最后,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乐学多思,博闻强能,学习上奋发向上,生活中谦逊温和,今天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子,明天是托起祖国强我中华的社会栋梁。

勤奋

学生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扬古人悬梁刺股,闻鸡起舞之精神,树地中学子珍惜光阴、攻坚克难之风气。做到勤预习,勤复习;勤背诵,勤练习;勤思考,勤总结。

教师则要心系教育,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奋发有为。备、教、批、考、辅,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勤钻教材,掌握标准,把握重点与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勤研教法,提高执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高效课堂。勤批作业,做到“有作必批,有错必改,有改必评”。考后及时总结,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勤辅学生,培优辅差有对象,有计划。勤做教研,立足学校,立足学生。积极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放开眼界,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求实

求实,即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实际的正确认识。它要求教书育人、读书强能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可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更不可随波逐流、弄虚作假。

具体而言,对教师,要求重实干,据实际,强实力,创实绩。即脚踏实地,以务实的态度树立师者的形象;因材施教,以现实的目标制定教学的方略;博闻强能,以实干的精神强化育人的能力;勇创佳绩,以自豪的实绩彰显自身的价值。就学生而言,要求崇尚山的沉稳,追求水的灵动,用健康的思想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用踏实的态度夯实自己知识的基础,用探索的精神开掘自己创造的潜能,用激越的旋律奏响自己青春的乐章,做到思想朴实,目标切实,措施落实,知识扎实,基础坚实,受技强能开凤羽,蓄势待发搏长空。

创新

创新就是突破常规,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想。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学生要学会创新,力求创新学习方法,创新思维方式,从而实现创新学习之目的,创造出有创意、有价值的成果,成为创新型人才。

教师要学会创新。工作方法上要创新,突破旧的工作模式,建立新的工作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行政后勤服务工作模式。教学方法上要创新,要加强教学改革,探究适合校情、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评价上要创新,形成科学评价机制,综合评价教育教学成绩及学生健康成长情况。班级管理上要创新,充分发挥班团干部作用,实行小组学习,自我管理。学校管理上要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校风诠释

校风:团结进取严谨活泼崇尚科学勇于担当

团结进取

以我是地中人为骄傲,以学校发展为己任,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地中人的生活准则,以关爱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为地中教职员工的崇高使命。在个人或家庭出现重大困难的非常时刻,地中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事关学校荣辱兴衰、社会形象的重要时候,地中人精诚团结,奋然前行;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特殊时期,地中人殚精竭虑,众志成城;在基础教育政策出现重大改革的关键时段,地中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风华正茂、如花似锦的青春岁月,地中学子追求卓越,铸就辉煌。

严谨活泼

第二教学楼(左侧为第二办公楼)[3] 学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行为规范,审慎的办学理念和务实的治学精神。学校实行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有科学的教师管理条例和细化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以“严格、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师生语言文明,行为优雅,严肃活泼,张弛有度;学校以“关爱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为办学思想,走质量立校、特色荣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之路;学校弘扬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定期进行教师专业培训,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创造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地中现象”。学校有开放的办学思想、多元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立足校情,面向社会,通过自我研修、校际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开掘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学校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法、小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因势利导法等多种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各尽其宜,各得其妙;“地中讲堂”推陈出新,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艺术节、体育节百花齐放,名师讲座精彩纷呈,艺体竞赛名驰遐迩,使地中人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健康的精神风貌。

崇尚科学

遵循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师德修养、业务水平为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以严谨治学、报效祖国、艰苦奋斗、献身科学的李四光精神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办学行为的指南,以科学家走进校园设坛讲学为启迪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以培养小小科学家为举措,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勇于担当

学校领导以学校的发展前途为己任,殚精竭虑,敢作敢为,务实求新,与时俱进;全体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严于律己,以身垂范,严谨治学,用心育人;教辅人员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坚守岗位,热情主动,默默无闻,乐于奉献。全体学生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生负责,为父母争光,为学校争光;求知健体,爱党爱国,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教风诠释

教风:敬业爱生精教重研

敬业

敬业是教师从业的本分。敬重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尽职尽责,全心全意;有勤勉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殚精竭虑;有浓厚的进取意识,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弘扬李四光精神,乐于奉献,追求卓越,不断提升,争做教育家。

爱生

爱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关爱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严慈相济。走进学生心灵,发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解决学生困难,引领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精教

精教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坚持科学施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教学做到“五精”。备课精细,研读课标,驾驭教材,把握学情,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上课精讲,语言精炼,方法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实效。作业精当,针对学情,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及时讲评,巩固效果。考评精准,落实考纲,精心命题,诚信组考,客观评价,查漏补缺,积极引导。辅导精心,培优补差,有教无类。面批面改,热情细心。诲人不倦,讲究实效。

重研

重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高效课堂研究为重点,注重学习交流和校本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注重自主探究,勤于学习,乐于思考,不断总结与提升。注重同伴互助,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研究中共同成长。注重专家引领,开拓视野,更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

学风诠释

学风:乐学多思博闻强能

乐学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有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乐学是主动、投入、陶醉,从不能把握自如地被动学习到产生兴趣地主动学习,学而乐之,乐在其中。

停留在“知之”“好之”阶段的学生应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在老师的督促下夯实基础,由学会渐入会学、乐学佳境,对自身负责,对家庭负责,为学校争光,做合格人才。

多思

多思是解惑的有效途径。学生养成多思考的良好习惯,力求周全,不莽撞。

在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唯书,不唯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学生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通过学习,存疑、质疑、释疑,促进自身能思、善思,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多思”中成功。

博闻

博闻是丰富知识的重要渠道。热爱阅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各类书籍,均有涉猎。深入百姓,关注社会,增长见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广闻博见,做一名知识全面的中学生。

强能

强能是提升自我的基本目标。加强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自知自觉能力,又有自律自控能力;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突出;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强;会学习,能创新;既有表现能力,又有沟通能力。学会锻炼,强健体魄,懂得应急避险,自救、生存能力强。[4]

校歌校歌[5]
办学成绩
校园春色

学校以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精神为文化特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办有《湖南省地质中学报》、《星源》、《德育园地》、《地中教研》等刊物。近年来,有30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所举办的数、理、化、生奥赛以及音、体、美、作文、科技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学校已成为国家CUBA训练基地,篮球队多次获省、市中学生篮球竞赛的冠、亚军;武术队连续十年获全省团体冠军的好成绩。

学校纪律严明,学风浓厚,连续多年保持学生流失率为零、违法犯罪率为零、安全事故率为零的记录,素以管理严、设施好、师资优、质量高而深受社会的信赖。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长沙市雅礼中学

长沙市第一中学

长沙市长郡中学

长沙市湘郡中学

长沙市雷锋学校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长沙市宁乡县第一中学

长沙市第七中学校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长沙市宁乡县第十三中学

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

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中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