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湖北省 >>黄冈市 >>黄梅县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电话 :
地址 : 黄梅县黄梅镇黄梅大道118号
中考网 : 湖北省 | 黄冈市 | 黄梅县
高考网 : 湖北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为黄梅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列为湖北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被定为黄冈市重点中学,2004年被命名为“湖北省示范中学”。 截止到2013年现有教学班80个,在校学生5000多人,在职教职工342人。

  新校园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10亩。拥有教学楼(3栋)、图书馆、实验楼、科技楼、后勤服务大楼、学生公寓楼(4栋)、办公楼等专用校舍,教学区有普通教室(83个)、理化生实验室(15个)、阅览室(2个400座)、电子阅览室(1个180座)、音乐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9个)、语音教室(2个)、计算机教室(2个)、美术教室(3个)、劳技室(2个)、生物标本室、陶艺室、天文台;拥有校园网和教师计算机办公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网、双向电视教育网、广播网“三网合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运动区建有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篮球场(10个)、羽毛球场(10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22张),体育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3196座)1座。

  1999年,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42人,到2003年秋季已发展至328人。2003年现有专任教师272人,友,本科以上学历250人,92%学历达标;教职工队伍中,党员111人,省市县党 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人;中学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8人,一级教师14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黄冈市十佳校长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优秀教师9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7人。


办学条件


以搬迁新校园为标志,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1999年初,根据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为满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黄梅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决定举全县之力,迁建黄梅一中。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2002年金秋时节,新校园胜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学校设施齐备,功能齐全。校园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总投资1.25亿元,占地面积210亩。拥有教学楼(3栋)、图书馆、实验楼、科技楼、后勤服务大楼、学生公寓楼(4栋)、办公楼等专用校舍,教学区有普通教室(83个)、理化生实验室(15个)、阅览室(2个400座)、电子阅览室(1个180座)、音乐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9个)、语音教室(2个)、计算机教室(2个)、美术教室(3个)、劳技室(2个)、生物标本室、陶艺室、天文台;拥有校园网和教师计算机办公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网、双向电视教育网、广播网“三网合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运动区建有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篮球场(10个)、羽毛球场(10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22张),体育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3196座)1座。

地理位置


新校园坐落于黄梅镇城区黄梅大道以北。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规划,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

师资


新校园布局科学合理,以7000平方米中心广场为中心,东为开阔宽敞的教学区,建有教学楼3栋(教室81间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图书馆一座,科技楼、实验楼各1栋。西北为严谨舒适的生活区,建有学生宿舍楼4栋,后勤服务大楼、单身教师宿舍楼各1栋。西南分别为办公区、运动区。办公区安静简捷,建有办公楼1栋;运动区整饬宽松,建有400米田径运动场(内设塑胶跑道和人工足球草坪),篮球场10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22张。各区域功能明确,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

先进设备


新校园设施完备先进。建有校园网和计算机办公系统,校园网中各类音、视频通过流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传输,实现了计算机网、双向电视教学网、广播网“三网合一”,每间教室装备有计算机点播系统,每位教师配备有计算机,使所有教室、教师办公室都置身于网络环境之中。图书馆有阅览室2个(共400座),电子阅览室1个(180座),藏书10万余册,订阅报刊400余种,有音乐教室2个、钢琴4架。科技楼拥有天文台、多媒体教室(2个)、语音教室(2个)、计算机教室(2个)、劳技室、美术教室、生物标本室等教学设施。实验楼有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共15个,实验仪器、体艺教学器材配备齐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后勤服务大楼装备1500套就餐桌椅,采用电子售饭系统服务师生。整个校园全部采用地下管网供水供电。

环境优美


新校园环境优美宜人。主体雕塑、浮雕、喷泉构成的中心景点构思新颖,寓意深远。校园绿化按五园布局,求知园、求索园、求是园内绿草如茵,浓阴如盖;素质园建有生物园、地理园等教学实验基地,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理想园地。濯缨园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快乐园里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是师生课余休憩的最佳去处。此外,数十条绿化带分布校园之间,松柏苍翠,棕榈修颀,香樟吐翠,桂子流香……整个校园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浓厚的学府氛围。

黄梅一中新校园,凝聚了各方才俊的智慧,浸润了全县人民的心血,寄托了社会各界“科教兴县”的希望。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近年来,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办学思想,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特色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改革强校”的办学思路,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趋鲜明。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突出自主性、实践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品质基础。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无一例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合格率100%,有54名学生光荣加入。学校被授予“黄冈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校团委被省、市、县团委授予“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改革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以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优化教学过程为重点,坚持“五个突出”:确立教学目标,突出综合性;组织教学内容,突出系统性;注重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优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加强学科联系,突出协同性。课堂教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新课程在各个层面和环节得到有效落实。

2000年秋季,学校制定并实施了《黄梅一中课程改革方案》,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学校选修课、电视新闻课、阅览课、活动课、地方课,构建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推进了校本课程改革。在以学校选修课为代表的校本课程开设上,学生选择课程体现自主性,课程内容强调综合性,教师讲授课程注重灵活性,教学评价突出多样性。对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每年春季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卡拉OK比赛、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综艺汇演等活动,营造了高品位、有特色、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了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每年秋季举办田径运动会,增强了学生体质,提高了学生身体运动智能。

通过近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学校逐步形成了两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即建立了以学校选修课为代表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春设高中教学班36个,到今年秋季,已开设80个教学班,相当于重新办了一所黄梅一中。虽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仍不断攀升,实现了规模、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高考成绩在高起点上不断跨越。1996?2003年连续八年夺得黄冈市教育教学质量最高奖“创新奖”、“特别优秀奖”,2004年高考又取得了过重点线572人、本科线1640人、省线1803人的喜人成绩。1999年以来,学校为高校输送了合格新生近7000人,有18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学生获国家级奖256人次,省级奖193人次。以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为例,2001、2002年,分别有68人次、79人次获国家奖,连续两年成为“湖北省获国家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发展


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无不倾注着广大教职工的心血和智慧,教职工队伍也在无私奉献中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42人,到今年秋季已发展至342人。学校关注教职工队伍的终身发展,确立了“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会教’;创氛围,营造良好执教环境,使教师‘乐教’;激活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勤教’”的队伍建设思路,努力从制度、精神、物质上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职工队伍中,党员111人,省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8人;中学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99人,一级教师12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黄冈市十佳校长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优秀教师9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7人。教师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有150人次主编、参与编写了教研教学专著,在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比中,9人次获国家奖,23人次获省一等奖,50人次获市一等奖。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职工队伍已逐步形成。

目前,学校正以观念转变为先导,师德建设为核心,业务素质提高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生产力,努力推进“五个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建设,为把黄梅一中建设成为一所示范性优质高中而努力奋斗。

展望未来,黄梅一中人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求真务实、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继往开来、再铸辉煌,满怀信心地朝全省一流、全国千强的示范学校迈进!黄梅一中在2011年高考中取得骄人成绩,过一本线769人,过二本线1642人,600分以上人数和过重点大学人数均创历史新高,遥遥领先于黄冈市各县市重点中学,名列湖北省重点中学前茅。

学校历史


起止时间 学校名称 校址

1912?1915 黄梅县初级中学 城关镇考棚

1915?1917 八角亭学堂 城关镇八角亭

1918?1923 八角亭中学 城关镇八角亭

1932?1934/5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城关镇孔圣庙

1934/5?940/2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城关镇八角亭

1940/2?1941/春 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黄梅分部 停前金家寨

1941/春?1942/秋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五祖寺

1942/秋?1943/春 湖北省联合中学鄂东分校黄梅分部 停前界岭大发湾

1943/春?1945/春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停前南北山

1945/春?1946/春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停前李家庙

1946/春?1947/12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47/12?1949/5 黄梅县立初级中学 孔垅张河天主堂

1949/8?1956/8 黄梅县初级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56/8?1967/4 黄梅县第一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67/4?1968/4 红卫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68/3?1970/2 黄梅县第一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70/2?1971/2 黄梅县城关镇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71/2?1972/8 黄梅县中学 城关镇东街

1972/8?2002/8 黄梅县第一中学  城关镇东街

2002/9? 黄梅县第一中学 黄梅大道118号

黄梅一中校歌


大别山麓

扬子江滨

这里活跃着未来的精英兴邦治国

诚意修身

中华腾飞是我们的重任



我们是黄梅一中的主人

我们青春似火

壮志凌云晨光溢彩

日月流银

金钟伴送着琅琅书声勤学奋进

务实创新

科学的大道上奋勇攀登



我们是黄梅一中的主人

我们青春似火

壮志凌云

扶摇万里

破雾穿云

这里飞出无数的雄鹰

天南海北

西域东瀛

处处都有那矫健的身影



我们是黄梅一中的主人

我们青春似火壮志凌云



我们是黄梅一中的主人

我们青春似火壮志凌云

知名校友


周强

周强同志是我校1976届高二(1)班的同学。1976年他高中毕业下放到独山周边知青点,1978年高考,被西南政法学院录取。现任中共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湖南省会主任。

余龙江

1966年生,湖北黄梅人。1984年毕业于黄梅一中高三(3)班,并考取华中工学院生物工程系。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教指委委员,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生物技术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及首届新世纪高层次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大会组委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973子课题、国家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十五”863专项及“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重点项目,国家重大创药创制专项、国际合作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企业特派员行动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才基金和博士点基金,以及一系列企业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近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8部,其中,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一等奖1项);申请专利30余项,获专利授权10余项。

胡国华

胡国华1964年出生于我县苦竹乡大古中垸村,1981年在黄梅一中高二(1)班毕业,同年考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87、1990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斯巴斯特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96年获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高分子工程科学博导学位,1998年被聘为洛林国家理工学院教授,目前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直属化学工程实验室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96年获法国研究中心铜质彰章,2001年获国际高分子加工成型学会成就奖(该奖是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重要奖项,每年一名),2004年获法兰西大学研究院院士称号。2009年10月1日受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请邀请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接见。

吴淦国

吴淦国1964年毕业于黄梅一中高三(二)班,考取武汉地质学院。1969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构造地质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刘胜

刘胜同志是我校1979届高二(1)班的同学,1979年参加高考被南京航空学院录取;现任美国韦恩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吴炜煜

吴炜煜1965年高中毕业于黄梅一中,考取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数学和应用技术开发。结合工程CAD系统、专家系统、信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研究课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了《多媒体技术开发指南》、《工程数据管理系统》等多部著作和商业软件。在清华大学工作之外,还担任北京图象图形学会和全国新产品开发委员会理事。

石亚华

石亚华女,生于1941年12月,湖北黄梅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一九五七年初中毕业于黄梅一中,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长期从事石油炼制领域的加氢技术的开发和工业推广应用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先后以课题负责人或技术主管的身份参加了多个重大的国家攻关项目,至2008年,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近200套工业装置上获得了应用,曾2次作为专家和技术负责人圆满完成在国外炼油工业装置上应用的技术服务工作。迄今与其他同志一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专利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颁发的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2项,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至2010年底,申请专利170件,批准授权专利151件,申请国外专利48件,授权专利20件。至2011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4篇,1部专著的主编,2部专著的撰稿人之一。培养硕士生9名,博士生4名。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还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享受政府津贴专家。2005年获科技部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张之翔

张之翔,男,湖北省黄梅县人,1928年2月2日生于王埠乡唐司月村的中农家,父亲张德明,母亲廖玉瑛,都是农民。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攻占九江,家乡沦陷,便辍学在家,随父亲学习种田五年。1943年春,在堂叔张德福〈也是中农〉的部分资助下,复入私塾读书。1943年秋,取名为张国英,以同等学力考入黄梅县立初级中学。1945年秋,考入江西景德镇天翼中学,1946年春转入九江中学。1946年秋改名为张之翔,考入九江同文中学。1947年秋到武汉,入临时中学;1948年春,考入武昌育杰中学。1948年秋,考入武汉大学矿冶系。1950年秋,考入清华大学;1952年秋院系调整,随清华大学物理系调入北京大学。

1953年夏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前六年教电学实验课和光学实验课,以后讲授普通物理课和理论物理课;在北大教书近四十年,于1992年底退休。1988年获北大优秀教师奖。1980一1988年任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CUSPEA)普物阅卷组组长。1984??1989年任全国高校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1988?1990年任Aian-PacicPhysicNews编辑。1986?2004年任中国物理学会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组成员;2004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教育委员会物理教育研究协会成员。1994年起任《国家物理学试题库系统》科研课题领导机构成员兼学科专家组成员。1986年访问过日本。1991?1992年应邀访问过德国十所大学。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七十多篇论文。1978年发表的《塞曼效应的偏振问题》一文,经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天文台用实验验证是正确的;1980年发表的《晶体转动时非常光的轨迹》一文,解决了晶体内非常光线的进行方向问题,被以后的研究者们引用,并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第二集;1981年发表的《感觉器官与物理环境》一文,被收入《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技论文)卷》;1983年发表的《人类移居异星球问题》一文,被收入《中国改革二十年》;2002年发表的《对滑动摩擦力做功问题的分析》一文,被收入《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第三辑)、《当代专家论文精选》(第二卷)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理论文集》。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黄冈中学

麻城市第五中学

黄州扬鹰岭中学

红安县七里坪镇中学

湖北省团风中学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桐柏中学

黄梅县五祖镇中心学校

黄梅县刘佐乡中心学校

黄冈中学

湖北省黄州中学

黄冈市黄州区一中

黄冈市麻城一中

湖北省黄冈市天有高级中学

湖北省黄梅县实验中学

黄冈市麻城华英学校

2015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