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1906年,在张之洞的畿辅先哲祠内,诞生了“畿辅学堂”,此为学校的前身。再其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将“畿辅学堂”扩大,学校更名为“燕冀中学。”史载:这所中学当时就是京城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建国后,学校成为公立完全中学,并按照北京市政府的统一命名,再次定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为学校创办与发展提供支持的张之洞、刘春霖等有识之士,其“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天开新学界,地蕴古遗风”的思想精髓,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文化之脉。此后,历经百年办学,十四中继续保持着京城有名气学校的品牌声望,我校是首批获得宣武区重点学校称号的学校,是北京市高中示范学校,是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是北京市批准国际学生留学的开放学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培养了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理论研究深刻,学科全面、年龄结构合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层次高、教法精、思路活、善创新的教学风格。我校现有博士后1人,博士1人,硕士16人,60余人获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0余人。优秀的师资条件,为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办学育人的总目标是:通过内涵式发展,将北京市十四中学建成:宣武区全面育人优质品牌学校,北京市特色办学示范学校,国内外不断扩大影响力的知名学校。
在办学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目标,一方面使教师队伍保持先进的教育思想、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业务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促使学校新人辈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培养学生成为诚实守信、乐于合作、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善于实践、勇于创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9年9月1日,学校新校址将投入使用。披着时代的霞光,面对众多殊荣,十四中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展望美好未来,十四中人更加踌躇满怀。我们将继续依托宣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学校建校近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构建和谐、高效的运行机制,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十四中建成一所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设施完善、教育理念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教育方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我们坚信,明天的十四中会更加美好。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始建于1906年,早年为“畿辅学堂”,后改为私立“燕冀中学”,1951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1978年被首批列入宣武区重点完全中学。1998年改制为纯高中校。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单位”、“北京市师德群体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校园环境管理示范校”、“首都精神文明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校”及“TI现代数理教学技术实验学校”。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聘请了北师大物理系、数学系、清华大学化学系统工程系、首师大数学系等高校教授组成专家组,为师生上课、辅导、指导教科研。还聘请美籍教师任英语口语课。学校开设了30余门选修活动课,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管乐团在解放军军乐团的执教下,已多次参加大型演出,并出访丹麦。
十四中是对外开放学校,与美国、德国、瑞典、丹麦、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关系。
“育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是十四中办学宗旨,朴实的作风,严谨的教风,刻苦的学风是十四中业已形成的校风。领导班子勤政团结,老教师率先垂范,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几十年来,在历任领导和几百位教师的辛苦耕耘下,全体师生树立“我以校荣,校为我荣”的主人翁意识,以一流的办学水平培养众多合格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及世界许多国家。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305号,100055(即广外新址)
初中部(东址)北京市西城区老墙根街65号,100053(原十四中分校
学校目前已取得示范校建设资格,并连续六年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及几十项市级以上乃至国家级荣誉称号。
该校现有博士后1人,博士1人,硕士16人,60余人获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特级教师4人,北京市骨干教师6人,高级教师60余人。优秀的师资条件,为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师德高尚、严谨笃学,严格的师徒挂钩制度、学期评优制度、听课制度、师生共同评课制度和鼓励教师教书育人、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管理机制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该校学生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树立坚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大的动力。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诚实“141”工程评选中,该校44人获得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希望之星称号,为任课教师总数的40%,3人被评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5人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5个教研组获得市区优秀教研组称号。2003年青年教师何德强荣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安彩凰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目前,该校教师中有5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得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达到30多人。英语外教2人,外语教研组80%的教师已在国外进修培训过。有5位教师在全国青年教师评优课中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11人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守纪、乐于合作、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善于实践、勇于创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21世纪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003年、2004年该校继续保持高考100%升学率和70%以上的重点大学率。2003年我校张思婧同学获得宣武区理科高考第一名,2004年该校张虎林同学获得宣武区文科高考第一名,这已经是我校连续第四年获得此项殊荣。一批学有特长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励。在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该校学生以“文明守纪,勤奋刻苦,综合素质高”享誉社会。
披着世纪的霞光,迎来京都老校百年春。风华园里花似锦,时代育新人。我们从畿辅学堂走来,闪着反帝反封建的神韵。我们从燕冀中学走来,带着“一二?九”的征尘。我们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走来,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历史重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巨浪翻飞黄河韵,惊涛赤子魂。旌旗展,号角震,荡风云。
前进,前进,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主题演唱会“弘扬《讲话》精神,展示校园风采”主题演唱会,受到师生喜爱,引起领导重视。后在学军基地试唱,又得到学军师生的肯定,基地教官的赞赏,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暂代校歌使用。
歌曲采用一段式“前进,前进,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借鉴“A?B?A”式,首尾两句相同。“十四中人”是个大概念,涵盖了当今的和以往的(包括畿辅时代、燕冀时代)所有老师、学生和校友。一个“新”字立足当今,承前启后;三个“前进”连用,昭示师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中间部分三层“披着世纪的霞光,迎来京都老校百年春。风华园里花似锦,时代育新人。”为第一层是总起,强调的是老校迎春,从新世纪、新时代,哺育新人的角度,启迪师生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我们从畿辅学堂走来,闪着反帝反封建的神韵。我们从燕冀中学走来,带着“一二?九”的征尘。我们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走来,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此为第二层,顾往。张之洞废科举兴办学堂,原想挽救大清,可新学却培育了不少满清王朝的掘墓人。遥想当年畿辅学子,定然处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潮之中。而燕冀师生参加的我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确已载入史册。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使老校获得新生的同时,也赋予了莘莘学子肩负起强国的历史重任。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巨浪翻飞黄河韵,惊涛赤子魂。旌旗展,号角震,荡乾坤。”此为第三层,论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是我们的校训,虽不新奇,却是几代十四中人的本质特征的写照。十四中作为一所区级重点中学能取得如今的业绩,靠的就是这八个字凝结的十四中精神,十四中再创新高还要靠这种精神。“百舸争流点乾坤”中的“点”字既指“指点”也指“装点”。意在激励学子奋发图强,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把祖国建设得更强更美。其实,当今世界不仅竞争激烈,而且风云动荡,当代中华儿女为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一定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六大报告语)“巨浪”“旌旗”正是依据上述意向拟就的文字。 收尾呼应开头,以激励新北京的十四中人加快前进步伐,我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王建宗,现任北京十四中学校长、书记,北京市人大代表。
2009年10月份高中部已搬入新校址,设施齐全。新校址
学校硬件设施位列宣武区首位,北京市前列。
为了把一台精彩的演出呈现出来,参加演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他们克服了工作、学习任务繁忙,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利用暑假和休息日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排练,毫无怨言。在这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好人好事。特别是这些节目全部是他们自编自创的,饱含了师生对学校的深情和对学校百年校庆的激动和欣喜之情。演出的成功将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为学校后面的庆典活动做出更大的努力,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南筠文学社,下简称南筠文学社,由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文学社团发展而来,2007年正式创立,2009年正式更名为南筠文学社。南筠文学社是在北京十四中校方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管理,有较完整组织与一定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南筠文学社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审美素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促进文化交流。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文学社创始于2007年,2009年正式更名为南筠文学社。
南筠文学社曾成功在校内发行过数期报刊《南筠文刊》并于2011-2012开始发行校刊杂志《一页青春》,并联手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未央汉服社,一起在校内外举办“中秋节”与“七夕节”等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同时保持与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模拟联合国社、北京第十四中学网球社等校内外各社团组织合作与联系。
十四模联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模拟联合国社团简称十四模联。北京市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协会创始理事校之一。十四模联作为十四中创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社团,十四模联在学生团体中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承办了包括植树节、校园安全日等多项活动。在UMUNC、BJMUN、IMUNC、SSMUN、OMUNC、HWMUN中,都可以看到14MUNERS的身影,并于2011年11月成功举办了十四中十五中联合校内会(ACMUN),并取得了成功。2012在北京大学举办的PKUNMUN也将首次迎来十四模联人。
十四中科学院十四中科学院于2012年11月2日由2012级学生共同发起成立,社团全称为“十四中科学院”,旧称“14中科学研习院”,简称“中科院”,英文全称”AcademyofSciences,BeijingNO.14MiddleSchool(14-AS)”。
社团发展大事记:2012年11月2日成立
2013年8月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项目组成立
2013年11月4日向根与芽组织申请成立“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科学根与芽小组”
2014年3月1日联合十五中逐梦科技社、北京十三中科技社、师大二附科学俱乐部、北京四中科技俱乐部,发起成立了北京高中科学社团联盟。
日常活动:物理、化学、生物趣味实验,项目研究,有关比赛,学科竞赛培训,联盟活动,校科技节策划等。
历届社长:2012~2013年社长:刘通宇副社长:刘子越、鲍云毅
2013~2014年社长:刘通宇副社长:王宇琪、潘牧宁、鲍云毅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