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晋华中学
榆次晋华中学,是榆次区教委直属的一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山西省文明学校。学校位于榆次区新建街,其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有着优良办学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山西晋华纺织厂职工子弟中学。晋华中学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2008年1月原运输处中学合并至晋华中学。目前的办学规模为初中六轨制,高中八轨制。学校是一所著名的国家级 “传统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试点学校”,篮球队更是誉满三晋,先后16次夺得山西省中学生篮球赛冠军,并为中国手球队、国家橄榄球队、八一女篮、北京体育大学等输送了2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
晋华中学其前身是1958年建校的“山西晋华纺织厂职工子弟中学”,1998年归榆次区政府管理,同年八月区政府将榆次三中、榆次四中高中部并归晋华中学。2008年1月榆次区教育局为优化教育资源,将原运输处中学合并至晋华中学。
教学条件
校园占地37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47平方米,生均5.5平方米,绿地面积11000平方米包括普通教室2106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432平方米,图书阅览室432平方米,多媒体电脑教室3个,教师电子备课室1个,液晶投影演示大厅一个。学校馆藏图书27000余册,上架报刊近百种。学校的理化生教学仪器设备按标准全部配齐,音体美教学器材的配备也达到规定标准。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学校安装了130余台多媒体电脑和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是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校。在体育活动场地方面,有高标准灯光篮球场6个,标准足球场一个,300米田径跑道一条。校园内绿树成荫,绿草覆地,鸟语花香,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活动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学校办学规模为初中四轨制,高中十四轨制,在校学生3018人;教职工241人,其中高级教师55人,中级教师87人,本科生143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学校建有环形塑胶跑道操场1170平方米,塑胶篮球场地8个;图书27000余册,理、化、生实验仪器符合国家配备标准;信息技术教育走在榆次前列。目前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遍地,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活动创造了优美的环境。[2]
学校发展
学校设有校部、党支部、团委、工会和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政教处、总务处、保卫科等职能工作部门。1998年,归属榆次区教委后,学校确立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宗旨,提出了“规范办学,突出特色,注重创新,追求一流”的办学方针,制定了“管理治校,改革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规划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四年大变化,五年创一流”的发展蓝图。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学校以管理为手段,以教科研为动力,以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狠抓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全面发展。[2]
教育成果
晋华中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著名的省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国家“传统体育项目课余训练试点学校”。学生业余篮球队组建以来常抓不懈,以其“管理科学,要求严格,训练规范,成绩显著”而誉满三晋。男女篮球队先后16次夺得山西省中学生篮球赛冠军,并为“中国手球队、国家橄榄球队、八一女篮”、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山西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输送了2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校“男篮”在1999-2001年连续三次蝉联山西省中学生篮球赛冠军,又在2001年12月代表山西省出访澳大利亚,参加“国际青少年篮球友好邀请赛”,在三晋大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校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课余“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在历年的省市区“三小”竞赛活动中都以获奖人数之多、获奖面之大、奖励等级之高而位居晋中市各学校的前列
榆次区教育局简介:
根据《中共榆次区委、榆次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次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榆发[2009]14号文件),设立榆次区教育局(以下简称区教育局),正科级建制,为榆次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简介:
榆次(Yuci),古称“魏榆”,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和顺县交界,西同清徐县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榆次区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面积1328平方千米。素有“省城门户”之称。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称“榆次”。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4年设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下辖9个街道、6个镇和4个乡,计127个社区、272个行政村。市花月季,市树国槐。
榆次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其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科教文化事业繁荣,各项经济指标常年居全市首位,是108综合发展廊带和全市四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