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38年创建的国立伊盟中学。该校开始只招收蒙古族学生,实施蒙汉语教学,培养民族自治人才。历经战火考验,几经迁徙易名,建国后才得以稳定下来。1952年,国立伊盟中学改名伊克昭盟中学。
1955年,顺应民族教育的发展需求,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受命伊克昭盟中学筹建蒙古语授课中学。1956年,伊克昭盟第二中学肩负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使命,从伊克昭盟中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伊盟首所蒙语授课完全中学。
“文革”动乱期间,伊克昭盟第二中学曾下放东胜县管辖二年,1973年恢复建制后改称伊克昭盟民族中学。1978年,学校被列为全盟首批重点中学。1985年更名为伊克昭盟蒙古族中学。2001年撤盟设市,学校相应更名为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2012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康巴什新区新建校址。校园占地面积约324亩,按照“学习式部落”理念建设。校区设计新颖时尚,建筑美观大方,布局错落有致,环境整洁有序,设施精良完备,是一所充满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学校。
学校现有高中班24个,初中班6个,在校生1000余人,基本实现小班化管理。现有在编教职工182人,其中高级教师78人,特级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6人,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5个、教学能手6个,自治区青年教师优质课及基本功大赛获奖教师14人,鄂尔多斯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41人,获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先进班集体的班主任有33人次,有各学科的多名教师参与了全国蒙语授课教材的编审工作。教师队伍精干,专业功底厚,治学严谨,协作能力强,热衷于民族教育事业。
近年来,学校坚持“草原胸怀·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特长鲜明”的新型人才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围绕课程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实践“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导学模式”和“反转课模式”,加强特色课程建设,突出常规教学“五个环节”工作,在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高考本科升学率逐年上升。自2008年以来,高考本科升学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2015年高考本科一本上线率达到76%。历年高考中,理科最高分曾达到602分;文科最高分曾达到584分。
特色课程建设效果显著。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活跃体育艺术社团,促成信息技术与蒙古文教育教学的融合、播音主持专业课以及体育类特色课程等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示范项目的产生。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自治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习使用蒙古语文模范集体”、“自治区民族教育科研实验示范学校”、“自治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鄂尔多斯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鄂尔多斯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列入全盟首批重点中学和自治区优质高中行列。
如今,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正以“正气 朝气 大气”的校风,“爱心 耐心 匠心”的教风,“乐学 善思 践行”的学风以及“责任 合作 进取”的学校精神,迈开步伐,为创建在区内外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现代蒙古族中学而不懈奋斗。
鄂尔多斯教育局简介:
根据《内蒙古党自治区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发〔2009〕55号)精神,设立鄂尔多斯市教育局,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简介:
鄂尔多斯(Ordos)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腹地,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2区7旗,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忻州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盟隔黄河相望,与乌海市隔甘德尔山接壤;南部隔长城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宽约340千米。总面积86752平方千米。
鄂尔多斯经济增速连续15年全内蒙古第一,人均GDP已超过香港,鄂尔多斯不仅是内蒙古的经济强市,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鄂尔多斯是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排名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位列全国安全城市第19名、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2018年11月,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