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一中 怀集县第一中学
创建于1915年10月27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怀集县第一中学,是肇庆市重点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座落在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北江支流绥江河畔。她曾几易其名,建校时,称“怀集县立中学堂”。解放初,学校高中部并入肇庆中学,学校称为怀集中学(简称“怀中”)。1951年又改称“怀集县立中学校”(也称“怀集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恢复招收高中新生,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是年秋天,改称为“怀集县第一中学”,此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她还曾有过搬迁。1939年9月,怀集县城常遭日军飞机轰炸,学校无法上课。于是,搬迁到离县城四十公里外的泰来乡泰来寺和石册庙,一边坚持上课,一边接受军事训练。课余下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演讲、演戏,唱“救亡三部曲”。1940年,学校又迁回原址。
虽然学校几易其名,校址也曾变迁,但是学校育才理念始终未改,那就是培养志向远大,德才兼备的学子。
怀集一中不但是一所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学校,更是怀集革命的摇篮,有着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为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1927年梁一柱老师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怀集党建工作。1928年春,梁一柱在怀集一中建立了中共怀集县委员会,任县委第一任书记,1929年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跟着,曾诚老师高擎革命火炬。1938年,他成立了中共怀集县党支部,坚持地下斗争。怀集一中师生在地下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学潮。一批批学生受党组织的教育熏陶,踏上革命征途,如邓拔奇、何定、曾煜昌、梁默初、钱兴、黄金玉、黄凡元、植启芬、邓偶娟、温玉桃等,他们中不少人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成为千古流芳的英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连年战争,兵员非常紧缺。国难当头,怀集一中这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先后有三批学子投笔从戎,秘密报名参军,邓章、蔡士钺、钱起、陈奕洊等6人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战友一起英勇战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阻止日本将战事推到东南亚各国去。他们打出了国威、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为怀集人民,为怀集一中争了光。
红旗漫卷,天地翻覆。他们信仰坚定,忧国忧民,舍生取义,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了怀集一中光辉灿烂的一页,永载史册,激励着人们奋进……
怀集一中筚路创业,历练风雨,弦歌不辍。在这间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无数名师,含英咀华,焚膏继晷;万千学子,不废冬夏,晨昏苦读;磊落志士,胸怀天下,以身许国;鸿儒奋发,自强不息,追求卓越。1940年,怀集一中为改善办学设施筹资兴建科学馆,校长邓罕孩号召师生不穿鞋,或穿草鞋,把连续三年节省下来的钱捐出来建科学馆,称之为“赤足科学馆”。
这种不畏艰苦,“赤足”办学的奋斗精神也成了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着无数学子。正是师生不畏艰难,共同奋斗的精神,才使怀集一中人才辈出,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2011年,是怀集一中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非同寻常一年。为实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加快怀集教育发展步伐,怀集一中天湖校区独立组建成为了怀集中学。这是怀集县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是怀集一中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大事,也是怀集一中这座百年名校兴旺发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怀集一中秉承“崇雅、求真、尚实”理念,以“培养健全人格,造就创新英才”为目标,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在这里追求革命、探索真理,,发奋求学。
今天的一中校园,环境优美、草木葱茏、净化美化、文化气息浓郁,行政办公楼、高中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师生饭堂大楼,图书馆、运动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红棉高擎、翠竹修修,鸟语花香,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信步校园,校道宽阔、绿影婆娑、花香蝉鸣,生物园曲径通幽,假山旁鱼儿优悠,文化氛围浓郁。俨然闹市中的绿洲,成为县城附近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怀集县委、县政府在致力建设和谐怀集、活力怀集过程中,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全县范围形成了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怀集一中的建设和发展。
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怀集视察,专门就学校工作和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怀集县特别是对怀集一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市长郭锋等市、县领导也多次到校指导教育工作,给予全校师生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怀集一中领导班子由20位同志组成。他们年富力强、团结开拓。学校支部书记、校长何志刚早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他志存高远、求真务实、思维缜密、严谨治学,扎实工作,不断推进着规模大校和质量强校建设。他善于调动和激发学校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促进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怀集一中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起,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全力支持怀集一中实行教师年薪制、探亲补助等惠师强师措施,招聘了大批外省籍师范院校高校毕业生,以解决学校扩招后高中教师不足的问题。短短几年就先后从湖南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招聘200多名高中教师。目前,学校教师来源遍及全国30个省、市、区,形成大范围的南北文化大融合,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使教育教学质量大踏步提高。目前,广大外省籍教师安教、乐教,很多年轻教师在这里成长、进步,在这里放飞希望、体现着崇高的人生价值。
怀集一中重视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先后选送年轻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高等院进修和培训。在这一片文化沃土里,许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提高,他们之中有好多成为了学科教学能手、学科教学骨干。
怀集一中重视德育工作,着力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德育工作新方法,不断完善主管副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几年来,先后涌现象如邓茂云、陈蒙伟等突出学生典型。他们在暂的困难面前自立、自强,奋起与命运抗争,在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顽强完成高中学业并考上大学,引起众多主流媒体关注。对一中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高度重视,不但在物质上给予极大的支持,还充分肯定了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自尊、自强、自立精神,通过隆重举行 “教师节表彰大会”、 “教育百万行”专题等活动,重奖教育有功单位和优秀学生,在全社会造就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社会风气,全县上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重教、兴学热潮。
学校坚持“以研促教、以质立校”,重视校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先后承办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广东省重点科研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的改革实验与研究》——中学政治思想政治教学网和广东省重点课题《山区中学学习心理辅导中心的建立与功效》,出版了《破译高考政治难题》、《高考政治金钥匙》系列从书等专著14部。 学校建成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广播系统,成立电视直播中心,安装了多媒体电脑教学演示平台,教师电子阅览室每天对教师开放,为广大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考成绩每年跃上一个台阶。2003年起,高考上省线人数连续位居肇庆市重点中学第一名; 2005年高考谭桥勇同学以900分的成绩勇夺广东省英语单科状元,林少仙同学高考音乐术科分92分成绩位居全省第二;2007年徐天华同学被清华大学水木工程系录取;2008年黎学优同学和文乐同学又被清华大学录取;2009年,陈醒豪同学以总分692分肇庆市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学校连续三年有4个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山区学校高考成绩一大亮点。
2011年高考,怀集一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全校上本科以上人数1230人,本科上线率居全市重点中学第二,学校连续五年荣获肇庆市高考成绩优秀奖、特殊贡献奖、高考突出贡献奖,显示了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率。
新世纪的怀集一中,将继续秉承“明德、博学、笃行”校训,着力推进学校的规模建设、质量建设、文化建设。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面对挑战,我们更加奋发。我们坚信,有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有社会各届热心人士的热心帮助,怀集一中的教育教学事业必将鼓起迎风破浪的船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近年来,怀集一中分别荣获“肇庆市高考成绩优秀奖”、“肇庆市高考成绩优异奖”、“肇庆市高考特殊贡献奖”和“肇庆市高考突出贡献奖”;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市、县文明单位,市先进职工之家,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肇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还获得肇庆市德育名校称号。《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农村报》《广州日报》《西江日报》《肇庆声荧报》《肇庆教育报》以及《怀集报》等报纸先后报道过怀集一中教育教学上的先进事迹。2004年8月,邓茂云同学不畏艰难,拾荒圆大学梦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播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学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友好单位、社会贤达、全体校友关心支持下,怀集一中教育教学事业必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怀集中考 肇庆中考
2017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www.yuwen360.com 语文360网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