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二中
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故址,万历间为“云门书院”;清代先后为“青州考院”、“青州师范学堂”;民国初,设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大批革命前辈和文化名人曾在此执教或学习。至1952年益都二中成立期间一直为文化传承之圣地。地址:山东省青州市驼山中路789号。
恢复高考后,青州二中秉承“质量兴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内部管理,精心打造名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同类学校前茅,尤其是特色突显的文科教学成绩更是在全市乃至潍坊享有广泛赞誉。截至目前,学校已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12000多名优秀生源,其中包括全省文科状元李方民、理科状元杨万利以及全国奥赛一等奖得主姜太文在内的一大批高材生,他们已遍布海内外,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学校因成绩突出被载入《中国名校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原青州二中由于规模限制已不适应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青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投资1.5亿元,划地近400亩,建设了全新的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学校在总体建设上,设计新颖、气势恢弘、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现代化程度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新二中合并了原青州二中、七中、九中及益都中学的全部师资力量,可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力倍增。新的青州二中可容纳100个教学班,5000多名在校生;现有教职工413人,其中省级以上教学能手及优秀教师12人,地市级教学能手及优秀教师16人,市学科带头人53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136人,称得上人才济济,群贤毕至。新二中占尽天时、地利,同时备受全市人民关注,凝聚了旺盛的人气,下一步,它将成为青州市普通高中的龙头和窗口,成为青州教育的一面旗帜。
青州二中老校(东门大街53号)故址为明朝青州布政公司公署。万历四十一(公元一六一三)年,按察改为“云门书院”。清雍正年间改为学使按临处所,专用为考场,名“曹州府青州考院”。清末废科举,光绪三十一(公元一九○五)年,建立“青州府师范学堂”。民国三(公元一九一五)年,改建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四师是我党在青州开展活动最早的单位之一,1930年即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它为国家增减了许多中高级干部,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期间,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执教于此,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到校为师生演讲,并为校刊《教育动向》题字。四师到“七七事变”时停办。建国后,1952年春,于此开办“山东省第二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多为干部、产业工人与革命军人,一大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就读于此,该校1954年春迁至省府济南。
青州二中创建于1952年10月,初设校址于城北孙家庄(原益寿县政论旧址),名山东省益都第二中学。1953年8月迁至城东郑母村(原益临联师校址),1954再迁于东门大街。学校初建时为初级中学,1969年改制高中,定名“益都城关中学”,隶属城关公社。是年,始招高中生一个班,自此,逐渐办成高级中学。至1978年方恢复“益都二中”名称,并被确定为县重点高中。1986年四月县改市始启用现校名称。青州二中曾多次创造青州高考的辉煌,在全市乃至潍坊市享有广泛赞誉,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以山东省文科状元李方民(1981年),理科状元杨万利(1998年),全国奥林匹克大赛一等奖得主姜太文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二中由于规模的限制已不适应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青州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瞻远瞩,于2004年10月在青州满城西邻(驼山中路北首)划地380亩,投资1.5亿,动工兴建全新的青州二中,历时二年,新校竣工使用,于2006年8月顺利实现了原二中、七中、九中、益都中学的搬迁合并。
青州中考
2017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www.yuwen360.com 语文360网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