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防护
《家长必读: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家长和孩子的心理保护》,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在这场突发的疫情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不仅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做好自身的健康保护,心理保护也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心理保护。
成年人是家庭的支柱,心理保护很重要。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每天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让人感到焦虑、恐慌、愤怒等等。许多人期望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但他们不知道负面情绪不会减少而是可能会增加。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有些人会失眠、多梦,根据症状怀疑自己是否身体不适,甚至有强行洗手的行为(即明知不必要,却无法控制洗手)。
所以首先要明确,当疫情爆发时,所有的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都是面对未知的正常心理反应。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首先要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知道这种情绪是我们的正常反应,先安定下来。通常,负面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进展而逐渐缓解。
此时,减少网络信息的乱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减少手机的使用,从官方渠道获取疫情信息,学会掌握防控科学知识。我相信我们能够打败新冠肺炎肺炎这个“魔鬼”。这是让我们心情稳定坚定的重要一环。另外,针对上述负面情绪引发的行为,提出以下建议。
1.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如果平时没有睡眠障碍,但这期间出现睡眠问题,大部分人都会受到焦虑等情绪的影响,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假期作息时间紊乱,白天睡眠过多造成的。所以在居家保护期间,要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
睡前不要看手机,做好睡觉的准备,不要让信息冲击你的头脑。可以专心呼吸,放轻松,不要去想白天发生了什么,明天做什么吃什么,疫情有什么进展。专注当下,专注自己的呼吸,让呼吸变得平缓,慢慢入睡。你也可以选择一些音乐帮助你放松,慢慢轻轻的放,让你静下心来睡觉。焦虑也会导致很多梦,梦往往反映了我们的焦虑。事实上,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做梦,但有些人醒来时能记住梦,而有些人根本记不住梦。做梦不影响睡眠质量,只是梦传达的不舒服的感觉。当我们理解了这个机制,就不会过分夸大做梦对自己的影响。
总之,放松心态,相信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2.我怀疑我不舒服。
在疫情期间,有些人会根据症状过于关注自己的健康,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相应的症状,从而焦虑和担心被感染。这样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但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情况,因为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身体。大家都在关注感染者的症状,自然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容易放大身体的反应,变得紧张。
注意力过度,再加上恐慌等负面情绪,会影响人的判断。所以要科学保护。当你感到不舒服时,你应该在量体温或判断其他表现之前,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来放松自己。如有必要,请家人帮忙确认。
3.强制洗手。
疫情期间,部分人的强制洗手行为是一种应激反应,基本没有达到需要去专科医院的程度。这种行为的出现也与焦虑、恐慌等情绪有关。我一直害怕不洗手会感染,所以反复洗手。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要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醒自己:“我是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洗手的。我们不是生活在无菌环境中,我们是免疫的。不能也没必要去碰别的东西。”另一方面,当你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可以限制自己的次数,比如洗两次,或者让家人帮你确认。当我们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这件事情上的时候,洗手的频率自然就正常了。
处理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减少对问题的过度关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心”。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正常活动上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不在家时,我们能做什么?其实,如果你不那么焦虑,以积极的心态在家里面对这段时间,你会发现你可以做很多平时想做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可以把生活充实到极致。
★儿童心理保护。
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心理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小孩子可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出去玩,天天呆在家里,为什么和平年代的生活好像不一样。被延长假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我们在经历什么,他们会像成年人一样恐慌。不同的是,年龄越大,越不愿意表达自己。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保护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