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中考网 > 家长助考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不要因为你的焦虑“绑架”了孩子的童年_家长必读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成为所有家长的共识。

甚至还有家长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孩子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

但是,北师大教授边玉芳却告诉父母,抢跑的心理焦虑多来自大人,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

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边玉芳教授收到一封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这个妈妈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应该还是以玩为主,或者说以学科以外的发展为主。但她发现孩子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报了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如果女儿不报,会不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呢?妈妈的内心实在不安。

她也加入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群,群里家长都在交流自己的教育思想,展示孩子成长的点滴。很多孩子都各有所长,有的小小年纪就获了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有的甚至出书了。这个妈妈开始感觉到了压力:现在女儿还没有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以后会不会变得优秀呢?如果女儿成了众多大树中间的一棵小草,如何才能沐浴阳光雨露呢?有时候她也想退出这种群,但又觉得不能退出,于是在这样的进退两难之中,不知该如何取舍。

在这样一个快时代,人人都在抢跑,我若慢悠悠,孩子会落后吗?我想这样的困惑很多家长都有过。还有人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计算出那天距离高考还有6414天,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其实,曾有一项调查专门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题。

调查的结果显示,大概有19.0%的家长表示认同,有29.2%的家长是比较认同的,有超过一半的家长是不认同的(图1)。

我们还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哪里是孩子的起跑线?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幼儿园入学的那一天?是小学入学的那一天?是中学之后?还是根本就没有起跑线?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意见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虽然大家的想法各异,但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焦虑的一个起点。家长都很爱孩子,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并不认同家长的这种爱,或这种教育方式。

父母不恰当的爱其实是一种祸害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一个叫作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就觉得非常吃惊了吧?这个小组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聚集了数万人参与讨论。我觉得家长应该去看看这个小组,会让你对家庭教育有更多的思考。

家庭本来是人生的港湾,是最温暖的所在,但是在这个小组里面,家庭却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可饶恕的地方。大家可以看看他们的热门话题,比如,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父母更丧心病狂中国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变成剩女的,还有从小到大,父母爱的根本不是我,而是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家长并不是那样去想的,但是他们的很多行为却伤害了孩子。

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妈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们的确害了你。这就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爱孩子,但是孩子却感受不到,或者他们的感受和家长的初衷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一直在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但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方面的证据都可以证明,父母的言行和教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的婚姻质量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有一项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然后考察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水平以及抑郁状况。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这三项指标的差异非常显著。在权威型的教养方法下,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自尊都更高,抑郁程度更低。而另外三种教养方法,都会导致孩子情绪和自尊方面的一些问题。

再比如,一项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生活的经历,会对大脑产生永久的影响,会改变孩子大脑的体积和结构。该研究把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是正常组;一组是生活条件差的,比如营养不良;还有两组是教育缺失的,分别为被父母打骂的和被父母忽视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另外三个组的孩子的大脑都有明显的改变。大脑左侧的杏仁核、左侧和右侧的海马的体积都变小了。这意味着早期经历对孩子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们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互动模式产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在那个名父母皆祸害的小组里面,有一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男孩说他的妈妈非常喜欢养植物,但总是在抱怨,别人家的植物长得很好,为什么她养的植物的叶子上就会有黄斑,导致叶子缺损而且难看。但其实,他妈妈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会给植物浇水,忙起来就会忘记浇水,所以总是养不好。

他说自己的命运和植物简直就是一样的,妈妈忙起来,就放纵他,忽视他,然后还抱怨他没有别人家孩子好。有一天,在搬家的时候,他妈妈摔碎了一盆植物,发现植物的根部长满了不知名的虫子,觉得很恶心。这个男孩就在想,是不是等我的根部都烂掉之后,妈妈也会有相同的感觉?所以,父母在抱怨孩子不好时,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5+2=0的困惑

还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小的时候,跟我们相处得多,那上学了之后是不是就是学校负主要责任了呢?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校里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结果会不一样,因为父母自身的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都会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图2)。

如果家庭教育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那么学校5天教育的成果,在孩子回到家后,经过一个周末就荡然无存了,即5+2=0。比如,学校说要减负,尽量减少布置的作业,但是家长说不行,觉得学校作业太少了,所以要加负,要布置家庭作业。比如,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在家,父母说:你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我们帮你做。再比如,学校里鼓励孩子多尝试、多展示,不要怕犯错,父母的做法却是打击孩子,训斥孩子:你为什么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呢?这些矛盾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很多措施无法彻底落实,反过来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所以,无论是父母自身对孩子的直接影响,还是父母的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都说明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资源。

父母做好自己,为孩子发展助力

只有父母做好自己,孩子的心理资源才能越来越多。

第一,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绩单。

有这样一项很有意思也很简单的研究,研究人员询问中国的父母和美国的父母,你认为孩子是你的成绩单吗?这个成绩单不是孩子学习的成绩单,而是说孩子的表现是不是你的面子,是不是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成果的证明。如果孩子表现好,你就会觉得脸上有光。在中国和美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显著差距的(图3)。

中国父母基本上接近了非常认同的值,而美国父母的认同度却低很多。也就是说相比于美国的父母,中国的父母更觉得孩子是自身的面子,是我的一张成绩单,所以孩子是不是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有没有实现家长没能实现的那些梦想,这些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很重要。

家长应该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减少过度的控制。这个中美对比研究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的父母之所以会觉得孩子是成绩单,就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比如,很多中国家长通常会说:我是你爸/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你将来就会明白,我这是对你好。这其实就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才会过度地控制孩子。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把孩子分成两组,并给他们布置任务,其中一组孩子完成所有的任务,另一组孩子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发现,完成所有任务的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记忆不那么深刻,而那些只做了一半的孩子,反而对这个任务会念念不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自圆心理,一件事情只有圆满了,我们才会觉得放下了,如果不能圆满,就会变成心中的遗憾,假如以后有机会了,就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所以很多的孩子成年以后,都想去弥补青少年时候的遗憾。

如果家长过度控制孩子,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有研究证明,当孩子被过度控制的时候,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容易逃避问题,丧失完成目标的信心,这也会削弱孩子的自立能力。所以孩子的人生属于他自己,父母不能够包办代替。也有很多心理学研究已经发现,当目标包括各种各样的小目标,也包括人生的大目标,是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的时候,孩子才更愿意去努力付出,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过度控制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心理自圆。

青春发育期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阶段,父母会十分头疼,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在这里一时期飞速发展,因而孩子必须自我认知。事实上,适当的判逆是孩子自我认知的反映,对孩子的成才是更有意义的。自然判逆有新的开始,并不一定有好的完毕,这就必须院校和父母相互工作。

可是假如阻拦孩子开展自我认知,就可能会致使许多 个人行为和心态难题。因此许多 人来到中老年也要重走青春路,就是说要再次去探寻自身。

第二,父母是孩子成才最好是的教材内容。

父母本身是孩子成才最好是的教材内容。人们都会见到父母对孩子有那样那般的规定,但自身却没法做到。例如让孩子别躺在床上书,自身却在躺在床上书。孩子玩手机的情况下规定她们去入睡,但自身却在玩手机。父母是孩子最关键的楷模,这一依据我们都知道,可是它的基本原理在哪儿?

有一个有关共享的试验,实验者把中小学三到五年级孩子随便分为四组。第一组,成人劝导孩子好的物品自身要留着,成人都没有共享自身的好产品。第二组,成人劝导孩子要懂得分享,成人也带领共享。第三组,成人只劝孩子共享,可是自身沒有共享。第四组,成人劝孩子好产品自身留着,成人自身却共享了。这一试验里存有2个标准,一个是语言的劝导,一个是个人行为的楷模功效。結果第二组的实际效果是最好是的,成人不仅劝导孩子要懂得分享,并且成人也带领共享了。第四组的实际效果也好些于第一组和第三组,由于第四组尽管语言上劝导不必共享,可事实上有个人行为楷模的功效。换句话说,口头上劝导对少年儿童沒有显著的危害,具体个人行为的知名度更为关键。

攻击行为产生的一个很关键的缘故就是说人们父母的言谈举止。知名的社会学家班杜拉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孩子分为2组,让第一组孩子收看成人对打气塑胶小孩开展进攻的情况,包含个人行为上的暴打和語言上的谩骂。第二组孩子收看的则是成人宁静的玩塑胶小孩的个人行为。最终的結果十分令人震惊。当2组孩子接着被送到充气娃娃眼前时,收看爆力方式的孩子们更趋向对小孩使用暴力,且个人行为爆力超过语言暴力。

实际上学习培训的方法有很多种多样,包含观察学习,效仿学习培训等。孩子每天跟自身的父母在一起,父母是他最立即的楷模,最立即的观查和效仿学习培训的目标。因此父母规定孩子保证的,自身务必保证。假如规定孩子文质彬彬得话,那父母自身要先保证;规定孩子不随便闹脾气,父母要先学好管理自己的心态;规定孩子有优良作息时间和习惯养成,父母自身得先保证。

第三,优良的亲子关系是给孩子最美的礼物。

对上万个家中和孩子的互联网大数据数据调查报告,亲子关系每提升10%,孩子的积极主动个人行为会随后提升,包含对院校的归属感、优良品行个人行为、平时成绩和思维能力等。另外,孩子的负面信息个人行为会削减,例如沉迷游戏。这表明了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才十分关键。处于优良的亲子关系当中,孩子会感觉更信心,有更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也会降低消极情绪的产生。

1.优良的亲子关系是分离出来的全过程

亲子关系和别的一切关联不一样的地区,就是说亲子关系会越走越远。一开始的情况下,孩子十分依靠父母,当孩子渐渐地长大了,愈来愈单独,父母和孩子的关联就会越走越远。亲子教育取得成功是否的一个标示,刚好是孩子是否能够放弃你,及其是不是你能够离去孩子。有许多 的孩子,乃至是以海外学成归国的孩子,还要家中啃老族,哪儿都不愿去。这实际上是人们亲子教育不成功的标示。

将会在孩子成才的全过程中,父母会担忧,孩子如何跟我越走越远了,实际上这类远是很一切正常的一种状况。在孩子成才的不一样阶段父母具有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在学龄前儿童,孩子十分依靠父母,父母起主导地位,亲子的依恋关联就非常关键。但在孩子跟父母慢慢越来越公平全过程中,亲子的沟通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关键。

2.0-6岁的依恋关联危害孩子一生

性命的初期,特别是在是0-3岁,是创建亲子依恋的关键环节,对孩子一生常有关键危害。孩子在父母的依恋关联里慢慢创设对自身、别人品牌形象的认知能力,从而分辨这世界是可以信赖的,還是冷淡风险的。在安全性的依恋关联中,孩子会感觉自身是讨人喜欢的、被接纳的、有使用价值的,别人是最该信赖的、填满善心的,这世界是安全性的。而不在安全性的依恋关联中,孩子觉得自身不是被接受的、不被别人喜爱的,别人是冷淡的、回绝的,这世界是恐怖的。

在不一样的依恋关联里边,孩子念书、玩耍的時间,探寻生疏自然环境的時间,跟父母沟通交流的時间,都是有明显的区别。在积极主动的亲子依恋下,孩子在许多 层面的主要表现都是更强,包含語言的发展趋势、个人评价、素养工作能力、人际交往,乃至是谈恋爱和婚姻生活的婚姻关系。

人们要自小与孩子创建安全性的依恋关联,让孩子有着固定不动的抚养人,尽量不要拆换抚养人或自然环境,要多给孩子社会认知刺激性,多跟孩子有各种各样触碰,另外要做一个比较敏感型的妈妈和爸爸。父母对孩子的这类体会或是要求的反映要立即、积极主动。

3.合理的亲子沟通交流是优良亲子关系的基本

失效的亲子沟通交流事实上是亲子关系恶变的关键缘故,都是亲子矛盾的金属催化剂,而合理的亲子沟通交流是优良亲子关系的基本,都是处理亲子矛盾的开始。当孩子的年纪愈来愈大,她们会规定愈来愈多的主导权,父母要渐渐地与孩子开展公平的沟通交流。不仅要关心孩子的个人行为,更要关心孩子个人行为身后的体会,了解她们的希望和期盼,而这种物品刚好是父母最非常容易忽视的,她们通常不了解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这就必须父母去找根据,去跟孩子沟通交流。

例如,孩子在青春发育期的情况下心态会较为变化多端,这事实上跟她们大脑发育是有关联的。修罗神大家心态的脑区是杏仁核,这一杏仁核在青春发育期的情况下刚开始迅猛发展,可是调节情绪的脑区需到青春年少中后期乃至二十几岁才可以渐渐地生长发育完善。因此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是急缺沟通交流的,她们的人的大脑更为非常容易欲望,父母要对她们有大量的了解。

另外,父母也要把握一些小窍门,例如,讲清规定、不必絮叨。例如孩子的屋子乱掉,父母规定孩子把屋子梳理好就可以了,不必拓宽到他长大了以后应该怎么办这类的。

结语

每一孩子都衣食住行在由多种多样要素组成的生态体系中,在其中最关键的系统软件是家中,家中是孩子最关键的成才自然环境,对孩子有立即危害,父母的素养和本身的成才、父母的夫妻关系、家中的教学资源、父母与家庭关系的关联等,都是危害孩子的成才。

总得来说,亲子教育是十分关键的,父母要了解孩子,了解自身,父母才算是孩子的起跑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