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中考网 > 家长助考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_家长必读

  家庭教育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领袖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品德教育、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宗旨和根本之道。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第一所学校的第一任老师,其第一位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是教孩子学科知识吗?不是。我认为,家庭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是:教子做人。而做人教育,主要应该是人格教育。   人之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于注重孩子的知识学习,而缺乏对其生命的关怀和精神的关照。家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术行为,只关注知识的学习,是把孩子当作工具而不是人来培养。孩子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种工具,家庭教育的大多数问题,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家庭教育学校化和智育中心主义,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使命是促进孩子的品德培养和精神成长。家长对第一任务的认识,实质上反映出家长的人才观。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有课题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什么,他们把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孩子学习文化和智力开发上,而忽略了最本质东西的培养,即对孩子人格的塑造,对性格的养成,对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正如哲人卢梭指出的: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为什么家庭教育要突出和坚持做人教育第一?   首先,人的一生中始终起主导作用的是人格修养。蔡元培说:决定人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始教育和奠基教育,应当将人格教育、做人教育作为第一任务。人生大事,人如何判断幸福、成功?怎样对待名利?面对挫折和困难持何种态度?这些无不与人格修养密切相关。缺乏人格教育,一生将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有人说:人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人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道德、幸福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则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其次,家庭在做人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特殊作用。家庭的特点和优势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可以刻骨铭心。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粮荒,母亲从食堂买回的窝头,自己不吃,分给我们子女吃。后来,明白了这是母亲的爱,母亲教会了我们关爱和感恩。生活中的小事、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   儿童个性的形成始于家庭,其全面发展始于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第三,通过家庭培育的良好人品具有稳定性。家庭教育是在没有公共监督、没有他律的情况下实施的,由此养成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有极强的稳定性。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发挥家庭在做人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当前,青少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迷失:信仰迷失、价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四者之间,人性迷失是根本,人性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没有人性,何谈价值观和信仰?我认为,好的品德、善良的人性是做人的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旦大学投毒案中的林森浩,死于家庭教育。我注意到,林的父亲从始至终不向受害人黄洋的父母道歉。当侦查确认、林也承认向饮水机中投毒,林父不道歉。最高法终审判决林死刑,林父让其叔父去黄家求情,自己仍不道歉。这显然是性格和人性的严重缺陷。   做人教育应包括人品教育和人性教育,根基在于人性的教育。但我们长期以来不敢讲人性教育。如改革开放前,教育界不敢讲心理学,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改革开放初,又不敢讲学生的个性,怕倡导个人主义;不得不讲个性时,必须加健康的三个字。直到今天,还有一个不敢讲,不敢讲人性。而人性缺位的德育,就是缺少人性的德育。   人性中的真善美,是需要激发、唤醒和培育的。教育就是关注心灵发育成长,最根本的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情感发展起来,培育孩子向善的力量。这就是领袖多次强调的,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