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初中化学考试5大专题易错点汇总_中考化学
普通物质的通称,主要成分,化学式。
两种类型在化学上的不同对比。
1.钻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因为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二、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因为碳含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在于分子组成。
四、元素种类不同: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因为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不同。
围绕化学符号的小数字的含义。
4.化学式计算简便。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同乘异加)
在化学式中,相对分子质量=(每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数目)===总和。
二、物质成分质量比率的计算。
元素质量比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数目)==。
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第五,物质的去除。
一、CO?(CO):将气体通过铜氧化网。
二、CO(CO?)以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标准。
3.CuO(C)::在空气(在氧气气流中)的混合烧焦。
4.Cu(Fe)::加入适量稀硫酸/CuSO4溶液。
5.Cu(CuO)::添加少量稀硫酸。
6.FeSO4(CuSO4)::全量铁粉的加入。
化学作用现象。
一、镁片燃烧:剧烈燃烧,闪耀白光。
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三、铜线加热:红固体变成黑固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发射,产生黑色固体,并释放热量。
5.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出热量,产生气体,使石灰水变浊。
6.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放热,产生刺激性气味。
空中有蓝色火焰(氧气中有蓝紫色火焰)。
7.氢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放热,产生液体(水),使无水CuSO4变成蓝色。
八、白磷燃烧:剧烈燃烧,大量冒白烟。
9-甲烷燃烧:蓝色火焰,放热,产生混浊气体,使石灰水变黑,液体变蓝。
(水)
10.钉入稀硫酸:有少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溶液呈淡绿色。
11.镁条放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金属快速溶解,放出热量。
12.CO还原铁氧体: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产生气体使石灰水变浊。
13.C和CuO高温加热: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14.将采取行动?经紫石蕊试液处理:石蕊变红。
十五、CO?通入ca(OH)?解决方案:石灰水变浊。
16.大理石和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17.将铁丝置于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被一层红色物质所覆盖,蓝色溶液变为淡绿色。
18.AgNO放铜线?解决方案:铜线表面覆盖银白色物质,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关于重点实验的注意事项。
1.水在各种试验中的作用:
钢丝燃烧:防止高温熔体溅落,使试管底部炸裂。
测定空气中氧含量:降低温度,吸收白烟;
③探索燃烧条件:隔离空气。产生热量。
2.测定空气中的氧:
(一)试剂的选择标准:在空气中仅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物为固体------故选用红磷。
B试验成功的关键:(也是造成误差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红磷过量;
二、设备密封状况良好;
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③造成错误的原因:
(一)红磷浓度过低;
二、止水夹未夹紧;
3.实验室制备氧气:
②固体受热时,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
②高锰酸钾制氧机,应在试管口放一小块棉布;
②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不可与可燃物混合使用,否则会发生爆炸;
在采用排水集气方式时,应待气泡均匀喷射后再进行收集;
⑤用排水方法采集氧气时,最后将导气管从水池中取出,然后熄灭酒精灯。
在采用向上排气的方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收集筒底部;
4.电解水试验:
②通过直流电流,使正极连接的一端产生氧气,另一端产生氢。
2生成物的体积比率是氢:氧==2:1。
形成物的质量比率是氢:氧==1:8。
④电解水试验表明,水是由两种元素氢和氧组成的。
第五章:氧的监督:火星上的木条复燃。
氢的测试:点燃气体,产生一道淡蓝色火焰。
五、CO还原氧化铁的试验。
①在加热之前先通一氧化碳------排出管内空气,防止爆炸。
在实验结束时,首先停止加热,间歇性地通入一氧化碳至冷却,以防止吸气和被还原金属再次氧化。
③CO有毒,需要尾气处理设备,处理方法----燃烧或收集。
易燃气体点燃之前,必须监督其纯度。
6.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
选择的试剂为大理石和稀盐酸;
弹珠的主要成分是CaCO?选择大理石为原料,可减缓反应速度。
稀盐酸不能与硫酸、硫酸钙发生微溶性作用,粘附在大理石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使用长颈漏斗:长颈漏斗下口应伸展至液体表面以下,形成液体密封,避免漏气。
液体分离漏斗的优点:无液密封,反应迅速,无停顿。
cCO2溶解在水中,与水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采用排水的方法收集CO2。
7.研究铁锈反应条件与燃烧的实验研究
实验组中,有现象组和没有明显现象组之间存在差异,即是需要进行探究。
重视运用对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