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型解题技法总结_中考化学
中学化学常见实验问题型解题技法总结(除杂、分离、鉴别、鉴定、推测)
去除杂题。
解决杂质等问题时,要注意三个原则三个要领五种常用方法。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纯化物质的质量③杂质易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②确定去除杂质的方法③选择合适的试剂。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外:
(1)沉淀法:加入试剂将去除的杂质沉淀,用过滤法去除。
(2)气化法:加热或加入试剂使杂质脱离气体。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去除杂质。
(4)纯法:将去除的杂质变成纯物。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纯化。
掌握以上杂质去除原则、要领、方法后,在解决问题时,要审查问题要求,分析思路,符合问题要求,正确解决问题。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和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分离,分别得到纯物。例如,粗盐的纯化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小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分离。例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溶于水时,可以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例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先将混合物溶于水中,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获得BaCO3和NaCl溶液。
BaCl2+Na2CO3=BaCO3+2NaCl。过滤沉淀,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获得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BaCl2+H2O+CO2。最后分别蒸发NaCl溶液和BaCl2溶液,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注意: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分离混合物时,分离杂质和分离物质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去杂质时只要除去杂质,保留原物质即可,混合物的分离必须用一定的方法分离几种物质,保留原混合物的各成分。
物质的鉴别。
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区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例如,识别两瓶无色溶液中哪一瓶是NaCl或KNO3。只要监督NaCl溶液中的Cl-,就可以认定NaCl溶液,另一瓶是KNO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定的特效试剂。
H+和OH-:紫色花蕊试验液或pH试验纸。
OH-:无色苯酚试液(可识别碱性溶液)变红。
Cl-:AgNO3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SO42-: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
CO32-:稀有HCl和石灰水有CO2。
PO43-: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
NH4+:强碱溶液(Na3。让湿红色的花蕊试纸变蓝。
(2)特征离子关系图。
(3)物质鉴定的原则。
①操作简单:可以用物理方法识别的不化学方法。可以用试剂识别的不使用多种试剂。
②现象明显:对待监督物质的现象比较大。
③防止干扰:识别Cl-和SO42-时,只能使用BaCl2溶液,不能使用AgNO3溶液。
(4)物质鉴别的想法和方法。
①气体鉴别:看颜色,两用试纸,三用火点,四用试剂。
②固体、液体鉴定:看颜色,看气体,看沉淀。
③某种试剂的鉴别:
a.一些溶液含有不同的阳离子时,经常使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作为鉴别试剂。
b.一些溶液含有不同的阴离子时,常用强酸作为鉴别试剂。
c.一些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用紫色花蕊作为鉴别试剂。
d.若干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用稀强酸作为鉴别试剂。
e.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现象对比度应大。大多有沉淀、气体,有沉淀、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当给定的试剂无法识别被检测物时,可以从识别物中找到试剂进行识别。
④不同试剂的鉴别:
a.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b.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物质的鉴定。
鉴定是根据待检物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逐一检测物质的各部分,确定某个物质。鉴定与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等用语意义相同。例如,用化学方法证明白色固体是硫酸铵。鉴定时,不仅要用化学实验监督白色固体是否为铵盐(含NH4+),还要监督硫酸盐(含SO42-)。确定这个白色固体是(NH4)2SO4。
推断问题。
物质的推断是根据给出的实验程序和现象,运用物质的特性,通过分析、推理进行正确判断,确定给予的未知物质是什么,确定不可能是什么,确定混合物中和溶液中一定有什么,不包括什么,可能包括什么。
推测问题是监督化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问题类型。常见的有文字叙述、图表式、链条式三种形式推断问题,任何形式推断都需要的知识有反应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溶解性等。在主题分析过程中,注意关键词的分析,如某些物质溶于水是生成还是得到,生成是反应产物,得到可能有反应产物或原物质。
加酸沉淀溶解时有气体生成,一般有CO32-。沉淀溶解但无气体生成时,一般有OH-。部分溶解时,必有BaSO4或AgCl等。解决推测问题时,请注意:
(1)推理分析应牢牢控制实验现象,思考水平应清晰。判断的结论必须正确、明确、否定。
(2)一般来说,完全符合问题描述的现象必须存在。与现象不一致或某种物质的存在,不存在现象不正确的物质。某种物质的存在可能存在不影响其他反应的现象,或者从头到尾不参与反应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