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中考网 > 中考复习

生活中的物理考试,你能考多少分_中考物理

关于文学的物理知识

你们应该知道《三国演义》吧,其实这本书里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怎么做的?

书上写着:“诸葛亮在一天四更时分,密请鲁肃上船,命鲁肃将二十艘船,用长索连接,向北岸望去。”那天晚上,大雾弥漫,长江中,雾气更浓,对面不见踪影。

曹寨中,弓箭手一万多人,都是向江边射去,箭如雨发。孔明教将船吊了回去,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待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返。船的两旁,有二十条束草,排列着箭枝。孔明令船上各士卒齐声喊:谢丞相箭!诸葛亮利用这种雾气,赚了曹操的十万箭。

那他是如何判断起雾的呢?

实际上非常简单:只要水蒸汽充足,昼夜温差变化大,没有风。于是诸葛亮选择了晚秋晴朗,夜晚无风的天气。阳光普照,阳光普照的地方温度高,会加速江面水分的蒸发,使江面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深秋时节,夜间气温降得很快,极易使白天产生的水蒸气遇冷空气迅速液化,形成雾;无风时,即水的表面空气不流动,不易蒸发,雾气(即小水滴)不容易散开,就成了浓雾,达到了讲故事的条件。

张飞一声怒吼,吓退了曹家的百万士兵。

情节中,曹操大军追击刘备,曹君追到长坂桥头,张飞挺枪立时在桥上,大喝一声,声如雷鸣。曹军闻之,无不战栗。夏侯杰惊得胆战心惊,倒在马背上摔了一跤。操练便回到马背上。所有的军士都向西奔去。

尽管艺术的描述可能含有夸张的成分,但它揭示了一种物理知识:声音。

语音的力量可以非常强大。噪音越大,声音等级就越高,激发物体振动的能量就越大,对建筑,金属结构,动物和人体的破坏力就越大。

通常讲话声音大约在40到60分贝之间。一般人听起来,70-90分贝的声音非常嘈杂,神经细胞也会受到损害。噪音增加90-100分贝,听力受损。难以忍受100-120分贝,停留一分钟就会暂时致聋。一百二十分贝,也就是飞机起飞时的噪音,想一想起飞时的波音747在你耳边的感觉,人类健康会在短时间内遭受巨大的损害。

除著名作品外,这些诗歌和俗语同样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

如:夕阳回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红片。一首诗,人面桃花相映。

如何解释红色的光呢?

事实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它所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眼,但是一个物体并不是将所有颜色的光(七色光)都反射过来,物体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所以自然界的物体是彩色的。就是柳絮,桃花在阳光下反射红光,因此呈现红色。

关于如坐针毡的物理学知识如何解释?

它包括了物理学中的压强问题。从压强公式中可以看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若加压面积越小,压强越大。人们坐在这种毡子上会觉得非常难受。

除文学知识外,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和解决!

关于厨房的物理知识

当热冷粥或冷饭时,锅里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并不停地冒出泡沫。

稀饭或者饭都不热,为什么呢?

那就是热转移的原理。由于冷粥是较稠的胶质物体,不易流动,因此其传热性能远不如水。

锅里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迅速升高,但又不能迅速向上或向四周流动,大量的热集中在锅里而使锅里的粥烧焦。由于热气很难传到粥上,所以粥上边还是凉的。

冷粥或饭加热时,要在锅中加入少量的水,使粥稀薄,增强粥的流动性。另外,还要勤搅拌,强制对流,这样才能把粥加热均匀。

为什么暖气瓶塞总是喜欢跳起来呢?

冬天把热水瓶中的开水倒掉,盖住瓶塞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瓶塞突然跳动。因为当开水倒掉时,会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压力增大,从而将瓶塞推开。

冰冻食品,如何最快解冻?

最好使用近0℃的冷水。如果把冻肉放入冷水中,由于冻肉的吸热作用,冷水的温度会迅速下降到0℃,而且有些水还会结冰。由于1克水结成冰,可以释放80卡热量(而1克水降低1℃仅释放1卡热量),而释放的热量被冻肉吸收后,使肉外层温度上升得更快,而内层很容易吸收热量,因此整块肉的温度也上升得更快,0℃。

步行物理知识。

提水时,为什么水会溅出来?

拿着水走路时,水桶中的水随着人的移动,有些会晃动,有些会振荡,当水桶中的水与人的步调一致时,水桶中的水就会震动很大,并溅出桶外,这就是共振。

这样的话,在桶上放一块木板或树叶,就可以破坏共振,水也不会溅出来。

事实上,这就像一个士兵,在穿越桥梁时,放弃正步,破坏步法,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自行车外胎上的图案要凸起?

摩擦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压力的大小,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加压时摩擦增大,接触表面粗糙时摩擦增大;

脚踏车的外胎上有凸起和不规则的图案,为了防止脚踏车打滑,可增加脚踏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为何自行车后装不发光的红色尾灯?

骑车时要戴红色尾灯,不能自亮,但夜间可提醒司机。由于脚踏车尾灯由许多蜂窝状小室组成,每个小室都有三个约成90度的反光。因此在夜晚,当后部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时,会产生反光,因为红色很显眼,可以引起驾驶员的注意。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