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中考网 > 中考复习

中考文言文复习: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第十三节_中考语文

中考文言文复习: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第十三节

  十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_______________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9)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十五、出师表
  一、理解,背诵,名句欣赏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诸葛老师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6、诸葛老师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诸葛老师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8、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0、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习题及答案精选

欢迎关注www.yuwen360.com 语文360网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