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中考网 > 中考复习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与品鉴(一)

中考语文古文阅读与品鉴(一)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王健龙   

【考点梳理】   

古文阅读与品鉴的考查内容多出自于课内,且逐步向课外延伸。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其主要考点为:   

1.相关篇目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句读节奏。   

2.实词的词义与辨析(主要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是之、其、而、以、于)。   

3.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省略句)的掌握。   

4.重要句子和语段的翻译。   

5.文章思路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6.适当的鉴赏评价,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备考指导】   

由于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是注重书中注释和课后练习。因此复习时应注意:   (1)梳理归纳,形成系统。就是对常见的考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如实词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2)重视联系,抓标务本。根据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由历史向现实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3)掌握方法,授之以渔。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相通的,都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两者都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解词,理解句意,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因此,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此外,文句赏析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赏析时一般择其一点即可。对于谈作品感受的开放性试题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把思维发散开去,然后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扣住文中观点答、展开答。   

(4)研究试题,有的放矢。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走向、命题规律,可以缩小复习范围,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的针对性。原则上近几年考过的篇目不会重复,备考时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复习其它篇目。此外,研究考试题型,把握命题规律,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避免走弯路。   

【例题解析】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 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藤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4.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   

(2011年湖北孝感卷)   

【解析】   

第1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根据自己的积累和语境,能够判断出D项中加点词均是跟从的意思。第2题为句意理解,A第一个分句为倒装句,翻译时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B 句为比喻句,C.D两句中斗折蛇行犬牙均为名词作状语,重点关注这些语法要求,然后对其它词句对号落实,不难发现C项中明灭可见翻译为明的暗的都能看见,是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译为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或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第3题是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是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B.C两项侧重写法的分析,D项在语言品析中体现文意,结合前一句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内容,可清楚的知道,过清一词表达的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心情应是凄清和悲凉,而不是清新和烦躁。第4题为比较阅读题,是对《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两篇文章核心内容的理解的考查.是平常教与学的重点内容。回顾相关内容,求同比异,不难发现,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实战演练]   

一、《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 ( )

(2)学而不厌 (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5.用原文填空。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二、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邑八景之一也( ) 

(2)相顾惊疑( )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  

(4)裁如星点(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中为意义相同的组是( )   

A.始悟为山市 B.可以为师也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1)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2)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写山市具有独特性,是淄川县八景之一,同时指出了见到它的不易,这样写易于吊起读者的胃口,急于读下去。   

B.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危楼出现,又看城郭恢宏。   

C.文中用忽无何未几忽既而等时间词语,清楚地将山市的变化阶段表现了出来。   

D.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5.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三、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下列文句。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都的痴(不同凡响),以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此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都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巧妙的正面描写。   

4.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都是描写雪景和人物活动的,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写出它们的不同点。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写出你的理解。   

四、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B.见渔人,乃大惊,闻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他们与世隔绝久远。  

C.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以及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咐都体现了他们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的话,只用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行文的简洁凝练。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5. 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6.本文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 奇字,试举一例分析这一特点。   

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或掌握的相关知识试作推求。(能自成其理,自圆其说即可)   

五、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加点的词。   

(1)绝类弥勒(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历历数也( )

(4)高可二黍许(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苏、黄在一起共看一横幅的书画卷子   

B.盖简核桃修狭都为之这是挑选了核桃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内到舟外再由舟外到舟内,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B.窗上对联刻的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县域可以启发诚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C.文章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描述。   

D.文章中对船头人物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雕刻家技艺的高超。   

4.本文采用的结构布局 。第一段先总述 。第2~5段,详述核舟之奇巧。【(2)介绍 大小,结构布局。(3、4)介绍 、 人物的神态和动作(5) 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按照 细致说明。第六段总述, 、 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 。   

5.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 解释加点的词。   

(1)人物略不相睹( ) (2)吴儿善泅者数百( )   

(3)随波而逝( )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2.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C.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忽然四面冒起黄烟,人和物一点也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的爆炸声震天响,如同崩山一样。   

D.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3.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惜墨如金,用语简练,描写生动,将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B.写弄潮健儿的精彩表演,紧扣一个善字,多用细节描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C.文章写水军演习的情景,先分述,后总述,以动作为主,以写人为主,以写场面为主,而且神形兼备;动静结合,既激烈紧张,又极具情趣,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D 写观潮人数之多,以面为主,以概括描写为主,言在人而意在潮,突出江潮之壮美。   

4.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七、岳阳楼记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咦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乎?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薄暮冥冥 ( ) ② 去国怀乡 ( )   

③ 春和景明 ( ) ④ 长烟一空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4.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5.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② ③ 两段对第④ 段的作用。   

6. 《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本文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7.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八、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 , ;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滁皆山也 四面竹树环合 B. 名之者 谁有仙则名   

C.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逆旅主人   

3.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往来而不绝者 绝巘多生怪柏 B.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C.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D. 峰回路转 山回路转不见君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C. 野草发而幽香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 饮少辄醉 造饮辄尽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 阅读理解。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 ,描写酿泉的是 ,描写醉翁亭的是 。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 , , , 。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 , 。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 。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____________写到_____________,进而写到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   

7. 醉字和乐字在文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8.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九、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吴广素爱人 (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 )   

A.并杀两尉 失期当斩 攻大泽乡 B.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攻大泽乡   

C.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D.激怒其众 皆已失期 为坛而盟   

5.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十、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2)临表涕零( )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4)猥自枉屈(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 策之不以其道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5.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6.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十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文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比喻义,以熊掌比喻生,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与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都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C.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D.文章采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且长句与短句相间,形成了一种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增强了文章论说的气势。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6.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结合本文内容,想想孟子的话中哪一句能够印证孔子的观点,并写下来。   

十二、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的词。   

(1)必先苦其心志(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曾益其所不能( )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固以怪之矣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3.翻译下面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十三、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文句。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因此,从选材来看,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纯属多余,可以删去。   

B.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既主要交代曹刿的见解和主张。因此,从行文来看,文章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全文的纲领性文字,它决定了人物刻画上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反面形象的鲁庄公一无是处,长勺之战的胜利和他无丝毫关系。   

D.在近臣、神灵、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曹刿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共同作用下,弱小的鲁国终于战胜了强大的齐国,演绎了一段以弱胜强的佳话。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十四、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日: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日:请献十金。   

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予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愿借子杀之 ( ) (2)公输盘不说 ( )   

(3)不可谓智 ( ) (4)胡不见我于王 (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将以攻宋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子墨子闻之 愿借子杀之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3.选文中,(1)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2)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墨子止楚攻宋能够成功,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同样是对待战争,曹刿与墨子的态度、行动有何异同?   

十五、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2)惩山北之塞( )   

(3)冀之南、汉之阴(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5.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十六、刻木巧匠   

周晖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酒器)饾钉(供陈设用的食品)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qī,斜)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选自《续金陵锁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大可二寸( ) (2)篷桅橹舵咸具( )   

(3)二人对酌于中( ) (4)皆有机能动(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1)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2)好事者竞趋焉。   

3.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这枚木舟精巧,还是那枚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十七、《容斋随笔》(节选)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   

2.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一句出自《出师表》一文,原句为 。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下面各句与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国险而民附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参考答案   

一、《论语》  

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2.B   

3.A   

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5.用原文填空。(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6.(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二、山市  

1.略  

2.C  

3.略B  

4.略  

5. 不能。这是一句描写中的议论,除有点题的作用之外,其中一个悟字,更表明了所见所闻景象与真实无异。   

三、湖心亭看雪  

1.D  

2.略  

3.D  

4语言动作 神态 喜悦豪爽之情。  

5.柳诗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张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6.略。   

四、桃花源记  

1.B  

2.C 

3.略   

4.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5.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6.景奇、人奇、踪奇 任选一点有理有据即可。  

7.示例1 太守深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的影响(太守认为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都应该归属朝廷)所以听了渔人的描述,太守觉得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有责任找到桃花源并将其纳入朝廷的统治之下。   

示例2 东晋政治黑暗,官员腐败文中的太守有可能是个贪官,而渔人所描述的桃花源又好像十分富足,于是这个太守起了贪念。他想找到桃花源并将那里的土地和财富占为己有。   五、核舟记  

1.略  

2.C.(错在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  

3.A   

4.总-分-总 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船体 船头、船尾 船背 空间顺序 核舟体积小、容量大 技亦灵怪矣哉  

5.(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6.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7.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六、观潮  

1.略  

2.A  

3.C 

4.水军演习、弄潮表演、观潮情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七、岳阳楼记  

1.1迫近 2离开 3日光 4全   

2.1译文:(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一样呢?   

2译文: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而在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却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碧玉。   

3.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4.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23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这两段描写为第4段的议论奠定基础。   

6.《醉翁亭记》中的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7.《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声,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八、醉翁亭记  

1.略

2.A  

3.D  

4.D  

5. ①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6.(1)望之蔚然而深秀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4)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7. 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以游人之乐为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8.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九、陈涉世家  

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1)向来,一向 (2)亲自,亲身  

3.可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4.C  

5.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十、出师表  

1.略

2.略  

3.D  

4.(1)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2)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5.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6.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十一、鱼我所欲也  

1.A  

2.略  

3.A  

4.只要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5.只要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十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

B略  

2.B  

3.(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4.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  

5.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十三、曹刿论战  

1.B  

2.略  

3.D  

4.略  

5.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十四、公输  

1.希望 悦(高兴)聪明(智慧)现(引见)  

2.C  

3.(1)智、仁、忠、强、知类;(2)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善于说理。  

4.要制止战争,光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实力作后盾。  5.曹刿支持正义战争,并亲自指挥作战;墨子反对不义战争,并亲自阻止战争。   

十五、愚公移山  

1. 略 (阴指江河的南岸)  

2.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3.(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4.A(该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5.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态度,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   

十六、刻木巧匠  

1.(1)大约(2)都 (3)相对饮酒(4)机关  

2.(1)(木舟)放在水里面,能够顺着风飘行,一点也不歪斜。(2)好事者竞相争着(买木舟)。  

3.开放性试题。示例:还是核舟精巧,不仅因为核舟材质独特,雕刻难度大,而且核舟所刻人物、物件也更多,整体设计更具匠心。   

十七、《容斋随笔》(节选)

1.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  

2.略  

3.君主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蛮夷服从他,敌人害怕他  

4.D

文言文简介: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