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首页 > 中考网 > 中考复习

中考语文2019年文言文名词汇总

中考语文2019年文言文名词汇总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01

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 1、 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 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 ,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5、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 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 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10“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1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2“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例13“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 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1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例15、遵海而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例16、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4“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例15“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走”。

例16“西”用在连词“而”之后也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例18、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例19、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例18、“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例19、“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