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把脉”(下)
【建议篇】
长短并用化解矛盾
委员们在讨论中普遍感到,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更是直接影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既要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艰巨性,也要看到其长期性;既要明确近期重点,又要有过渡性政策,还要有长远规划。
药方(1)
全国政协委员陈景秋:
完善两为主,增加两考核
要平衡农民工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的权利和义务,调整两为主政策及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政府工作评价导向。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景秋提出建议。他希望能在完善两为主政策的同时,实行两考核,不仅要看流入地接纳了多少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也要看流出地政府使多少农村儿童留守在当地,又使多少外流儿童返回当地接受优质的教育。在城市,考核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等的比率;在农村,考核输出的农民工和随迁儿童的比率。
药方(2)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潘贵玉:
试行教育券,钱随人走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潘贵玉建议,可以实行教育券,作为过渡性政策,建立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共同分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中央政府从转移支付的义务教育经费中拿出适当份额,设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基金并转化为教育券,学生流动到哪里,就将教育经费带到哪里,实现钱随人走。她说。
药方(3)
全国政协委员张俊芳:
改革教材课标,推行学业水平考试
课标太高,教材太难,造成了各地教育水平和程度差距过大,加大了学生流动的不适应性。全国政协委员张俊芳建议,要大幅度降低课程标准和教材难度,以少年儿童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为标准。同时,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业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学段各年级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定期对义务教育学段各年级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全国通用。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教育衔接问题,从长远看,也有利于解决他们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和考大学的问题。
药方(4)
全国政协委员张群:
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义务教育体制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认为,就长远而言,只有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体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过程与结果,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均等。
张群委员还建议发达城市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使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不必返乡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我们上海已经开始这样实行了。张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