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原十堰农校)创建于1966年,迄今已有39年有历史,期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农业部、省教育厅先后进行了五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评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名称共发生了八次变化,在跌宕起伏中走出了一条自我积累和发展壮大的道路。
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66-1973年,属于早期动荡阶段。从房县红塔公社建校到落户于丹江大坝右岸,八年间四次搬迁,两次合并。
第二阶段:1974-1991年,属于奠基创业阶段。依靠“八大金刚”白手起家,历经17年愚公移山,艰苦奋斗,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延续。到1991年,各种固定资产总值260万元,当年两次评估分别获B等二级和办学条件基本合格等次。
第三阶段:1992-1997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抢抓历史机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求生存,以规模促效益,以质量促发展”的办学思想,制定并实施了“1235”综合改革工程,使学校步入超常规、大跨度的发展轨道,到1997年底,专业设置、在籍生规模、固定资产总值、房屋建筑面积、职工年薪收入等五个方面翻了几番,1994年被省教委评估为办学条件合格学校,1997年又跨入办学水平A级学校行列。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属于结构调整与功能创新阶段。从98年开始,实施“名牌战略”、“外向型办学战略”,大胆调整教育结构,积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扩大办学功能,使学校在困境中稳步发展。2001年5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重点评估中,跻身于省部级重点中专的行列。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十堰市乃至中西部地区培养中高级农业科技与信息技术人才的的教育培训基地,1966-2004年,共培养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4800余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占地284亩,其中校园面积82亩,实习基地面积202亩。现有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52000m2,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3223m2,行政办公用房2400m2,学生宿舍面积12190m2。现有固定资产总额3050万元(不含土地等不动产),其中教学仪器设备331万元,各类图书藏量10.5万册。校现有教职工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6人(专任教师121人),按职称划分:副高职称30人,中级职称50人,助理3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83人,专科30人,硕士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