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辽宁省 >>沈阳市 >>铁西区 >>沈阳化工学院
沈阳化工学院
电话 : 024-89388230
地址 : 沈阳经济开发区11号街
中考网 : 辽宁省 | 沈阳市 | 铁西区
高考网 : 辽宁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沈阳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和优势,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国家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原隶属于国家化学工业部)
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名曾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瞩目的培养高级化工人才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国有民办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设有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科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以及外语系等11个二级院(系)和研究生部、基础教学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现有32个本科专业,12个专业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工程硕士领域。具有以同等学历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资格,5个与国内外联合培养博士专业。拥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各类研究所及实验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18个,各类实验室37个,其中全国优秀实验室2个。
学校地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1号街。校园占地面积145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硕士340人,研究生导师65人。国内外兼职教授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人。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7人、千人层次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50余人。图书馆藏书35万册,共享图书28万册,中外期刊2000余种,并设有光盘检索服务和图书交流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学校集学术、艺术、园林为一体,有现代化的教学楼、设施先进的实验楼、高标准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还有设置完备的大学生生活城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学校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到位率均在90%以上,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学校有14项教学成果获省级奖励,其中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10项,省三等奖2项。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科研方向。“九五”以来共承担或完成国家、省(部)、市及企业等各类科研课题4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学校承担的国家经贸委下达的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地方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军转民)重点科技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产学研联合先进单位”,多个项目被评为“辽宁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成功典范。学校科学园被列为沈阳十大高校科学园之一。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学生在辽宁省举办的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全国英语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软件之星”大赛东北赛区中获团体第三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学校曾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授予“暑期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具有招收和选派留学生的资格。已与日本、英国、俄罗斯、美国、韩国、保加利亚等国家的20多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卢顿大学开展了2+2的联合培养模式、与俄罗斯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开展了3+2的联合培养模式,与英国佩斯里大学开展了3+1的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核发两校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目前,学校正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的化院精神和“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校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抢抓战略机遇,构筑人才高地,加快内涵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区域强校而不断努力奋斗!
学校概况
沈阳化工学院

沈阳化工学院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的西南,地处国家级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腹地,紧邻装备制造业核心区和化学工业区。该校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该校是辽宁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沈阳市重点项目研发基地,辽宁石油化工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3年接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好成绩。学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

学校新校区占地近15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亿元。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5800人(含独立学院本科生3100余人)。

学校办学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医等8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23个,合作培养博士专业4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本科专业41个。拥有省部重点学科3个(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精细化工),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9个,沈阳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个。学校坚持加大对教学的投入,仅“十五”期间就累计投入教学经费达1亿元以上。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质量,强内涵,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区域强校。

历史沿革
沈阳化工学院原貌

沈阳化工学院始建于1952年7月15日,时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校址选定沈阳市铁西区尚武街3号(现在的爱工南街11号),当年设化工、机械、电机3个专业科;1953年10月,学校隶属中央重工业部,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

1953年至1958年,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化工科、吉林工业学校染料专业和分析专业、大连工业学校电机科、沈阳市化工学校等相继并入该校;1956年国家组建化学工业部,学校由隶属重工业部转为隶属化学工业部;1958年8月10日学校升格为本科正式建立“沈阳化工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1960年6月,经辽宁省委批准,学院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抚顺工学院有机合成专业并入该校,学校业务领导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1962年4月,学校重新隶属化学工业部,校名改回沈阳化工学院,大连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

1970年12月至1978年6月“文革”中,学校被迫迁至抚顺市办学,原抚顺工学院、抚顺石油学校并入该校,校更名为“抚顺化工学院”;1978年7月该校迁回沈阳恢复原校名“沈阳化工学院”,学校重新隶属化学工业部;1998年8月国家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该校管理体制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沈阳化工学院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开始与外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与国内外一些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成人教育最早起于1953年8月成立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职工业余学校,1956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业余化工学院,1960年又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业余大学,1961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该校业余大学停办,1983年经化学工业部批准学校恢复办夜大学,1993年学校函授教育开始招生。

学校留学生教育最早起于1953年,1953年至1954年共招收14名朝鲜留学生来校学习。1994年5月,经辽宁省教委批准,学校取得接收培养留学生资格,先后招收培养了丹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留学生。学校于1999年8月开始筹划新校区扩建工作,该校新校区扩建被列为“1999年辽宁省优先用地计划项目”,1999年12月学校完成一期征地,2000年8月完成二期征地。学校新校区于2000年4月动工兴建,社会投资方出资建设和管理的、所有权归该校的大学生生活城于2001年4月动工建设,2001年11月该校正式迁入新校区办学,是辽宁省最早迁入新校区办学的高校。2006年7月,该校从社会投资方中提前收回了大学生生活城的使用、管理权,实现了学校对后勤的有效、有序管理,走在了辽宁省高校的前列。

院系设置
校园一隅

学院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数理系、外语系、社科系、体育系以及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二级院系。

化学工程学院:前身为化工系,组建于1952年。根据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学院在不同时期适时地增加并调整办学专业。80年代中期,化工系分离出相应专业成立了精细化工系和高分子系,1995年更名为化学工程系时,已经拥有了无机化工、石油加工、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目前,化学工程学院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制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药物化学五个硕士研究生授权专业。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化工机械系,其历史可追溯到建校初期(1952年)的机械科,至今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下设七个本科专业,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两个辽宁省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有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院,学科涉及机械、热能与动力工程、力学、交通运输工程及金属材料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3月,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自动化工程系。现有过程系统工程等12个研究室、自动化等9个教研室、3个实验中心、1个工程实践与创新基地。学院现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7个本科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硕士研究生授权学科;“控制工程”1个工程硕士领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2年,现有高分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及复合材料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三个工科二级学科硕士点及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理科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一个材料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学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学院:于2002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建立于1958年的应用化学系。学院下设应用化学系、基础化学教学部及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三个部门,有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五个教研室;有机合成、配位化学和稀土应用化学三个研究室。应用化学学院的应用化学学科是我校长期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为原化学工业部的部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增补为省高校重点学科;l993年在我校率先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取得硕士学位进修班举办权。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我校最年轻、最具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分院之一。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教研室及一个实验实践中心。现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三个(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拥有完善和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先进的实验设备,如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及原子吸收光谱仪、PCR、发酵罐、凝胶成像系统等,并且综合实力不断上升。

此外,还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系、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系、科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师资力量
沈阳化工学院校名

沈阳化工学院拥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教师近80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副高职以上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50余人,专兼职博士导师20余人。聘请名誉教授、兼职教授5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现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人次,辽宁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和优秀专家9人次,辽宁省学科带头人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9人、千人层次20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5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

教育理念
沈阳化工学院校徽

学校弘扬特色育人文化。长期以来,积淀形成“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人文精神和“强学力行、喻理求真”校训精神,成为了学校大学文化和育人树人之精髓,造就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爱岗敬业、务实肯干、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适应性的毕业生。学校育人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80年代,胡锦涛同志、李克强同志和贺国强同志等领导亲临学校检查指导育人工作,极大地激励了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新时期,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谋划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战略,加快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迈进步伐,不断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走“质量、结构、特色、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投入,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大力培养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创业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建设
图书馆

学校目前实现办学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医等8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合作培养博士专业4个,工程硕士领域4个,本科专业41个,所设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紧密,基本覆盖了与地方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先进装备等重点领域。

化工原理和物理化学课程为国家级优秀课,物理化学实验室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室;有30余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有辽宁省高等教育精品课15门、辽宁省示范性专业3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性实验试点建设项目10项。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立项百余项。

级别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批准年份

省级重点学科1化学工艺08170220022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20023材料学08050220084化工过程机械08070620085应用化学0817042008校级重点学科1无机化学0703012008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2008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20084环境工程08300220085药物化学1007012008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企业管理1202022008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008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及起讫年月

姓名

职务

任期

沈阳化工学院 (1978年5月至今)

吴剑华党委书记2003.8至今逄玉俊院长、党委副书记2003.8至今于 千 党委书记1988.7?2003.8吴剑华院长、党委副书记1999.3?2003.8牛季凡 院长1995.5?1999.3季善义代院长、院长1988.4?1995.5 杨俊超党委书记1983.11?1988.10 张国义院长1983.6?1987.6杨惠民党委书记1981.2?1983.10艾鸿铭院长1979.5?1980.10

抚顺化工学院 (1971.8?1978.4)

陈梦轩 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2.12?1976.3 宋 诚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1.4?1972.12

沈阳化工学院 (1962.9?1971.4)

谢登宏 党委书记1966.2?1967.1杨惠民 代党委书记、代院长、院长1962.9?1967.1周玉兰党委书记1962.9?1964.7

辽宁科学技术大学 (1960.7?1962.9)

周玉兰党委书记1960.7?1962.9柳 文 校长(兼任)1960.7?1962.9

沈阳化工学院 (1958.8?1960.7)

周玉兰党委书记1958.8?1960.7黄 琦院长(兼任)1958.8?1960.7

沈阳化学工业学校 (1952.7?1958.8)

王志先书记1957?1958亓国治 党支部书记、校长1952.7?1958.8张 珍校长(兼任)1952.7?1955.1
办学成果

学校“十五”期间,有1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有辽宁省高等教育精品课7门;网络模式下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被列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改革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科学训练、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特色活动、系列竞赛、系列讲座等“6S”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广泛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学校多次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被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在国家和省举办的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大赛、英语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了70余项奖励,在全国和省市举办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比赛中获得了40余项奖励;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具有举办高水平运动队资格。

“十五”以前,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十五”以来,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社会科学奖3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4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取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沈阳大学新民分院附属小学

沈阳化工学院

沈阳医学院

沈阳炮兵学院

沈阳市维城高级中学

沈阳市艺术学校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沈阳辽美中等职业学校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

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沈阳市金融学校

北京兴华大学东北管理中心

辽宁中医药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北方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