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上海 >>上海市 >>黄浦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电话 : 021-63846590
地址 : 中国上海重庆南路227号
中考网 : 上海 | 上海市 | 黄浦区
高考网 : 上海 | 投票
学校简介 : 历史沿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地处上海市中心繁华地区,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正式立项,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成立,崭新的上海交大医学院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继续重点共建。 实力规模:学院现有教职医护员工1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139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6项),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长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1人;获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的10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93人。1人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3人获“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1人获世界十大杰出女科学家提名奖。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36人;博士生导师206人,硕士生导师571人;200人次在国际学术机构及国内一、二级学术团体内担任要职。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儿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卫生技术学院和检验系、营养系、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系等18个二级学院(系),7所综合性附属医院及3所专科性附属医院,15所教学医院及教学中心。有临床医学八年制硕博连读专业、八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和口腔2个七年制专业及临床、口腔、医学检验、护理、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营养、市场营销、药学9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8个。目前在校本科及以上学生6275名,其中研究生占近50%。 学院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其中“重中之重”学科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3个,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5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3个,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中心3个,上海市级研究所21个;10个学科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科研能力:医学院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卓著,科研项目经费数始终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自“九五”期间进入“211工程”建设以来,医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319项,总经费48885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6271万元,占总经费的53.7%。国家项目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44项。“九五”以来,医学院共获得市(部)级科技成果奖3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发明奖3项。近年来,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逐年大幅度上升,〈SCI〉单篇论文引证数居全国前列。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及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承担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办学特色: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和五十多年的建校历程中,医学院坚持发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学院精神。具有临床医学教学条件优裕,临床医学教育和研究相结合;办学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复合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方法灵活、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的优势和特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学院合作成立了健康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科学研究。 在国际上:同法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瑞典、香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聘请了256位外国专家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并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香港华夏基金会、美国民间健康基金会有着广泛的合作。中法合作办学的临床医学七年制法文班,是中法两国政府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学生在校以法语为第一外语,部分基础课程以法语授课。每年由法方派遣教授来院参与教学。经考核合格者被选送赴法国的医院,作为实习住院医师培训一年。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建于上海的一所教会大学。建于1879年,1952年撤消,历时73年。在上海教会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

1879年?1896年,创建圣约翰书院,创办人施约瑟。建校初期相当于中等学校。1888年起,卜舫济任校长(至1941年)。

1880年,文恒理创办虹口同仁医院医学班。

1896年?1906年,改组为圣约翰学校,设置医科、文科、理科,学制先后改为四年。文恒理为医科主任。

1906年?1952年,注册学校名为圣约翰大学,先后成立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农学院。

1906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

1914年,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和圣约翰医科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学制七年。先后由莫约西、刁信德任院长。

1947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成立,倪葆春出任院长。

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建学院,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3年?1912年,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课程。1908年起设文、理两科。

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自任总教习,亲定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

1905年2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愤而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1905年8月,震旦学院在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1912年?1928年,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1914年起,分设法政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1911年,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医学先修科两年,临床实习四年毕业。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安当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

1912年,法籍传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学院院长。

1914年,正式设博物医药科,学制四年。

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52年,震旦大学,1932年起分设医学院、法学院、建工学院。

1932年,震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院长由法国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兼任。增设牙医系,学制四年。

1938年,富莱梅传教士(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继任院长。

1948年,牙医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

1950年,牙医学院复称牙医系。

1951年,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牙医系。

同德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

同德医学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历时34年,它是由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

1918年,中华德医学会会员沈云扉创意开办医科学校。同年8月建校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德医学会会长江逢治任校长,沈云扉任教务长。设医疗专业专科,学制五年。9月正式开学。初建时租淮阴路19号为校舍。

1919年,学校开设附属医院于青岛路。

1920年,德医学会决定,学校独立,聘社会名流、学者组成董事会,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任主席董事。

1925年,黄楚九出任主席董事,庞京周任校长。学校借同孚路67弄1号为校址。

1932年,学校改组董事会,邵力子任主席董事,顾毓琦任院长。以募建所得购置翔殷路五亩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启用新校舍,9月学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医学院,学制改为六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第二医学院

1952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将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及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10月24日,举行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宫乃泉兼任院长,胡文耀、王乐三、倪葆春、杨士达任副院长。1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同意成立中共上海第二医学院委员会,宫乃泉为党委第一书记,王乐三为第二书记。

1953年,广慈护校与仁济护校合并建成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

1954年,宏仁医院划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5年,成立基础医学部、医疗系和口腔系。医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56年,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划归二医附属医院。宏仁医院改组为胸科医院,划归市卫生局。

1957年,二医护校下放,由广慈医院领导,更名为广慈医院护士学校。

1958年,国家实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第二医学院成为上海市的地方院校。关子展任党委书记。同年,新华医院建立,规划为附属医院,作为儿科系教育基地。上海第四护士学校划归新华医院领导,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士学校”。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校夜大学、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相继成立。

卫生部批准儿科专业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第九人民医院(原名伯特利医院)归还上海市卫生局领导。

1959年,学校决定将医疗系分为一、二两个部,一部设在广慈医院,二部设在仁济医院。1961年3月正式实施。

1962年,上海医学专科学校停办,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6月,新华医院小儿科被命名为新华儿童医院。

1964年,第九人民医院重新划归二医为附属医院,作为口腔系教学基地。

1965年,学校受市卫生局委托在嘉定县开办上海半农半读医学专科学校(至1972年撤销)。

1969年,二医在皖南绩溪县、宁国县筹建后方医院。1971年建成,后方瑞金医院、后方古田医院。1984年,两院合并,改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后方医院。1986年,后方医院无偿移交当地政府使用。

1970年,开始举办医科二年制试点班,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六年共有毕业生2801人。

1972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学校正式招收医科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75年,经市文教组同意,学校开设法语培训班,从应届中学生中招收50名学员,1978年10月作为大专生毕业。12月,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招收试点班研究生22名,学制两年。

1976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第一批9名本科留学生入学。

1977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招收本科生570名。

1978年,市委任命兰锡纯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市计委批准建设宝钢医院计划,并明确宝钢医院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教学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成立,所长高镜朗、郭迪。学校开始招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79年,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分别成立。市教卫办批复,同意撤销上海第二医学院卫校,校舍移交嘉定县,原该校药剂专业并入新华卫生学校。

1981年,新华卫生学校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新华卫生学校”,并经教育部审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二医大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建立医学系三部。同年,教育部批准,二医医学、儿科、口腔三个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设6个博士点、21个硕士点。

1982年,二医大党委决定,在宝钢医院成立医学系四部。我院与上海科技大学合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同年,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

1983年,我院编写的《医德学概论》经卫生部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医学职业道德专著。

1984年,二医成立检验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9月,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建立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本年度,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高级医师进修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改革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1985年,市政府批准上海第二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教卫党委决定二医正式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对二医的行政实行统一领导,对医、教、研各项工作全面负责。党委对行政实行保证监督。

3月卫生部批准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5月,国家教委批准二医增设高级护理专业,学制五年。市高教局批准成立高级护理系。5月,学校建立社会科学系。本年度,二医大医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分别成立。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卫生管理专业。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意二医大成立上海市生殖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校设置成人教育处,撤销原教务处下属业余教育科建制。本年度,学校首次招收医学临床博士生。

1987年,卫生部同意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建立“全国医学法语培训中心”。同年,上海血液研究所、二医大口腔医学院分别成立。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为试办七年制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学校决定成立社会科学部和卫生管理系,撤销原社会科学系。二医大与复旦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培养临床医学七年制及五年制英文班学生。市高教局批准二医大设置医学营养专业,学制五年。同年,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分别成立。免疫研究所更名为“上海市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

1989年,经市高教局批准,成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市教卫办批复,同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卫校、瑞金医院护校及九院护校合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先后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纺织局第一、二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市医学检验中心,市儿童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等11所医院举行教学医院挂牌仪式。

1991年,上海市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法合作建设的卫生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法语培训中心在学校揭牌。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二医大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上海市激光医学研究所成立。

1992年,二医大开始招收外国博士研究生。

1993年,国内第一家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二医大生物力学研究室、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上海市高教局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二医大挂牌。同年,上海市高级护理中心在瑞金医院揭牌。

1994年,二医大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二医大为自行审定博士导师的试点单位。

1996年,二医大成人教育学院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本校申请进入“211工程”进行了部分预审,同意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

1997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意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列为新华医院分支机构。

1998年,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嘉定卫校建制归并上海二医大卫校。

1999年,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小儿血液肿瘤研究中心及二医大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中心”相继成立。瑞金医院与卢湾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政医院合作合并正式启动。

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宣告成立举行揭牌仪式。这是上海市成立的第一家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组建医学内植物工程联合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1年,上海市精神卫生院中心与二医大实行强强联合,共建精神卫生临床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二医护理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

2002年,中法生命科学和基因研究中心、二医大公共卫生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二医大联合成立的“健康科学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二医大护理学院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微创外科中心成立。

2004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二医大王一飞教授领衔的“组织胚胎学”名列其中。二医大研究生院、二医大“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成立。中法共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二医大与蒙纳士大学合作协议签字暨中澳卫生管理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分别揭牌成立。二医大与芬兰北中部综合大学联合创立的“中芬医学教育中心”在芬兰科科拉市揭牌。

展望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式合并。新的上海交通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上,组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将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同年,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二医大生命医学伦理中心成立揭牌成立。附属宝钢医院改名为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上海市教委批准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技术学院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学院?上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由上海市教委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重领导。

6月,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对二医大二级学院及相关部处开展自2003年教学评估以来首次教育教学整改验收工作,验收采取发展性教学评价,对学校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等内容进行验收。

2006年,医学院“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接受并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同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数字医学研究院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药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式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本年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教授领衔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7年,医学院妇产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干细胞研究所、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分别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开业。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分别举行揭牌仪式。

2008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在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揭牌成立。本年度首次在学生中尝试国内外联合培养“MD+PhD”双学位研究生。医学院新增口腔粘膜病学、医学影像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9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3个。

科研平台

实验室类别实验室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肿瘤微环境与炎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血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小儿消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上海高校E-研究院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上海高校内分泌与代谢病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化学生物学E-研究院

科研成果

科研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2010-2013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29.7%。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2008-2013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市(部)级科技成果奖162项,王振义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2013年,学院在SCI收录中国医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中连续五年荣获第一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突破

年份大事记1954年完成中国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1956年首次用阿托品治疗锑剂中毒引起的阿斯综合症1958年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1963年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1973年施行中国国内首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977年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1978年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1981年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1986年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的应用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得复发难治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1991年首次进行了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1999年研制成功中国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1999年最早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以及形状记忆骨折内固定装置,并用于临床2003年成功施行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成人胰岛细胞?肾联合移植2004年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期刊

期刊名称期刊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为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肿瘤》于1981年1月创刊,月刊。1992-2008年,该刊一直被北大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同时被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中心的“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并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国)、chemical abstracts (美国)、embas (elsevier(荷兰)、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罗斯)、index copernicus (波兰)、jst ? china (日本)等数据库收录。《现代免疫学》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该刊致力于免疫学领域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介绍中国国内外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技术,主要发表原创性免疫学研究论文,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临床儿科杂志》月刊,创刊于1983年,该刊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报道重点是儿科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有实用性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网络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双月刊,2005年2月创刊,该刊报道组织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美容外科、颅面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四肢显微外科、骨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并及时介绍整形重建外科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力求科学性、实用性。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年7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内分泌代谢领域中国国内及与国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收录。《中国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月刊,该刊旨在交流这一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医用生物力学》创刊于1986年,季刊。该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物力学领域中有关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别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上海口腔医学》该刊于1992年创刊,双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0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2003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录,2007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外科理论与实践》该刊于1996年创刊,双月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2000年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月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于2002年3月起发行,双月刊,内容涉及检验、放射、B超、病理、内镜、EKG和临床诊断等。2004年,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于2003年3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EBSCO数据库和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CODEN码ZKHWA6)。《内科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7月创刊,双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2008年录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重点报道和介绍内科跨专业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药理知识,系统介绍随时代发展要求临床内科医师需掌握的新知识。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1]

馆藏资源

馆藏概况根据2015年3月医学院图书馆官网显示,学院图书总藏量达58.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35个,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4000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1500种。特色馆藏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中国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以免疫、组胚等为主。医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不仅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还与法国虚拟医学大学(UMVF)合作,引进了该校网上教学资源等多种法语信息资源。2005年,图书馆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医学院图书馆曾在中国国内率先引进Medline、Embase、BiosisPreview、OVID、Micromedex、Karger、Informa、LabProtocol、BestPractice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有教职医务员工22707名,专任教师634名,在职高级职称2433人,博导545名,硕导990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
医疗机构

附属医院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9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医学院系统共有74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有39个专病诊治中心,其中30个专科被卫生部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占比69.8%。2013年,各附属医院门急诊人次达2647.36万,开放床位数15715张,出院人次67.61万,住院手术人次44.13万。与上海长宁区政府、奉贤区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等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多维推进地区医疗发展。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质性合作,推动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和发展。瑞金医院仁济医院苏州九龙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医学中心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拥有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16个。

医学中心合作医院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瑞金医院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医学中心瑞金医院上海市风湿病临床医学中心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仁济医院上海市小儿外科畸形诊治临床医学中心新华医院上海市小儿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新华医院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临床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整复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器官移植临床医学中心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胸科医院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文化传统

学院院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标设计含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标志LOGO设计采用蓝色为主要基调,蓝色一直都是学校标志所常用的色彩,象征着智慧、沉着、理智等含义,与学校的教育形象吻合。标志设计中间为象征医神的蛇杖,下方为“JAT”三字母,J是指St.John's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A是指AuroraUniversity(震旦大学),T是指同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院校重组时合并而成,以“JAT”三字母以示纪念。标志中间内外层采用,齿轮半截形图案和流线型图线相互交融合成,寓意,医学院前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合并。标志设计外圈采用半圆结合名字中英文的形式展现出来,易于识别和交流。医学象征??蛇杖世界上的医学标帜有两大系统:一种源自於希腊神话中的神使赫密斯/马克里之魔杖的双蛇缠杖;另一种是以罗马神话中之医神亚希彼斯之主要表征的单蛇缠杖。两者皆隐含了「性」的含义,表示疗疾养伤之根本来自於创造生命的神奇力量。亚希彼斯(Asclepius,拉丁语为aesculapius)是罗马神话的医疗之神,他的形象是拿著一支灵蛇缠绕的木棒,含义为:蛇每年都蜕皮,向来被认为是恢复和更新的过程;木棒代表著人体的脊椎骨,亦是中脉所在位置,代表著灵量沿著中脉升起时,作双螺旋状向上推进的活动;这种双螺旋(doublehelix)形态,与人体遗传基因的DNA分子结构形态极为相似。传统上的看法认为单蛇之杖才是正统的医学标帜。

学院精神

医学院精神碑“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学习医学的人必须要对医学的来源和以后发展方向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孙大麟书记:全面主持医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干部、老干部、统战、党校工作。

陈国强院长:全面主持医学院行政工作,主管人事和财务工作。

唐国瑶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纪委、基层党建、保密、机关党委工作;协管老干部、统战工作。

夏小和副书记:分管学生、宣传、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稳定、武装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工作。

黄钢副院长:分管本科(含长学制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医院管理和国际交流(含留学生)工作,兼任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陈红专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科研(含学报、动物科学部)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兼任研究生分院院长。

章雄副院长:分管行政(含审计、信息、档案、退管会)、资产、后勤(含基建、保卫、产业)和中心管委会工作。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姓名 职务在职时间宫乃泉 党委书记兼院长1952-1953孙仲德 党委书记兼院长1953-1958关子展 党委书记兼院长1958-1966左英 党委书记1972-1979兰锡纯 校长1978-1984李向群 党委书记1979-1984王振义 校长1984-1988潘家琛 党委书记1986-1991王一飞 校长1988-1997余贤如 党委书记1991-1997范关荣 校长1997-2003李宣海 党委书记1997-1999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竖河职校)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建桥学院

City Dance舞蹈休闲会所

上海博航进修学院

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分部

米泉市成人职业教育学校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联科

乐乐语言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