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原名辽宁省铁岭农业会计学校。1956年1月经国家高等教育部批准,由原铁岭荣军工农速成中学改建而成。 1957年2月更名为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 1958年9月更名为沈阳市农业专科学校。 1962年9月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学校虽然几次更名,但是,农业会计专业(后改为国营农场会计专业)一直保留。 与此同时,1957年3月,在新金县普兰店成立了辽宁省农业会计学校。 1958年9月与沈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更名为沈阳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普兰店分校。而该校的会计专业并入了铁岭的沈阳市农业专科学校。 1964年9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备案,将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国营农场会计专业迁往盖县熊岳城独立建校,定名辽宁省熊岳农业会计学校。这是全省唯一的一所农业财会类中等专业学校。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 1968年7月,根据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的指示,学生全部毕业离校,教职工集中学习,搞教育革命,搞斗批改。 1969年4月,学校被撤销,教职工全部进入了营口市“五七干校”学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学校的物资设备、房产、档案资料全部移交给营口市师范学校。 1978年7月,根据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文件精神,恢复辽宁省熊岳农业会计学校。由于原校址被营口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占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79年9月由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锦西县高桥镇原锦州农学院旧址恢复建校,并更名为辽宁省农业财会学校。 1981年更名为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 1984年迁入锦州市古塔区人民街5段14号(原辽宁省锦州畜牧兽医学校旧址),到1986年7月全部搬迁完毕,原校址改为学校实习农场。
学校开设农村经济管理、畜牧兽医、畜牧兽医(动物防疫检疫专门化)、宠物养护与经营、村务经济管理(农村会计专门化)、村务经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化)、村务经济管理(农村经纪人专门化)、农产品营销、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村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门化)、园林、园林绿化(花卉专门化)、园艺、草坪生产与经营、农机具使用与维修、观光农业技术、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事务、金融事务、统计、统计调查与信息服务、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汽车营销与服务专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规划与管理)、社会保障事务、文秘、电子商务、财政事务、税务事务、家政与社区服务、商务英语、饭店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茶艺酒艺专门化)、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数码影视艺术专门化)、电子技术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合计35个专业和10个专门化,(3+2)高职类专业有计算机及应用、畜牧兽医、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园林5个专业。农村经济管理、会计、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4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中国农业大学辽宁函授站在我校办学并开设经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会计、畜牧兽医4个专业。
学校与中国农业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开办 “3+2”办学模式,实现了与高等院校直接对接。承担锦州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任务。
现有教职工138人,在编专任教师83人,其中:高级讲师30人,高级农经师4人,讲师28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多为国内各名牌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多位教师曾出版教育专着、主编或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在全国或省级专业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学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广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课程综合化、模块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讲授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该校教学手段完善,建有与Internet互联的千兆以太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电教室、财会模拟实习室、园林综合实习室、计算机组装实习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测量仪器室、绘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配备计算机456台。图书馆藏书9.1万册。
该校办学条件优越,生活条件一流。新建有教学楼、实验图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职工住宅、生活福利用房等配套齐全。校园绿树成荫,彩路通幽,花团锦簇,绿草如茵。
该校曾荣获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规划”研究项目《国内外中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优秀学校,农业部全国农业系统成人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农业厅先进单位,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教委、省体委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辽宁省建设厅、省绿化办绿化先进单位,锦州市委、市政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锦州市政府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