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甘肃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 >>合作市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电话 : 0
地址 : 甘肃省合作市知合玛路233号
高考网 : 甘肃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原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简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5年。1986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胡耀邦同志在甘南视察,亲笔题写了“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名。1992年9月29日,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民族本科院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学院立足甘肃民族地区,面向全省及周边藏族地区,以师范教育为主,兼顾非师范教育,努力培养扎根、服务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适切性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把学校建成本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及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基地。 学院开设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兼具人文、社会、理学等6个主要学科门类的专业3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非师范类专业15个。现有汉语、藏语、数学、政法与经济、体育、外语、计算机科学、教育科学、物理与水电工程、化学与生物科学、藏汉双语理科、历史文化、音乐舞蹈、美术14个教学系。设有成人教育有自学考试本科专业13个,函授专科专业12个。
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推行三学期制,实行单休日制。 学院设有藏文化研究中心、河洮岷文化中心、高原生态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民族地区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发表论文1370多篇,出版专(译)著、主编教材119部,获得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34项。承担了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藏族历代文献精选电子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西北高校办学模式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
学院现有教职工522人,专任教师38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1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另外有外聘兼职教授50名,外籍教师2人。已初步形成一支业务较强,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培养“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现有本、专科学生83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学院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公室,积极落实国家“奖、贷、补、助、免”政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设立10个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社会实践指导中心,有效地解决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校园占地847亩,校舍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3642万元,各类图书97万册,建成了以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一卡通等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有化学、物理、计算机等58个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室44个,教学计算机955台,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9个;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报告厅和语音室等教学实践场所20余处。学校还设立了普通话测试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点等4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极大地方便了双师型人才的考试认证工作。
学院坚持“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理念,继承“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努力创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校园。每年开展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健康教育节、民族香浪节和科技创新节七个文化节。 2006年、2009年连续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我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高等院校。主要面向甘肃民族地区及周边川、青、藏、滇等民族地区招生、服务。时任中央的胡耀邦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建校23年来,全校广大教职工高举改革与发展旗帜,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打造“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校园,艰苦奋斗,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走过了及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现已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覆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等3个主要学科门类的民族师范高等院校。地址:甘肃省合作市知合玛路233号 邮编:747000友情赞助,中国校园网 http://www.cnxyw.org/
校史沿革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84年10月,1985年9月正式招生。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唯一一所甘肃省省属民族师范院校。

在学校奠基动工之前,学校借用甘南民族学校的三间教室供学生上课,同时修建了六十间临时用房。1986年5月16日,新校区正式奠基动工。1987年春季,搬迁到新校区上课。

2006年底合作师专正式启动升本工作,2008年底通过了升本专家组评估,2009年1月15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同意将合作师专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决定成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同意首批设置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体育教育等6个本科专业。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藏文化研究中心

民族教育研究所

高寒生态系统研究所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学截止2013年,承担厅、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教职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0余篇,出版专(译)着80余部,主参编教材119部,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3项,获得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70余项。
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图书出版项目《藏传佛教寺院志?(甘肃卷)》等科研项目4项,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概论》等专译著6部。编纂400万字的《赛仓?罗桑华丹文集》(1-6卷),该文集,荣获甘肃省高校2000?2001年度社科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术期刊《甘肃高师学报》(学校和省内五所师专合办)
对外交流“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研究与开发”项目是合作民族师专与甘肃大恒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的一项校企合作科技应用研究开发项目。经校企双方充分酝酿和准备,于2006年6月18日,在合作师专实验楼会议室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并签定了合作协议。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至2012年,有教职工570人,专任教师43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0%,硕士研究生占50%。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1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5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另外有外聘兼职教授50名,外籍教师2人。 院系专业院系名称对应专业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本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初等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成人函授专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初等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语系本科藏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专科初等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本科体育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理系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科数学教育、初等教育、物理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初等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专科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英语专科应用英语、初等教育英语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本科历史学、地理科学专科旅游管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水电工程系本科物理学、水利水电工程[13]专科小型水电站及电力网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系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初等教育、法律事务、财务会计、电子商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本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本科  化学、生物科学、动植物检疫专科初等教育、生物教育、动物防疫与检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本科  音乐教育、民族舞蹈表演、舞蹈学 教学建设

教学措施

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推行三学期制,实行单休日制。

教学成果

201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汇总表序号推荐成果名称1创新活动课程模式,构建“两个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2“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3聚居区民族高校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4面向民族聚居区培养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5高校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6民族聚居区高校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7“高等代数”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8民族高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9以《文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为锲机,全面促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10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在民族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11藏语类专业课程系列教材教学成果奖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主持人获奖级别1美术课程评价基本要素改革研究张小兵省部级奖2对该校开发利用艺术教育资源的思考乔大林省部级奖3寓平淡的书法教学于趣味之中马麟省部级奖4“前卫艺术”之审美樊莉厅级奖5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之我见汪效华厅级奖6藏数学专业教材《解析几何》薛德军厅级奖7小学数学提要与检测吉喜厅级二等奖8分层教学法在普通话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巩巧梅厅级奖9甘南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王文浩行业学会优秀论文奖10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法指导赵俊生学会三等奖11民族院校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马振新厅级二等奖12学校体育课教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魏曙光厅级二等奖13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赛仓?洛桑华旦厅级奖(集体奖)14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拉高15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罗藏嘉措16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贡巴扎西17民族师专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建设龙布杰18让民族学生轻松掌握英语语法的尝试杨华堂校级一等19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杨士钰校级二等20民族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法改革探索赵云 管理模式学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实行分级、分层、分类教学,加强“双语”教学。推行三学期制,实行单休日制。
学院设有藏文化研究中心、河洮岷文化中心、高原生态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所、民族地区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近年来,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多项,发表论文1370多篇,出版专(译)著、主编教材119部,获得厅、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34项。承担了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藏族历代文献精选电子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项目《西北高校办学模式研究》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 硬件设施截止2013年,有化学、物理、计算机等58个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室44个,教学计算机955台,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79个;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报告厅和语音室等教学实践场所20余处。学校还设立了普通话测试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点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点等4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
办学宗旨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培养“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现有本、专科学生83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

学院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办公室,积极落实国家“奖、贷、补、助、免”政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设立10个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社会实践指导中心,有效地解决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学院荣誉

学院坚持“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理念,继承“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努力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校园。每年开展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健康教育节、民族香浪节和科技创新节七个文化节。

2006年、2009年连续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6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命名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马建华

党委副书记 张俊宗、李维平

院长 张俊宗

纪委书记 李维平

副院长 道周、杨世宏、穆文龙、牟吉信、陈正武

知名校友

赛仓?罗桑华丹

甘肃民俗研究会副会长

赛仓教授张俊宗
合作民族师专校长、党委副书记
道周男
甘肃省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贡巴扎西
藏语言文学教授

校容校貌

校园占地847亩,校舍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3642万元,各类图书97万册,建成了以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一卡通等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文化传统
办学定位魏新民教授授课在服务面向上,立足藏区,面向全省及周边民族地区;在办学科类上,以教师教育为主,兼顾本地区特殊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办学层次上,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努力培养充分适应民族地区要求的“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院建成服务区域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

办学特色

一是突出民族师范教育特色。

二是突出藏区文化特色。

三是突出高原经济特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