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广东省 >>东莞市 >> >>广东医学院
广东医学院
电话 : 0769?22896203
地址 :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西区新城大道1号
中考网 : 广东省 | 东莞市 |
高考网 : 广东省 | 投票
学校简介 : 广东医学院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院校,2009年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总面积为1404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占地227 亩,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占地1177亩,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于2003 年开始招收首批新生。目前学校全日制学生20421人,其中本科生19685人,研究生736人。在校成人生23132人。2010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并着手进行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申报。
学校设有基础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科部、体育部。学校现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新的直属附属松山湖医院预计2011年建成,另有16个非直属附属医院,113个临床教学医院。
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19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45人,占教师人数的48%。有硕士生导师454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师中有105人次被列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
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专业结构。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医学、 英语、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麻醉学、中药学等37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涵盖医、 理、 管、工、文等学科门类。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2个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4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外科学总论》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学院现有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2个,医学特色专科2个。在科研条件方面,建有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粤西高校分析中心,医学生物活性分子研究重点实验室,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美联合肿瘤研究所,中美基因、营养与健康中心,衰老研究所,中药与新药研究所等4个中外联合科研平台。良好的科研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科研课题771项,其中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62项。获国家级、省级及厅局级科研成果奖45 项次,转让科研成果1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 项。出版专着24部,在中外期刊发表论文5000多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180多篇。
学校拥有先进的网络设施,是广东省教育科研网的接入单位,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量为1,181,000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821,900册,电子文献总量359,100册。《广东医学院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合作关系。分别与武汉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兄弟学校开展学科共建、科研师资培训等合作;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科罗拉多理工大学、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镜湖医院等教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探索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先后选派数十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港澳地区进修学习和交流,邀请著名院士、学者和美、日、德、澳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来校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担任特聘教授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办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医学人才。校友们遍及全国,分布于世界各地。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学生以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各级就业市场中属“强势群体”,就业率较高。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始终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核心,以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目前,全校上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更鲜明,综合实力处于国内省属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
学院简介
广东医学院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等14个学院(部),拥有29个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00余家临床教学医院。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00余人,博士生导师28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9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涵盖医、理、管、工、文、法等学科门类,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医学、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麻醉学、中药学、统计学、社会工作、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等20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58个二级学科。现有24个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学科,1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个广东省临床重点扶持专科。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2个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4个专业是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立项。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生物化学》、《外科学总论》和《组织学与胚胎学》获省级立项建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医学统计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获省级立项建设。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和药学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医学检验专业)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医学检验专业)。学校拥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建有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两大科研中心,拥有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粤西高校分析中心、医学生物活性分子研究重点实验室、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神经变性疾病与衰老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病证结合二级实验室、湛江市环北部湾海岸特色微藻生物资源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湛江市肝胆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厅、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美联合肿瘤研究所,中美基因、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衰老研究所,中药与新药研究所等4个中外联合科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6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5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成果奖43项次,获国家发明专利113项。学校拥有先进的网络设施,是广东省教育科研网的接入单位,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量216.1万册。学校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合作往来,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教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探索多种合作方式。办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医学及其他专业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中有升,2013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98.78%,研究生就业率100%。学生以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当前,学校按照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走特色发展之路,建设人民满意的医学强校”的目标,推进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办学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医教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更大贡献。(2014.3)
历史沿革
广东医科大学1958年,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成立。1964年,学校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70年,01月19日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接诊病人。1985年,国家教委同意学校招收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外科学(整形)专业硕士研究生7名。1986年,学校正式获得7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1991年,学校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1995年,高教厅投资710万元资助学校在原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科研型实验中心??粤西高校分析中心。1996年,09月14日与日本大阪高技术学院、大阪医疗技术学院合作办学。2002年,10月18日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医学院创办东莞校区,当天,学校与松山湖管委会签定合作协议。2002年,11月学校成立筹建东莞校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筹备建设办公室;12月12日,东莞校区奠基。2003年,02月05日破土动工,同年10月23日,东莞校区首批新生顺利入学。2009年,被广东省列为国家限额指标内的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6月,学校申报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同年9月10日,国家教育部发文决定广东医学院拟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2016年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做出《关于2016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广东医学院公示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设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等15个学院(部),开办23个普通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院系本科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含皮肤病与性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眼耳鼻喉科学、整形美容学5个方向)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含生殖医学、心理医学2个方向)、口腔医学、康复治疗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麻醉学、麻醉学(疼痛医学方向)、医学影像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含国境卫生检疫、环境与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方向)、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方向)、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与检疫护理学院护理学、护理学(重症监护方向)基础医学院法医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含医学英语、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2个方向)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含卫生法规与行政管理、卫生事业管理2个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医药贸易与财会方向)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医学信息系统方向)、信息资源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电子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方向)药学院药学、药学(含临床药学、药物分析、医药贸易3个方向)、中药学医学检验学院医学检验或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或医学检验技术(细胞形态学方向)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教职工1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96人,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48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等10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扬帆计划”16人、南粤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4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模范教师:孙宁全国优秀教师:梁仲培、梁念慈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崔燎、陈小毅、吕世静、刘新光省级教学团队: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

教学建设

广东医科大学●质量工程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有9所校外临床医学院,80所临床教学医院。2010年,广东医科大学周克元、雷光和、钟遂平、陈小嫦、陈小毅等教师主导的《医学基础课重点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项目和吴建玲、谭健烽、李鹤展、禹玉兰、胡连新等教师主持的《大学生正性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学校杨劲松、罗永胜、何静秋、陈松云、高玮等教师主导的《英语零度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临床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级别(类别)名称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外科学总论生命文化概论诊断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药理学医学统计学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外科学毒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系统解剖学妇产科学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抗体及其应用流行病学英语写作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皮肤病学护理学基础医学免疫学生理学超声诊断学局部解剖学妇产科护理学参考来源[16]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湛江中心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南山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韶关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高州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湖医院(深圳市东湖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厚街医院(东莞市厚街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三水医院(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禅城中心医院(佛山市禅城中心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湛江肿瘤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石龙博爱医院(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西乡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陈星海医院(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福田医院(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

学科建设

广东医科大学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涵盖硕士学位二级授权点26个,其中学术型硕士点24个、专业型硕士点2个);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授权学科: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医药科技开发中心

交流合作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伊利诺大学、加拿大汤姆逊河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研究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日本大阪滋庆教育学园、日本NPO法人国际看护师育英会、香港中文大学、澳门镜湖医院、台北医学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2010年学校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东莞市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衰老相关心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医联体临床医疗大数据云服务协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图书馆2006-2012年,广东医科大学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33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子课题4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项目202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共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市级科学技术奖37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476篇,其中SCI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310,获得专利授权20项。截至2016年3月的数年内,广东医科大学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07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4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学报根据2016年4月该馆官网显示,广东医科大学图书馆累积馆藏文献总量274.77万余册,其中纸质文献总量167.32万册,电子文献总量107.45万册;同时订有的中外文期刊1751种,订有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种,该馆与粤西地区4所高校以及广东省8所高等医药院校图书馆建立有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关系,并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学术期刊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正式创刊于1983年1月,是由广东医科大学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双月刊,每年6期,每期120页;《学报》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并获广东省第二、三、四届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与经验、误诊误治、调查?管理?技术方法、短篇、个案、护理、医学教育学研究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训

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简介图片广东医科大学校校训出自当时的党委宣传部黄荣登部长撰写的“立志立德,自强自律”和外语教研室李巨川老师撰写的“求真求精,自强自珍”,后来该校领导从两稿中各取部分加以补充,确定为“立志立德,求真求精”。寓意为医者应当志存高远,怀有远大的目标,同时不忘职业道德?医德;为医者,也要努力追求真理,探索真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医学知识与技能要精益求精。校训

●校徽

寓意图片广东医科大学校徽标志中由广东医科大学的英文缩写“GMU”艺术演变而成的一个展翅高飞的鸽子,一本象征知识的书籍,一个紧握的拳头,以及一面扬起的风帆;徽标整体体现出学校肩负守护人类平安与健康的责任,引领学子徜徉在知识海洋并抵达成功彼岸的努力和信心,其中绿色象征茵茵校园,蓝色则象征了未来与希望。校徽

●校歌

歌词 扎根在南海之滨创业于荒坡水洼沐浴着阳光成长搏击着风浪壮大啊??????广东医可爱的广东医南国的明珠我们的家南国的明珠我们的家立志立德爱祖国校园盛开文明花求真求精结硕果芬芳桃李满天下啊??????广东医可爱的广东医天使的摇篮我们的家天使的摇篮我们的家师生团结齐奋力昂首直向现代化阔步迈进新世纪前程似锦耀中华啊??????广东医可爱的广东医医院的明星我们的家医院的明星我们的家

学生活动

广东医科大学举办有校园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义务诊疗活动、女生节、IE特色活动、彩绘节等各类学生活动。2015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养义工服务队在宁养义工间举办了“心意卡设计大赛”;2016年3月,由学校药学院学生会女生部和调研部联合承办的女生节活动顺利举办,主题为“一册绘心,伊人会意”。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江文富党委书记郑学宝党委副书记、院长符学三党委常委、副书记颜大胜党委常委、副院长丁元林副院长杨云滨党委常委、副院长赵斌党委常委、副院长罗辉党委常委、副院长

历任领导

任职时间党委书记任职时间校 长1958.07-1959.04?? 1959.05-1959.10莫 怀1959.04-1959.12黄德赐1959.10-1962.03莫 怀1959.12-1962.03??1962.03-1968.04黄其江1962.03-1963.04黄其江1968.04-1969.09贾春怀1963.04-1966.07黄其江1969.09-1970.11沈继和1966.07-1968.04黄其江1970.11-1971.11胡 光1968.04-1973.12?? 1971.11-1972.08高 彪1973.12-1978.10高 彪1972.08-1973.12高 彪1978.10-1978.12高 彪1973.12-1975.12高 彪1978.12-1980.06高 彪1975.12-1978.02高 彪1980.06-1982.10 ??1978.02-1978.10高 彪1982.10-1984.07符在泽1978.12-1979.04高 彪1984.07-1987.10符在泽1979.04-1980.06李克平1987.10-1989.08?? 1980.06-1982.09 ??1989.08-1992.06?? 1982.08-1983.06 ??1992.06-1998.02聂思槐1983.06-1984.07项 凡1998.02-1998.07冯运兴1984.07-1987.10项 凡1998.07-2002.02冯运兴1987.10-1992.06梁念慈2002.02-2003.10冯运兴1992.06-1994.02梁念慈2003.10-2004.11高志青1994.02-1994.08梁念慈2004.11-2006.03高志青1994.08-1996.11梁念慈2006.03-2010.3高志青1996.11-2002.03梁念慈2010.03-2010.06江文富2002.03-2003.11罗少军2010.06-2012.06江文富2003.11-2006.03罗少军2012.06-2014.07江文富2006.03-2007.01周克元2014.07-2014.11江文富2007.01-2008.11周克元2014.12-2015.04江文富2008.11-2012.06周克元2015.04-至今江文富 2012.06-2014.07郑学宝???? 2014.07-2015.04郑学宝?? ??2015.04-至今郑学宝

知名校友

姓名简介赵剑1977级广医学生,奥兰多健康医科大学校长。黄培根1977级广医学生,哈佛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讲师、麻省总医院放射肿瘤系助理生物学家。陈维政1978级广医学生,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康景轩1984届广医学生,哈佛大学副教授兼、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脂类医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考信息

学校大全

广东医学院

佰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联合技工学校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原长安职业高级中学)

东莞市智通职业培训学校

东莞技师院校(东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东莞虎门亚太服装设计学校

东莞南城职业中学

广英职业学校

东莞麻涌职业高级中学

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

东莞市东城职业技术学校

东莞卫生学校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